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温暖人心的“扬大声音”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4-03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侯燕)拨打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会听到扬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张硕录制的指导语,她在热线平台开展的“最美指导语”评选活动中获得第一名。既然远隔千里不能谋面,热线咨询师们期望用温暖有力量的声音为湖北防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新冠肺炎患者和家属以及有需要的普通民众送上心的抚慰。扬州大学多位专兼职心理教师积极参与了多条新冠疫情防控心理援助热线志愿服务,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搭建守护心理健康的“连心线”,他们辛苦却满足。

  周敏:投身“疫”线,收获无限勇气与信心

  “接到武汉地区的来电,看到人直面生死的无奈和悲凉,在绝境中的求生动力和潜能,这些都给了我特别大的触动。”扬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周敏如是说。作为一名有十多年工作经验、热爱心理咨询工作的专职教师,周敏积极参加了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江苏省心理学会等机构开通的心理援助热线,咨询、培训、督导占用了大量的时间,甚至顾不上两个年幼的孩子,但她却表示,能用声音与他人形成联结,收获大于付出。

  “记得有一天接完一个热线已是深夜,家人都睡了,我独自坐在书桌前,突然觉得生命的渺小和可贵,对现在的生活感到特别的珍惜。有什么坎是迈不过去的,有什么困难是不可逾越的呢?”周敏说,“从第二天开始,我感觉对家庭、对生活、对孩子的态度都发生了改变,一切在眼里都变得更加生动而美好。”

  罗方妮:夜深阑珊,“疫”同追寻对生活的热爱

  “这一段时间的热线接听工作,不但丰富了我的人生,还让我思考不断、学习不止、力量不竭”,扬州大学心理咨询师罗方妮这样总结自己的热线服务经历。64岁的罗老师主动申请了来访量大但志愿者人数少的夜班,平台运行初期更是一人兼了两个班次,凌晨2点至6点,她的声音持续陪伴着那些夜不能寐的人。电波的那一方或焦虑或无助或辗转或话语急匆匆或不知从何说起,而这一头的罗方妮共情、接纳、陪伴、协助、寻找……问及是否疲惫,罗方妮只是笑着说,“不要紧,晚上接线我觉得更安心,下线我会补充睡眠,照顾好自己的。”

  她曾给一次夜班的来访案例起名为“无处安放的困顿——寻找对生活的热爱”,这是一位居住在武汉的中年男士,低沉犹疑地诉说着最近反反复复的睡眠困难,几十日被困家中的烦躁,生活用品采购不顺的困难,不能工作经济受损的压力,以及不能探望年老体衰父母的不安。“我注意到他情绪宣泄背后是对生活的期冀和对家人浓浓的爱,所以当我和他一起看到这份隐藏的爱,感受到那颗火热的心,随之传来的便是他愈发轻松的语音和逐渐清晰的思路。”

  施文洁:“疫”路陪伴,是我最宝贵的成长

  “深夜、凌晨寂静的等待也充满了一种‘你守候你的世界,我守候你’的责任感”,扬州大学施文洁老师诗意地描绘着自己的热线工作状态。

  平台运行初期的排班每周都有变化,无论白天、深夜,还是凌晨,只要有需要,施文洁都情绪饱满地投入接听。“当凌晨因疫情导致睡眠障碍的农民来电者,用一口方言和我诉说内心的恐惧和焦虑时,我非常担心自己会因为方言的原因不能完全听清楚,不能给来电者最好的安慰和支持而焦虑和自责。”在督导会议上,施文洁释然了,她理解到听不懂也有积极的一面,与来访者就地域方言展开谈话就是一个很好建立关系的话题,关注谈话过程而不是内容,不纠结于语言,投入到倾听中,此时此刻陪伴才是最重要的。

  每每结束深夜的来电,施文洁觉得求助者给心理援助工作者的动力、信心以及自我效能感同样是最有效、最宝贵的成长。而国内外心理危机干预专家通过视频课堂的陪伴,也会让心理援助工作者“得到觉察,找到资源,可以充满能量地投入到助人的行列中”,施文洁说。

  陈四光:青年心声,是需要重视的“高地”

  “我们一定要相信,生命的潜能是无限的,挖掘生命本身的内在资源,提供一些外在资源的帮助,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陈四光老师是扬州大学心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他接到很多青年学生打来的热线电话,有的为无法完成毕业实验而焦虑,有的因为疫情影响了正常的生活而烦躁,还有的会叙述和女朋友无法见面而出现的各种矛盾。

  陈四光认为,高校心理教师更应该重视倾听疫情之下那些青年朋友的所感所想,切实帮助他们解决不安的心理情绪。他说:“与青年学生通话,要注意方式和方法,真诚而适度,关系的建立、工作的精细和谈话的艺术都显得尤为重要。”

  张硕:战“疫”暖音,接续传递爱与尊重

  “亲爱的来电者您好,欢迎来到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本次通话时间大约三十分钟。咨询师将恪守专业伦理,充分保护您的隐私……”听到自己的声音成为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平台的指导语,张硕很开心:“其实每次上平台接热线会有些紧张,担心自己不能帮来电者很好地解决问题,但我们是团队合作,其他的咨询师和督导师会在后台给我支持,希望我们的声音可以温暖更多有需要的人!”

  张硕还是一名新手妈妈,她的志愿服务时段刚好卡在饭点,常常为了接线顾不上吃饭,嗷嗷待哺的宝宝好像也能明白妈妈从事工作的意义,“自觉”地调整了哺乳时间,静静陪着妈妈去完成这份责任的守候与温暖的传递。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扬州大学专兼职心理教师团队通过有组织的集结,接受有针对性的培训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心理援助工作中,已累计参与心理援助热线服务180余小时,人均接受督导20余小时。他们正在也将继续用声音温暖一线的医护人员、患者和家属、学生群体以及有需要的社会大众,为抗击疫情贡献扬大力量。

  

 

责任编辑:李月昭

相关新闻

疫情下温暖人心的“扬大声音”
发布时间:2020-04-03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侯燕)拨打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会听到扬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张硕录制的指导语,她在热线平台开展的“最美指导语”评选活动中获得第一名。既然远隔千里不能谋面,热线咨询师们期望用温暖有力量的声音为湖北防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新冠肺炎患者和家属以及有需要的普通民众送上心的抚慰。扬州大学多位专兼职心理教师积极参与了多条新冠疫情防控心理援助热线志愿服务,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搭建守护心理健康的“连心线”,他们辛苦却满足。

  周敏:投身“疫”线,收获无限勇气与信心

  “接到武汉地区的来电,看到人直面生死的无奈和悲凉,在绝境中的求生动力和潜能,这些都给了我特别大的触动。”扬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周敏如是说。作为一名有十多年工作经验、热爱心理咨询工作的专职教师,周敏积极参加了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江苏省心理学会等机构开通的心理援助热线,咨询、培训、督导占用了大量的时间,甚至顾不上两个年幼的孩子,但她却表示,能用声音与他人形成联结,收获大于付出。

  “记得有一天接完一个热线已是深夜,家人都睡了,我独自坐在书桌前,突然觉得生命的渺小和可贵,对现在的生活感到特别的珍惜。有什么坎是迈不过去的,有什么困难是不可逾越的呢?”周敏说,“从第二天开始,我感觉对家庭、对生活、对孩子的态度都发生了改变,一切在眼里都变得更加生动而美好。”

  罗方妮:夜深阑珊,“疫”同追寻对生活的热爱

  “这一段时间的热线接听工作,不但丰富了我的人生,还让我思考不断、学习不止、力量不竭”,扬州大学心理咨询师罗方妮这样总结自己的热线服务经历。64岁的罗老师主动申请了来访量大但志愿者人数少的夜班,平台运行初期更是一人兼了两个班次,凌晨2点至6点,她的声音持续陪伴着那些夜不能寐的人。电波的那一方或焦虑或无助或辗转或话语急匆匆或不知从何说起,而这一头的罗方妮共情、接纳、陪伴、协助、寻找……问及是否疲惫,罗方妮只是笑着说,“不要紧,晚上接线我觉得更安心,下线我会补充睡眠,照顾好自己的。”

  她曾给一次夜班的来访案例起名为“无处安放的困顿——寻找对生活的热爱”,这是一位居住在武汉的中年男士,低沉犹疑地诉说着最近反反复复的睡眠困难,几十日被困家中的烦躁,生活用品采购不顺的困难,不能工作经济受损的压力,以及不能探望年老体衰父母的不安。“我注意到他情绪宣泄背后是对生活的期冀和对家人浓浓的爱,所以当我和他一起看到这份隐藏的爱,感受到那颗火热的心,随之传来的便是他愈发轻松的语音和逐渐清晰的思路。”

  施文洁:“疫”路陪伴,是我最宝贵的成长

  “深夜、凌晨寂静的等待也充满了一种‘你守候你的世界,我守候你’的责任感”,扬州大学施文洁老师诗意地描绘着自己的热线工作状态。

  平台运行初期的排班每周都有变化,无论白天、深夜,还是凌晨,只要有需要,施文洁都情绪饱满地投入接听。“当凌晨因疫情导致睡眠障碍的农民来电者,用一口方言和我诉说内心的恐惧和焦虑时,我非常担心自己会因为方言的原因不能完全听清楚,不能给来电者最好的安慰和支持而焦虑和自责。”在督导会议上,施文洁释然了,她理解到听不懂也有积极的一面,与来访者就地域方言展开谈话就是一个很好建立关系的话题,关注谈话过程而不是内容,不纠结于语言,投入到倾听中,此时此刻陪伴才是最重要的。

  每每结束深夜的来电,施文洁觉得求助者给心理援助工作者的动力、信心以及自我效能感同样是最有效、最宝贵的成长。而国内外心理危机干预专家通过视频课堂的陪伴,也会让心理援助工作者“得到觉察,找到资源,可以充满能量地投入到助人的行列中”,施文洁说。

  陈四光:青年心声,是需要重视的“高地”

  “我们一定要相信,生命的潜能是无限的,挖掘生命本身的内在资源,提供一些外在资源的帮助,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陈四光老师是扬州大学心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他接到很多青年学生打来的热线电话,有的为无法完成毕业实验而焦虑,有的因为疫情影响了正常的生活而烦躁,还有的会叙述和女朋友无法见面而出现的各种矛盾。

  陈四光认为,高校心理教师更应该重视倾听疫情之下那些青年朋友的所感所想,切实帮助他们解决不安的心理情绪。他说:“与青年学生通话,要注意方式和方法,真诚而适度,关系的建立、工作的精细和谈话的艺术都显得尤为重要。”

  张硕:战“疫”暖音,接续传递爱与尊重

  “亲爱的来电者您好,欢迎来到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本次通话时间大约三十分钟。咨询师将恪守专业伦理,充分保护您的隐私……”听到自己的声音成为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平台的指导语,张硕很开心:“其实每次上平台接热线会有些紧张,担心自己不能帮来电者很好地解决问题,但我们是团队合作,其他的咨询师和督导师会在后台给我支持,希望我们的声音可以温暖更多有需要的人!”

  张硕还是一名新手妈妈,她的志愿服务时段刚好卡在饭点,常常为了接线顾不上吃饭,嗷嗷待哺的宝宝好像也能明白妈妈从事工作的意义,“自觉”地调整了哺乳时间,静静陪着妈妈去完成这份责任的守候与温暖的传递。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扬州大学专兼职心理教师团队通过有组织的集结,接受有针对性的培训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心理援助工作中,已累计参与心理援助热线服务180余小时,人均接受督导20余小时。他们正在也将继续用声音温暖一线的医护人员、患者和家属、学生群体以及有需要的社会大众,为抗击疫情贡献扬大力量。

  

 

责任编辑:李月昭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