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永健:知行合一、教学相长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8-1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导师简介:

  邵永健,男,1963年生,博士,教授,苏州科技大学教学名师,2017年入选学校首批高端人才(省级教学名师)培育计划(全校1名)。主要从事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中国钢结构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理事、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苏州市工程结构鉴定与加固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行业标准《轻骨料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 12-2019)、《轻骨料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2-2006)和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组合楼板设计与施工规范》(CECS 273:2010)的主要起草人。获国家标准科技创新奖、住建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苏州市科技进步奖。

 

  先进事迹:

  教学研究情况

  主持完成的“基于校企合作的土木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江苏省2015年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一等奖(1/7)。2017~2019连续3年获评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8年获评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总负责导师,1/8)。2019年获评江苏省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9年主持完成的“需求牵引、校企协同的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实践创新平台的构建”获苏州科技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5)。2020年主持完成的“三方协同 四维一体 五轮驱动——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被学校推荐参评2020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奖(1/10,评审中)。作为第一完成人相继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2010)、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2011)、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优秀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2012)、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2015)、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立项建设(2018)。

  研究生培养情况

  2004年担任苏州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以来,培养硕士研究生59名,其中:已毕业43名、在读16名。学生获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篇(徐佩登,2017年;肖志敏,2018年;郭敬超,2019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吕志涛院士优秀专业硕士学位论文1篇(郭敬超,2019年)、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0篇。2015年至今,指导的研究生获批江苏省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11项、校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5项。

  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内涵建设,潜心教书育人,以创新思维、先进理念、方法路径培养学生,引导学生自觉成长为有情怀、有担当、有本领的新时代建设者。邵永健教授培养研究生的16年,是一个践行“知行合一、教学相长”的过程。

  加强实践教学,践行知行合一

  土木工程专业应用性和实践性强。针对学校研究生培养初期“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和导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问题,开展研究生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和实践教学研究。基于OBE理念,以“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途径,整合校企资源,建立了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构建了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平台和路径:融“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创新教育”为一体的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开放、共享、融合”的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校企协同实践创新教学平台,以“工程项目、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创新项目”为“四元驱动”的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实施路径。

  李志国等5名研究生和校企导师组成团队,对建立的“以项目为载体”的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首轮实践,参加“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太平车辆段超长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的应力监测及分析”项目。团队通过制定监测方案、现场监测、施工全过程计算分析、使用阶段计算分析等,不仅解决了该工程超长混凝土结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的技术难题,保证了工程的安全与经济,而且团队研究生将其中的科学技术问题凝练成学位论文课题,开展研究和实践创新工作,顺利完成了学位论文。首轮实践成功以后,参加该模式培养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评阅成绩和答辩成绩优秀率明显提高,优良率达到百分之百。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导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创新教学能力均得到有效提升。

  亦师亦友,教学相长

  在研究生教学教育实践过程中,更加明晰了导师职责,不仅仅是研究生学业和学术发展的指导者,而是涵盖学业学术发展、价值引领、学术道德乃至职业发展等全过程全方位的指导者和管理者。因此,作为普通教师,邵永健教授尽心做学生朋友,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并引导学生发展;尽力将培养全过程全方位的具体工作做实做细;始终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学习作为研究生和导师双方专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比如面对新型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ECC时,从零开始,与研究生杜亮、靳绪耀等一起学习、探讨和研究。与学生互动过程中,学生的问题,往往也给邵永健教授提供新视角和新启示,实现教学相长。受“邵永健教授主导的固端平移式实验装置等成为依托学校的江苏省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标志性实验装置”的鼓励,增加了研究生自己动手设计好实验装置的信心。比如李杰麟等设计了预制装配型钢混凝土梁板结合的低周反复加载实验装置,张程远和肖志敏设计了结构柱轴压和偏压加载实验装置,研究生曹晓罗、孙宝强和邵永健教授一起设计的结构复合受扭加载装置及方法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基于这些实验装置完成了包括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30余项科研项目的实验,提升了实验室的实验能力,为实验室建设和学科建设作出了贡献。

  春风化雨,将“有爱心、爱劳动”贯穿到研究生教育中。一位研究生大病时,师门全体捐助,动员校团会、校友会和社会爱心人士捐助。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学生不能返校的前提下,邵永健教授主动与毕业季研究生联系,了解到他们按时完成学位论文遇到的困难后,多次与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联系,履行规定手续,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把电脑搬出来、资料拿出来、电子文件拷出来,保证了2020届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正常进行。最后6名研究生均如期顺利完成学业,且学位论文的评阅和答辩成绩均为优秀或良好,两人获学校优秀毕业生。在物资生活富足的今天,学生中难免存在害怕吃苦、不愿奉献的倾向;同时结构工程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实验既有很多重体力活,又需要团结协作。通过“在工程实践和做实验时,引导学生关注工程人员和实验人员的劳动及其价值”等途径,学生普遍养成了尊重劳动、自觉劳动的习惯,每届学生都精诚团结、乐意奉献,高质量地完成了学位论文实验。

  润物无声,育人无小事。在待人接物方面,小到打扫卫生、倒茶水、日常用语等细节,做得好的学生邵永健教授都及时点赞。比如在微信中回复工作安排,“收到”和“好的”都是两个字,但有所区别,“收到”只是表达了客观事实,而“好的”同时表明了主观态度。经过如此等等全过程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研究生们的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各项工作一直得到实验室师傅和研究生教学秘书等的普遍称赞。关爱学生身心健康,通过自己的言行将“健康第一”的理念传递给学生,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符合环境条件的锻炼项目,持之以恒,养成锻炼习惯。像张根龙等选择跑步的学生,有时在操场偶遇,相互问个好、鼓励鼓励,也许作个短暂交流,增进师生情谊。

  循循善诱,取得实效。与学生交流工作时,邵永健教授说的频率最高的两个词是“主动、认真”,这是因为“主动、认真”是做成事的基础。近十年邵永健教授主持且撰写的通过学校评审送出去的教学和科研项目,几乎全都评审通过;申报3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次获批。在“主动、认真”熏陶下,研究生的期刊论文一次投稿录用率、省创新项目获批率、学位论文质量均得到提升,且2017~2019连续3年获省优硕论文。惠及邵永健教授指导的本科毕业设计,通过学校评审送出去的,也都评上了省优秀毕业设计。

  如今,毕业生有的成长为苏州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教学骨干,更多的成长为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工程单位的技术骨干。不论他们身处何方,邵永健教授心系他们,希望他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做实事、作贡献!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相信他们一定会继往开来、砥砺前行、创造幸福!

责任编辑:范文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