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练“大疫”考验 遇见更好自己

——“疫情”假期陪伴学习生活的微感言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4-03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本以为短暂的寒假过后便能拥抱新学期去迎接小学阶段的最后一轮冲刺,可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却打乱了我们所有的秩序,也打破了我们原本的期待。寒假因疫延期,我们只能努力,让陪伴和爱不缺席……

  在这个特殊时期里,每个人都被卷入这场特殊的战役,我们看到国家、社会、各级党委政府和社区有力组织、全民抗疫;我们看到警察、医生、护士、志愿者等各行业的“最美逆行者”用生命投入战斗;他们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

  社会是最大的课堂,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在这个被延期的特殊寒假中,我们要做的,绝然不仅仅是让孩子延续学习、完成课业这些事,我们更需要和孩子来共同面对这场疫情,共同参与讨论,共同历练承担。在学习环境、空间、条件变化的情境下,和他一起经受考验,把我们该做的、能做的、努力要做的,都尽力做好,保持冷静、积极、阳光的学习生活心态,共同完成这一场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德爱教育。

  体悟生命价值,感知“活的”意义

  教育的最高目标,在于使我们认识并顺应自然规律尤其是人的生命成长规律,让孩子尊重并理解生命的意义,学会保护生命,善待生命,敬畏生命,从而积极生存,健康生活,独立发展,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

  从疫情爆发、病毒扩散、社会恐慌到政府救援、各界援助、全民齐心抗疫……整个过程中,我们都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手机新闻掌握信息,了解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病毒为什么会传播?病毒怎样传播?以及如何防护等知识,让孩子打破未知,逐渐消除恐慌。整个寒假,我们响应政府号召,做到了不出门、少出门,养成了戴口罩、勤洗手等卫生习惯,孩子还成功劝服家里老人出门戴口罩,新年不在家里煮饭宴请亲戚。疫情期间,我们还带孩子远观了社区执勤卡口,看到社区的叔叔阿姨、伯伯爷爷们在风雪中给每一个进出小区的人量体温,登记信息,有时到了饭点也不能回去吃饭……这一切,不仅让他感受到了基层工作人员的辛苦,更让他体会到了“保护家园,人人有责”的崇高使命感。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经此一疫,相信孩子再也不会认为活着就是呼吸空气,一日三餐,学习玩耍等简单的事,他一定会珍惜自己的身体发肤,珍惜平安健康,珍惜幸福快乐,珍爱我们这个花儿朵朵的人间。

  线上线下联动,完成“应知应会”

  疫情期间,停学不停课。教育局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优质的课程,外小为孩子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老师们更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在线上为孩子们直播课程、辅导疑难、批改作业,推荐资源。我们做家长的,有什么理由落后呢? 当然,人的本性都是懒惰的,小孩子更是如此,加上他缺乏自控力和约束力,又脱离了老师的视线,所以对于每天的网课、作业多少是持排斥心理的,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的陪伴、督促和引导。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尽量和孩子保持同步的作息时间,和他一起做到早睡早起,每天他按时观看网络 “云课堂”,做好知识预习和听课笔记,完成相应的作业和辅导练习,我就坐在他书房看书、备课,如果他有疑难和不解,我们便一起讨论,解决不了的再请教老师;如果他看课开小差,或者边写边玩,我会及时提醒他,并让他看到我的专注和效率。我希望通过这样的陪伴,让他明白,每个人都需要努力,每个人都在努力。

  督促是最有效的途径。语文和英语都有记诵任务,如果老师不布置默写或打卡,有时他会偷懒,或者会把今天本该上午完成的作业拖到下午,拖到晚上,甚至第二天,对于一些自主作业,他也会故意少答一点,少写几题。针对他的这些“小伎俩”,我是牢牢把“督促检查”抓在手里,每天根据课时要求或单元目标按时检查他的各类背诵、知识点的掌握,逐项检查他的各科作业,从书写态度到作业质量,从不马虎。久而久之,他可能也觉得无漏洞可钻,渐渐把“认真”变成了一种常态。

  引导是最走心的关怀。漫长的假期,孩子每天面对固定的空间,固定的人员,固定的作业,多少会有些心理上的波动,小情绪更是在所难免,有时候他不想写作业的时候,想出去玩的时候,骗骗骂骂可以,但有时他也会倔强地跟我们“冲撞”……这时我会引导他要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会给他看一看网上条件艰苦的孩子借网苦读的图片,身患肺炎还在医院坚持学习的学生事例,告诉他,我们这段时期的学习方式索然单调,但已经是别人享受不到的幸福。我们现在管好自己不出门去玩,是为了在更短的时间内让更多的人走出家门。

  新意装点日常,丰富假期生活

  “宅”的单调尽量用美食来打破。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胃口不好,身材瘦小的孩子,除了每天荤素搭配,科学膳食,我还在网上购买了一些食材和器皿,和孩子一起搜寻“美食宝典”, 变换饮食形式,我尝试着“烘”“ 炸”“烤”“蒸”一些他爱吃的 “披萨”“蛋挞”“鸡翅”“美味松饼”“蛋包肠”等,力求丰富和调节单调的居家生活。

  生活不仅是“柴米油盐”,还要有诗和远方。孩子的诗意和远方更多的在阅读中,假期中,我引导孩子在完成《汤姆索亚历险记》《鲁滨孙漂流记》《青铜葵花》等必读名著之余,去接触一些名家名篇,比如《丁立梅散文》《朱自清散文集》《莫泊桑短篇小说》等,另外推荐他看一些高质量的电视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如果国宝会说话》《开讲啦》等等,以期他能够开阔视野,提升一点文学素养,积淀一点人文底蕴。

  除了学校布置的日常体育锻炼,在疫情趋稳并做好防护的前提下,我们每天晚上会规划不同的路线,带孩子外出跑步,时间约为一小时。有时沿着扬中大道复线往返,有时在开发区工业园区跑一两圈,有时在集镇的道路上绕几个来回……一边跑步,一边给他讲一讲老家的故事,讲一讲农村变化。我觉得,这样的锻炼不仅让孩子强身健体,更让他感受到家乡的格局和风貌。

  以前我们的寒假总会有一两次短途旅游,今年出不了门,但是家门口的精彩却没有错过。最近市里大力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我们村里的“孝文化园”就值得逛一逛,“孝当先”的礼仪传统,代代相传的好家风,“长寿村”的秘密……让孩子对乡情和传统有了更多的感知。老家靠近东江边,闲暇时,走一走江堤步道,览一览大江风貌,看一看疫情防控下的扬中田园风光和农村风貌,也让他能近距离地感受美好自然和地域民俗。

  增强理想信念,心存德爱仁善

  正所谓“多难兴邦”,2020年的这场疫情一定会让孩子们留下深刻记忆,甚至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影响他们。和孩子一起关注疫情,关注逆行抗疫、社会互助的感人现实,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远比书本知识来得深刻而珍贵。

  每天晚上,我都会在朋友圈、新闻或手机公众号里中找一些或感人肺腑的故事,或富含哲思的美文,或充满理性的思考,给孩子看一看、让他读一读,和他谈一谈。寒假中,孩子认识了钟南山、李兰娟两位为国奉献的“院士老人”,读到了“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的医生们写下的请战书,看到了驰援武汉的医生护士脸上的口罩勒痕和背上的汗水印渍,更看到了许许多多无名英雄,他们也许是送大米的退休党员,也许是送口罩的普通群众,也许是送餐的“雨衣姑娘”……他们都让孩子看到了什么是国之脊梁,什么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什么是无私奉献和仁善之心。

  这场疫情中,也许有一些东西他暂时无法理解,但是这些鲜活的素材和生活肯定对他的视觉、心理有所冲击和影响,在未来的人生里,他一定会慢慢懂得,何谓坚忍不拔、从容不迫的奋斗精神?何谓赤诚仁爱、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何谓灾难?何谓因果?何谓敬畏?何谓使命?他更会慢慢认识到,知识能消除愚昧,梦想能抵达彼岸,温暖能融化寒冰,光明能驱逐黑暗!

  这段特殊的假期,也是我和孩子的特殊记忆。作为孩子的领航人,我们希望,疫情会成为活教材,让孩子更好地了解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我们祝愿,孩子能透过疫情学好文化知识,学好生命课程,在感悟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在前行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扬中市外国语小学 六(4)班 黄嘉胤家长

责任编辑:周灵

上一篇:暖 阳

下一篇:宝贝 我们一起成长

相关新闻

历练“大疫”考验 遇见更好自己
——“疫情”假期陪伴学习生活的微感言
发布时间:2020-04-03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本以为短暂的寒假过后便能拥抱新学期去迎接小学阶段的最后一轮冲刺,可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却打乱了我们所有的秩序,也打破了我们原本的期待。寒假因疫延期,我们只能努力,让陪伴和爱不缺席……

  在这个特殊时期里,每个人都被卷入这场特殊的战役,我们看到国家、社会、各级党委政府和社区有力组织、全民抗疫;我们看到警察、医生、护士、志愿者等各行业的“最美逆行者”用生命投入战斗;他们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

  社会是最大的课堂,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在这个被延期的特殊寒假中,我们要做的,绝然不仅仅是让孩子延续学习、完成课业这些事,我们更需要和孩子来共同面对这场疫情,共同参与讨论,共同历练承担。在学习环境、空间、条件变化的情境下,和他一起经受考验,把我们该做的、能做的、努力要做的,都尽力做好,保持冷静、积极、阳光的学习生活心态,共同完成这一场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德爱教育。

  体悟生命价值,感知“活的”意义

  教育的最高目标,在于使我们认识并顺应自然规律尤其是人的生命成长规律,让孩子尊重并理解生命的意义,学会保护生命,善待生命,敬畏生命,从而积极生存,健康生活,独立发展,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

  从疫情爆发、病毒扩散、社会恐慌到政府救援、各界援助、全民齐心抗疫……整个过程中,我们都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手机新闻掌握信息,了解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病毒为什么会传播?病毒怎样传播?以及如何防护等知识,让孩子打破未知,逐渐消除恐慌。整个寒假,我们响应政府号召,做到了不出门、少出门,养成了戴口罩、勤洗手等卫生习惯,孩子还成功劝服家里老人出门戴口罩,新年不在家里煮饭宴请亲戚。疫情期间,我们还带孩子远观了社区执勤卡口,看到社区的叔叔阿姨、伯伯爷爷们在风雪中给每一个进出小区的人量体温,登记信息,有时到了饭点也不能回去吃饭……这一切,不仅让他感受到了基层工作人员的辛苦,更让他体会到了“保护家园,人人有责”的崇高使命感。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经此一疫,相信孩子再也不会认为活着就是呼吸空气,一日三餐,学习玩耍等简单的事,他一定会珍惜自己的身体发肤,珍惜平安健康,珍惜幸福快乐,珍爱我们这个花儿朵朵的人间。

  线上线下联动,完成“应知应会”

  疫情期间,停学不停课。教育局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优质的课程,外小为孩子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老师们更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在线上为孩子们直播课程、辅导疑难、批改作业,推荐资源。我们做家长的,有什么理由落后呢? 当然,人的本性都是懒惰的,小孩子更是如此,加上他缺乏自控力和约束力,又脱离了老师的视线,所以对于每天的网课、作业多少是持排斥心理的,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的陪伴、督促和引导。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尽量和孩子保持同步的作息时间,和他一起做到早睡早起,每天他按时观看网络 “云课堂”,做好知识预习和听课笔记,完成相应的作业和辅导练习,我就坐在他书房看书、备课,如果他有疑难和不解,我们便一起讨论,解决不了的再请教老师;如果他看课开小差,或者边写边玩,我会及时提醒他,并让他看到我的专注和效率。我希望通过这样的陪伴,让他明白,每个人都需要努力,每个人都在努力。

  督促是最有效的途径。语文和英语都有记诵任务,如果老师不布置默写或打卡,有时他会偷懒,或者会把今天本该上午完成的作业拖到下午,拖到晚上,甚至第二天,对于一些自主作业,他也会故意少答一点,少写几题。针对他的这些“小伎俩”,我是牢牢把“督促检查”抓在手里,每天根据课时要求或单元目标按时检查他的各类背诵、知识点的掌握,逐项检查他的各科作业,从书写态度到作业质量,从不马虎。久而久之,他可能也觉得无漏洞可钻,渐渐把“认真”变成了一种常态。

  引导是最走心的关怀。漫长的假期,孩子每天面对固定的空间,固定的人员,固定的作业,多少会有些心理上的波动,小情绪更是在所难免,有时候他不想写作业的时候,想出去玩的时候,骗骗骂骂可以,但有时他也会倔强地跟我们“冲撞”……这时我会引导他要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会给他看一看网上条件艰苦的孩子借网苦读的图片,身患肺炎还在医院坚持学习的学生事例,告诉他,我们这段时期的学习方式索然单调,但已经是别人享受不到的幸福。我们现在管好自己不出门去玩,是为了在更短的时间内让更多的人走出家门。

  新意装点日常,丰富假期生活

  “宅”的单调尽量用美食来打破。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胃口不好,身材瘦小的孩子,除了每天荤素搭配,科学膳食,我还在网上购买了一些食材和器皿,和孩子一起搜寻“美食宝典”, 变换饮食形式,我尝试着“烘”“ 炸”“烤”“蒸”一些他爱吃的 “披萨”“蛋挞”“鸡翅”“美味松饼”“蛋包肠”等,力求丰富和调节单调的居家生活。

  生活不仅是“柴米油盐”,还要有诗和远方。孩子的诗意和远方更多的在阅读中,假期中,我引导孩子在完成《汤姆索亚历险记》《鲁滨孙漂流记》《青铜葵花》等必读名著之余,去接触一些名家名篇,比如《丁立梅散文》《朱自清散文集》《莫泊桑短篇小说》等,另外推荐他看一些高质量的电视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如果国宝会说话》《开讲啦》等等,以期他能够开阔视野,提升一点文学素养,积淀一点人文底蕴。

  除了学校布置的日常体育锻炼,在疫情趋稳并做好防护的前提下,我们每天晚上会规划不同的路线,带孩子外出跑步,时间约为一小时。有时沿着扬中大道复线往返,有时在开发区工业园区跑一两圈,有时在集镇的道路上绕几个来回……一边跑步,一边给他讲一讲老家的故事,讲一讲农村变化。我觉得,这样的锻炼不仅让孩子强身健体,更让他感受到家乡的格局和风貌。

  以前我们的寒假总会有一两次短途旅游,今年出不了门,但是家门口的精彩却没有错过。最近市里大力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我们村里的“孝文化园”就值得逛一逛,“孝当先”的礼仪传统,代代相传的好家风,“长寿村”的秘密……让孩子对乡情和传统有了更多的感知。老家靠近东江边,闲暇时,走一走江堤步道,览一览大江风貌,看一看疫情防控下的扬中田园风光和农村风貌,也让他能近距离地感受美好自然和地域民俗。

  增强理想信念,心存德爱仁善

  正所谓“多难兴邦”,2020年的这场疫情一定会让孩子们留下深刻记忆,甚至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影响他们。和孩子一起关注疫情,关注逆行抗疫、社会互助的感人现实,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远比书本知识来得深刻而珍贵。

  每天晚上,我都会在朋友圈、新闻或手机公众号里中找一些或感人肺腑的故事,或富含哲思的美文,或充满理性的思考,给孩子看一看、让他读一读,和他谈一谈。寒假中,孩子认识了钟南山、李兰娟两位为国奉献的“院士老人”,读到了“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的医生们写下的请战书,看到了驰援武汉的医生护士脸上的口罩勒痕和背上的汗水印渍,更看到了许许多多无名英雄,他们也许是送大米的退休党员,也许是送口罩的普通群众,也许是送餐的“雨衣姑娘”……他们都让孩子看到了什么是国之脊梁,什么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什么是无私奉献和仁善之心。

  这场疫情中,也许有一些东西他暂时无法理解,但是这些鲜活的素材和生活肯定对他的视觉、心理有所冲击和影响,在未来的人生里,他一定会慢慢懂得,何谓坚忍不拔、从容不迫的奋斗精神?何谓赤诚仁爱、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何谓灾难?何谓因果?何谓敬畏?何谓使命?他更会慢慢认识到,知识能消除愚昧,梦想能抵达彼岸,温暖能融化寒冰,光明能驱逐黑暗!

  这段特殊的假期,也是我和孩子的特殊记忆。作为孩子的领航人,我们希望,疫情会成为活教材,让孩子更好地了解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我们祝愿,孩子能透过疫情学好文化知识,学好生命课程,在感悟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在前行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扬中市外国语小学 六(4)班 黄嘉胤家长

责任编辑:周灵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