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恰同学少年

作者:蔡丽洁 发布时间:2016-07-14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记者在韶山毛泽东故居前 

  【采风】 

  1893年12月26日,在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上屋场的一座普通农舍里,一个改变中国命运的婴儿呱呱坠地,这个孩子拥有欢乐而叛逆的童年,经历了斗志昂扬的青年阶段,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力挽狂澜,将整个中国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许多年以后,瞻仰伟人故居的游人如织,给原本宁静的韶山冲带来了长久的热闹。这一天,韶山进入了初夏,清新的竹林掩映着雾霭笼罩的青山,油菜花还零星地开着,我怀着对领袖的敬意和对伟人故里的向往,追寻而来……

  毛泽东同志故居是典型的南方住宅形式,土木结构,泥砖墙,小青瓦。1878年,毛泽东的曾祖父买下了韶山冲上屋场的几间茅草房。1917年,毛泽东的父亲将茅草房改为大小13间半瓦房,现在的故居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格局。由故居正门进入,从厨房向东过横屋便到了毛泽东父母的卧室,卧室的墙上悬挂着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母亲文七妹的照片。毛家长子毛泽东的卧室与其父母卧室相邻,内设很朴素,靠窗摆着一张书桌,靠墙则有一张床,少年毛泽东就在这里生活和学习。毛泽东卧室顶楼上有开口,顺楼梯可攀上。1925年6月,就在这楼上,毛泽东召开了秘密会议,建立了韶山第一个中共支部。由毛泽东卧室向里,是一个长约7米的天井,天井西南角是毛家三弟毛泽覃的卧室,二弟毛泽民的卧室则在整栋建筑的最后,开窗可见绿荫苍翠的山林。故居内按照原样摆放着日常器皿和各种农具,也陈列着毛泽东少年时期用过的扁担、水桶、锄头等。如果有一天,你来到了这里,请保持肃穆,放下手中的相机:为了更好地保护故居,故居内部是不准拍摄的,故居里的一切需要用眼来看,用脑来记,用心来体会。

  从故居出来,便见两方池塘,分别为荷花池和南岸塘。我来的时候,工作人员正在给荷花池清淤泥,为即将来临的盛夏满池开遍荷花做好准备。而当地人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南岸塘,少年毛泽东常常在这个池塘里游泳玩耍,夏日的午后,他喜欢从一棵伸出水面的桃树枝上跳下水,游完后再攀枝上岸。想到毛泽东一生13次畅游长江,其中1966年游渡时已届73岁高龄的经历,我揣度他对游泳这一项运动的喜爱,最初便是从这南岸塘发端的吧?

  故居的西侧,南岸塘的旁边,便是南岸私塾旧址了。南岸私塾始建于清代,青砖青瓦,白色粉墙。1901年,毛泽东8岁时入学读书,发蒙于此。塾师邹春培先教毛泽东《三字经》《百家姓》,接着教《论语》《诗经》《孟子》等儒家经典,少时的毛泽东刻苦攻读,在深受古代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之余,也对私塾的繁文缛节和教条方法产生了叛逆之心。有一天上午,当先生叫他站起来背书时,毛泽东竟在座位上纹丝不动:“既然我坐着背书你也听得清楚,那么为什么我要站起来背呢?”这个10岁的孩子以平静的、挑战的目光望着先生。怒不可遏的先生用力拉着毛泽东,想让他站起来,毛泽东挣脱了,跑出了私塾,这是他第一次反抗暴力统治,也拉开了他此后为争取自由民主而持久努力的序幕。

  游伟人故里,还有一个必须要去的地方,那就是位于毛泽东故居南侧约五百米处的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毛泽东遗物馆)。纪念馆基本陈列共8个室,以“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为主题,反映了毛泽东从少年和青年学生时代起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为止的生活与斗争业绩。另辟有《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家庭》《韶山风物耐人思》和《国际友人在韶山》3个专题陈列室,共收藏有关毛泽东生平和韶山人民革命斗争的文物、资料、照片1万多件。在这里,你能看到毛泽东少年时代用过的书籍,也能看到他当年战役决策时书写的手稿,还能看到他穿了20多年、上面有73个补丁的睡衣……如果说,毛泽东同志故居给人带来的是关于伟人成长的最初印象的话,那么纪念馆(遗物馆)展示的则是伟人全面的思想和生活印记,从战略作战到外交谈判,从日常用品到诗作家信,从复原的中南海卧室到珍藏的器乐唱片,这一切仿佛将伟人生动地、立体地展现了出来,这位改变中国的领袖此刻仿佛离我们很近。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在1910年秋到湘乡东山学堂求学时,将这首诗送给表兄文涧泉和文运昌。从11岁辍学在家起,他内心萌生的对自由的渴望,令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走出去”。16岁时,他为自己制定了稳妥可行的计划,他从母亲娘家亲戚和自己朋友处借了钱,这天晚饭时,他对希望自己留在家里务农的父亲说:“我要到东山高小读书!”第二天天亮后不久,毛泽东就出了韶山。美国着名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这样描绘那个清晨:“这是一个凉爽的金秋的早晨。(毛泽东)肩上还是那根用惯了的扁担,但两头挑的不是粪筐。一头是一个包袱,里面装着一件长袍、两条床单和一顶蚊帐;另一头是装有《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筐子。他对韶山以外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自此,他再也不会回到这里生活了。”

  如果说,井冈山是革命之火星火燎原的地方,那么,湘潭韶山以及其后毛泽东求学的长沙便是领袖成长积累之所,彼时彼地,他“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他喜欢在“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凭借着自己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他学会了用激扬的文字来指点江山,他的峥嵘岁月已悄然开启,带动着苍茫大地的沉浮……

    【看点】追寻伟人的足迹

    看点一: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看点二:岳麓书院

    看点三:橘子洲头

    橘子洲,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内,是湘江的一个江心小岛,长约五公里,形成于晋惠帝永兴二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橘子洲是一座承接历史的桥,它浸染着湖湘文化,形成了浓厚的历史底蕴。南宋朱熹、张栻往来于岳麓书院与城南书院讲学时凭以过江的朱张渡,诠释着八百年前湖湘子弟求学的盛况;水陆寺、拱极楼讲述着元代宗教文化的兴盛;曾国藩操练水上湘军的号声依稀回荡在橘洲上空;饱经风霜的外国领事馆,则见证着长沙开埠后的历史;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发出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慨,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毛泽东对橘子洲情有独钟。建国后,他七次到橘子洲附近湘江水域游泳。1959年6月24日,他从武汉到湖南视察,一下火车,就乘车直赴猴子石,下水游了一个多小时,从现在的揽岳亭登上橘子洲。在洲上,他走访菜农,接见小学师生,并与他们合影,至今仍给人们留下温馨幸福的回忆。 “千年学府,弦歌不绝”,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一千余年来,这所学府誉满海内外。1917年~1919年,毛泽东曾多次到岳麓书院,并因其老师杨昌济的关系而两度寓居半学斋。在这里,他从师问学,进行农村调查,提出改造社会的计划,创立新民学会,组织旅欧勤工俭学,发动学生运动,开始了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而千年学府优良而悠久的学术、教育传统和浓烈的文化氛围也对青年毛泽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其前身为南宋时期张栻创办的城南书院,1903年始立为湖南师范馆。这里不仅有“危栏明倒影,面面涌金波”的月榭、“堂前湖水深”的丽泽堂、“投砚入池、蛙声立止”的禁蛙池,以及纳湖、卷云亭、听雨舫、采菱舟、养蒙轩等历史景点,也是毛泽东的母校。1913年,20岁的毛泽东进入第一师范,“我在第一师范学校读了近五年的书……我在这里度过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里,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的。”在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前夕和初期,一师学子毛泽东、何叔衡等就已在湖南进行了广泛深入的革命活动,包括学生运动、驱张运动、新文化运动,特别是在1921年以后,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在从事革命活动期间,建立、发展和迅速壮大了党团组织,培养了大批革命骨干。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一师的广大师生总是站在斗争的最前列。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