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杏坛星光

刘久娥:做一名有温度的教师

——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教师刘久娥小记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0-20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本报通讯员 周敏

  从教多年,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教师刘久娥始终铭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箴言,用一言一行为学生作出表率,用一腔热情和初心践行教育诺言。

  亦师亦友,做学生成长的“摆渡人”

  在学生眼中,刘久娥既是严格的老师,也是敞开心扉的大朋友。他尊重学生的兴趣,在班级创设宽松愉悦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他善于观察学生的思想及心理动态,及时给予学生开导和帮助;他喜欢开展读书分享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乐趣。在习惯养成上,他对学生要求极严,坚信“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让学生在活泼开朗的同时也保持认真严谨的生活态度。

  2019年,因腰椎间盘突出,刘久娥需卧床休息。作为班主任,他放心不下孩子们,经常一瘸一拐地来到班级看望,与学生交流。那段时间,学生们将班级自主管理得井然有序。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学校实施封闭管理,正在备考的学生不免受到疫情的影响。为了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他时不时给学生们送去水果、饮料等慰问品,鼓励他们不要被疫情左右情绪,用最好的心态面对高考。

  2020年高考结束后,一位学生在给刘久娥的信中写道:“您一直包容我、鼓励我,给我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我在高二时参加了很多活动。能遇见您,是我在高中三年最值得怀念和感恩的事。”

  只争朝夕,“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刘久娥对时间和生命有着强烈的紧迫感,“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始终坚持探索,不断研究,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执教期间,刘久娥多次参与、主持江苏省和苏州市规划办立项课题,并顺利结题;曾获苏州市评优课、教师素养大赛二等奖,发表论文 30多篇;他被聘为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国培计划指导专家,多次开设公开课或讲座。除了在教学水平上的持续钻研外,刘久娥还很关心青年教师发展。他成立了草根教科研小组,引导一批青年教师在区级以上竞赛中获奖或在省级期刊发表论文。

  刘久娥热爱写作,在个人开设的微信公众号上撰写文章近200篇。在担任2015届高三(10)班班主任期间,刘久娥坚持写作师生们奋战高三的故事,给学生留下了一段珍贵而难忘的记忆。

  “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这句话也深深影响着他的学生,不管是在读还是已经毕业的学生,都把这句话记在心里。一位就读于西南大学的学生在毕业后发来微信:“如今进了大学,我还会继续坚持做那些‘还有很多’的事。”

  脱贫攻坚,用心浇灌“索玛花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教育扶贫结对帮扶指示精神,2020年8月,刘久娥远赴凉山州普格县支教,为当地教育脱贫攻坚工作贡献力量。

  支教时,刘久娥任普格中学挂职副校长。刚到学校,他便立即投入到工作中:参与集体备课,指导教师使用好教材;开设示范课、讲座,深入课堂听课、评课;与师生沟通交流,分析教学短板,寻求解决办法;倾囊相授带徒弟,他指导的当地教师获得县优质课比赛一等奖……他不仅给普格中学带去了优秀的教学理念,也带去了实用的教学方法。

  地处偏远山区,刘久娥深知“输血”不如“造血”,只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存在的难题。面对当地图书资源匮乏、学生阅读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他组织“情系普格”图书捐赠活动,共募集6000余册图书,作为书法、经典诵读等比赛的奖品发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发现普格中学缺少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刘久娥精心组织了普格中学首届“苏普杯”课堂教学技能大赛,并联系苏州的企业捐赠奖品,鼓励更多教师参与进来。支教行将结束,他联系名校长工作室为“普格杯”筹集了10万元的奖励资金,同时筹集了30万元成立“索玛花开”教育奖励基金。

  在一次走访当地彝族家庭的路上,他遇到了两个小女孩。她们的父母在外打工,家中只有年迈的奶奶。她们背着沉重的枯树段,鞋子都已经开裂了,刘久娥看到后心疼不已。第二天,他买了鞋、电饭煲等生活用品登门看望,女孩的奶奶一直用彝语表达着感激之情。

  走访海拔2000多米的马儿塘中心小学时,他看到高山上的孩子还穿着单薄的衣服,用两块破木板打乒乓球。刘久娥立即联系企业、朋友和公益机构,为7所小学筹集了2000多件棉衣、羽绒服和体育器材,让高山偏远地区的师生们度过了一个温暖的冬天。

  今年2月,刘久娥主动要求从校长办公室调到新疆班管理处工作,并执教新疆班,为新疆的乡村振兴培养人才。“我只是一只小小的萤火虫,虽然微小,却努力发光;虽然平凡,但也要点亮自己,照亮他人!”刘久娥说。

责任编辑:陈路

刘久娥:做一名有温度的教师
——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教师刘久娥小记
发布时间:2021-10-20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

  ■本报通讯员 周敏

  从教多年,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教师刘久娥始终铭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箴言,用一言一行为学生作出表率,用一腔热情和初心践行教育诺言。

  亦师亦友,做学生成长的“摆渡人”

  在学生眼中,刘久娥既是严格的老师,也是敞开心扉的大朋友。他尊重学生的兴趣,在班级创设宽松愉悦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他善于观察学生的思想及心理动态,及时给予学生开导和帮助;他喜欢开展读书分享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乐趣。在习惯养成上,他对学生要求极严,坚信“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让学生在活泼开朗的同时也保持认真严谨的生活态度。

  2019年,因腰椎间盘突出,刘久娥需卧床休息。作为班主任,他放心不下孩子们,经常一瘸一拐地来到班级看望,与学生交流。那段时间,学生们将班级自主管理得井然有序。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学校实施封闭管理,正在备考的学生不免受到疫情的影响。为了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他时不时给学生们送去水果、饮料等慰问品,鼓励他们不要被疫情左右情绪,用最好的心态面对高考。

  2020年高考结束后,一位学生在给刘久娥的信中写道:“您一直包容我、鼓励我,给我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我在高二时参加了很多活动。能遇见您,是我在高中三年最值得怀念和感恩的事。”

  只争朝夕,“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刘久娥对时间和生命有着强烈的紧迫感,“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始终坚持探索,不断研究,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执教期间,刘久娥多次参与、主持江苏省和苏州市规划办立项课题,并顺利结题;曾获苏州市评优课、教师素养大赛二等奖,发表论文 30多篇;他被聘为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国培计划指导专家,多次开设公开课或讲座。除了在教学水平上的持续钻研外,刘久娥还很关心青年教师发展。他成立了草根教科研小组,引导一批青年教师在区级以上竞赛中获奖或在省级期刊发表论文。

  刘久娥热爱写作,在个人开设的微信公众号上撰写文章近200篇。在担任2015届高三(10)班班主任期间,刘久娥坚持写作师生们奋战高三的故事,给学生留下了一段珍贵而难忘的记忆。

  “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这句话也深深影响着他的学生,不管是在读还是已经毕业的学生,都把这句话记在心里。一位就读于西南大学的学生在毕业后发来微信:“如今进了大学,我还会继续坚持做那些‘还有很多’的事。”

  脱贫攻坚,用心浇灌“索玛花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教育扶贫结对帮扶指示精神,2020年8月,刘久娥远赴凉山州普格县支教,为当地教育脱贫攻坚工作贡献力量。

  支教时,刘久娥任普格中学挂职副校长。刚到学校,他便立即投入到工作中:参与集体备课,指导教师使用好教材;开设示范课、讲座,深入课堂听课、评课;与师生沟通交流,分析教学短板,寻求解决办法;倾囊相授带徒弟,他指导的当地教师获得县优质课比赛一等奖……他不仅给普格中学带去了优秀的教学理念,也带去了实用的教学方法。

  地处偏远山区,刘久娥深知“输血”不如“造血”,只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存在的难题。面对当地图书资源匮乏、学生阅读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他组织“情系普格”图书捐赠活动,共募集6000余册图书,作为书法、经典诵读等比赛的奖品发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发现普格中学缺少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刘久娥精心组织了普格中学首届“苏普杯”课堂教学技能大赛,并联系苏州的企业捐赠奖品,鼓励更多教师参与进来。支教行将结束,他联系名校长工作室为“普格杯”筹集了10万元的奖励资金,同时筹集了30万元成立“索玛花开”教育奖励基金。

  在一次走访当地彝族家庭的路上,他遇到了两个小女孩。她们的父母在外打工,家中只有年迈的奶奶。她们背着沉重的枯树段,鞋子都已经开裂了,刘久娥看到后心疼不已。第二天,他买了鞋、电饭煲等生活用品登门看望,女孩的奶奶一直用彝语表达着感激之情。

  走访海拔2000多米的马儿塘中心小学时,他看到高山上的孩子还穿着单薄的衣服,用两块破木板打乒乓球。刘久娥立即联系企业、朋友和公益机构,为7所小学筹集了2000多件棉衣、羽绒服和体育器材,让高山偏远地区的师生们度过了一个温暖的冬天。

  今年2月,刘久娥主动要求从校长办公室调到新疆班管理处工作,并执教新疆班,为新疆的乡村振兴培养人才。“我只是一只小小的萤火虫,虽然微小,却努力发光;虽然平凡,但也要点亮自己,照亮他人!”刘久娥说。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