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专题 > 教育均衡 > 高层视点 > 正文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公平教育普惠每一个孩子

作者:沈健 发布时间:2015-12-15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自2011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以来,江苏坚持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为重点,以标准化学校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和强化督导为抓手,以教育惠民和人民满意为落脚点,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培养好每一名学生,努力实现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如今,“校园坏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公用经费一样多,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学生个性一样得到弘扬,人民群众一样满意”,正在江苏从美好蓝图变成为现实,656万在校学生、6100所义务教育中小学沐浴着均衡发展的阳光。

  把义务教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是政府保障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和现实需要。为了让孩子们在家门口能上到好学校,江苏坚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依法治教轨道,采取政策激励、标准引领、督导评估、资金扶持等举措,在落实“以县为主”责任的同时,加大省级统筹推进力度,近年来先后出台了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现代化学校办学标准等,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各地细化落实办学标准,组织实施校园环境提档升级、教育装备达标学校、村小现代化、外来务工子弟合格学校、现代化小学和初中、中小学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等建设项目,全面改善城乡学校校容校貌、教育装备和育人环境。为了缩小区域差距,江苏重点面向苏北38个扶贫攻坚县,并以奖代补扶持苏中和革命老区,省财政投入200多亿元,各地配套资金2000多亿元,组织实施农村学校食宿条件改善、经济薄弱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攻坚等10大办学条件改善工程。随着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全省各地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城市义务教育的“择校热”悄然降温,农村学校的生源逐年回升。

  教师队伍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教育现代化的第一生产力。为从源头上提高教师素质,江苏重视师范教育的奠基作用,探索从应届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优秀生源,实施精细化培养,考核合格优先就业,五年制师范定向培养改革,被教育部评价为教师教育的“破冰之举”。省财政将教师队伍建设列为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的重点,通过实施“万名大学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工程”,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通过实施 “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促进城乡学校教师结对帮扶;通过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此外,江苏建立了县域内教师定期交流制度,交流比例普遍达15%以上。与此同时,江苏大力推进基础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2000多所中小学结对国外学校,每年举办“江苏省中小学校长国际论坛”,每年选派2000名教师踏出国门培训进修,使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苏派教育风格的校长教师脱颖而出。

  保障弱势群体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是均衡发展的重要标志。从2008年开始,江苏投入6.1亿元实施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新建、改建学生食堂、宿舍64万平方米,为近20万名留守少年儿童提供安全的宿舍、卫生的食堂。在多方努力下,全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9%,在公办学校就读率达到87%。此外,省财政还投入7000万元实施 “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程”,扶持经济薄弱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并为全省每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配送专用设备,目前全省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已达96%。

  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关键在于推进均衡发展的同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江苏各地各校坚持育人为本,强化内涵发展,把提高素质教育水平贯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过程,实现了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近年来,江苏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标准,构建了丰富多样、可供选择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探索活动单导学、小组合作学习、灵动学堂、生态课堂等教学模式;大力开发智慧教育,让课堂教学灵气泉涌、充满活力。为了让学生个性特长一样展现,江苏实施“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和“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为义务教育均衡找到了坚实、丰厚的生长点。此外,各地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育、放大学校特色亮点,打造学校特色文化品牌,全面推动“一校一品”建设,全省义务教育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新局面,中小学校校有特色、班班有特点、生生有特长的发展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明确要求,是全省人民的热切期盼,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全省教育系统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部的指导支持下,团结一心,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攻坚克难,努力开创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局面,为建设教育强省、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谱写中国梦的江苏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 沈健)

责任编辑:李月昭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