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出台返校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指南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4-0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听说返校很高兴,但又很焦虑,既相信学校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又担心感染风险,矛盾的心理交织……”“返校后如果被隔离观察肯定很寂寞,也很难受,该怎么排解?”近期,针对江苏大学“江小可”、“江小爱”心理求助QQ上许多同学们近期的困惑,江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积极响应,迅速出击,出台了《返校后与疫情防控相关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指南》,为返校后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危机预防和危机干预提供依据与指导。

  稳人心 指南中明确了“早疏导、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的原则,并提出学校相关部门根据需要协同作战,必要时争取校外力量参与心理干预工作。通过组织领导和工作原则的确立,彰显了学校坚决把校园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把学生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决心,稳定人心,提振信心。

  重保障 通过加强专兼职心理教师配比、辅导员心理业务培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通过制定工作方案、明确重点摸排流程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应对的规范制定;通过校内心理咨询服务全天化、校外心理援助选择多样化确保学生及时获取求助通道。指南在落实具体细节的过程中,凸显多重保障,提供积极资源。

  划类别 确立了确诊或疑似病例学生的心理疏导、对封闭隔离楼层或楼栋内学生的心理疏解、对协助辅导员开展工作的学生干部进行心理支持的具体流程,分类别对不同群体的大学生进行现实需求的回应和心理辅导。理解差异,重视个案,分类疏导,确保实效。

  有对策 指南针对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进行特征分析和工作对策的指导,并强调要在伦理规范的条件下做好疫情期间重点关注群体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协助各学院提高认知,厘清思路,明确重点,团队协作。

  据悉,《返校后与疫情防控相关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指南》已被推送给江苏省大学生危机预防与干预研究中心后,被江苏省教育厅采纳,用于制定《新冠肺炎期间江苏省大学生返校后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方案》。江苏大学将坚决贯彻教育部、江苏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关于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形成有效衔接、运转流畅的心理工作体系,帮助学生科学应对心理困扰,实现心理“复位”。

责任编辑:李月昭

相关新闻

江苏大学出台返校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指南
发布时间:2020-04-09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听说返校很高兴,但又很焦虑,既相信学校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又担心感染风险,矛盾的心理交织……”“返校后如果被隔离观察肯定很寂寞,也很难受,该怎么排解?”近期,针对江苏大学“江小可”、“江小爱”心理求助QQ上许多同学们近期的困惑,江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积极响应,迅速出击,出台了《返校后与疫情防控相关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指南》,为返校后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危机预防和危机干预提供依据与指导。

  稳人心 指南中明确了“早疏导、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的原则,并提出学校相关部门根据需要协同作战,必要时争取校外力量参与心理干预工作。通过组织领导和工作原则的确立,彰显了学校坚决把校园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把学生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决心,稳定人心,提振信心。

  重保障 通过加强专兼职心理教师配比、辅导员心理业务培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通过制定工作方案、明确重点摸排流程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应对的规范制定;通过校内心理咨询服务全天化、校外心理援助选择多样化确保学生及时获取求助通道。指南在落实具体细节的过程中,凸显多重保障,提供积极资源。

  划类别 确立了确诊或疑似病例学生的心理疏导、对封闭隔离楼层或楼栋内学生的心理疏解、对协助辅导员开展工作的学生干部进行心理支持的具体流程,分类别对不同群体的大学生进行现实需求的回应和心理辅导。理解差异,重视个案,分类疏导,确保实效。

  有对策 指南针对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进行特征分析和工作对策的指导,并强调要在伦理规范的条件下做好疫情期间重点关注群体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协助各学院提高认知,厘清思路,明确重点,团队协作。

  据悉,《返校后与疫情防控相关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指南》已被推送给江苏省大学生危机预防与干预研究中心后,被江苏省教育厅采纳,用于制定《新冠肺炎期间江苏省大学生返校后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方案》。江苏大学将坚决贯彻教育部、江苏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关于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形成有效衔接、运转流畅的心理工作体系,帮助学生科学应对心理困扰,实现心理“复位”。

责任编辑:李月昭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