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专题 > 教育均衡 > 市县经验 > 南京 > 正文

南京江宁区:打出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组合拳”

作者:周伟涛 发布时间:2015-12-14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打出“组合拳” 赢得新发展

——南京市江宁区以信息化促进教育高位均衡

  

江宁区学生参加Scratch创意嘉年华活动

  每到星期三的下午,东山小学便停止了所有文化课的教学,全部开展校本课程。3D打印工坊、拍客影院、Scratch程序乐园、Arduino创意编程家园、快乐机器人、数字画廊、数码摄影,和“创客小屋”等七大信息技术社团深受学生欢迎。在这里,学生们通过Scratch、Arduino创意编程程序和拓展板制作出来的跳舞毯控制小鱼游动的程序,拆炸弹、鱼穿越、圣诞树等一个个创意作品,并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来,分享到学校的公众平台,与全校师生以及家长交流与分享。如今,学校的“云校园”平台已经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移动课堂。在东山小学校长蔡小平看来,学生信息素养的不断提升以及学校“云校园”平台的成功,得益于近年来江宁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整体推进。

  江宁是南京的新市区,区域总面积1600平方公里。2000年撤县设区,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校际差距较大。如何更好的促进与实施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是江宁教育人面临的现实问题。江宁区教育局局长朱慧认为,教育信息化具备“知识传播快、覆盖面广、资源共享”优势,通过实现信息化均衡发展,让不同学校教师享受一样的便捷培训、提升的机会,让不同学校的孩子在网络上享受一样的利用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学习的机会,是最理想、最现实的教育公平。于是,一系列稳、准、狠且成效明显的推进教育信息化“组合拳”在江宁上演。

  第1拳:定思路,区级统筹是关键

  从我国行政层级上来划分,区县一级既有一定的宏观协调能力,又对学校有直接的指挥权,基础教育改革的责任主体在区县一级,所以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推进在区县这一级进行最为合适。江宁区分管教育信息化的潘章华副局长指出,基于以上认识,江宁区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始终坚持“区域整体推进、完善顶层设计、做强区级中心、学校特色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高标准实施“三通两平台”,打造“数字化校园”,通过大投入赢得环境的均衡,优资源共谋应用的均衡,重绩效实现师生发展的均衡,通过教育信息化促进江宁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这其中,“江宁教育城域网”的建设是江宁区区级统筹的重要体现。在谈到“江宁教育城域网”的重要作用时,区电教中心主任王家文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通过持续近10年的建设,目前全区所有学校均为双光纤接入(千兆教育专网及30兆公网);校园网主干速率为1000M,100M到办公桌面,信息点到所有教室、专用室和教师办公室,高标准实现“班班通”。数据中心通过千兆与南京教育城域网主中心连接、通过多条电信、移动、联通线路与Internet连接,师生可随时自由移动接入互联网,无缝访问专网、外网优质教学资源。

  数据中心建成了全区师生基础信息库、统一身份认证、视频综合服务平台等应用基础平台,为上层应用提供数据、认证、功能模块和接口等支持,建有学校网站集群,为全区学校服务,为打造江宁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整体框架奠定了基础。

  王家文表示,“江宁教育城域网”是为学校提供信息化服务的核心场所,也是江宁区教育信息化所有应用的基础保证。

  第2拳:搭平台,共建共享有发展

  在资源建设上,江宁区通过自主开发、联合研发、遴选采购等多种举措,不断丰富教育资源的容量。一是自主开发。江宁区坚持开展自制电教教材比赛,将获奖作品丰富到教育资源库中。同时,将名师的课堂实录、教育讲座、优秀课件以及学校开展的精彩活动、大型展演等资源上传到教育资源库中。集腋成裘,积沙成塔。经过十年的积累,江宁区自主开发的资源已蔚为可观。据统计,截至目前,“江宁教育城域网”共积累了本地优质资源26万多条目,资源近3T,资源涉及课堂实录、教学设计、课件学件等各方面,包含小学9门学科、中学13门学科的网络课程资源;电子图书共26万多册,教师注册近6千人,学生注册数超8万;师生个人专题网站1500多个;江宁名师网收集骨干以上教师近2千人;有9个学科门类的仿真实验室供区内师生自由使用,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二是联合研发。根据区域教育实际,江宁区与相关的专业团队联合进行资源研发,所研发的教育资源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现阶段在广泛运用的江宁教育管理系统(EMIS)的文件处理等软件系统就是与相关技术团队联合开发的。

  三是遴选采购。多年来,江宁区坚持“教育技术资源费”专款专用,在省电教教材目录内,通过学校自主征订,累计为学校购置各类电教教材近1500万元,极大的丰富了学校数字资源。

  第3拳:搞研训,形式多样求创新

  教育信息化实施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信息素养。因此,江宁区从“骨干提升、全面普及”两个层面,切实强化队伍建设。

  一方面,着力打造信息化管理及专业技术队伍。2008年,江宁区首创学校教育技术室,明确学校教育技术室主任享受学校中层正职待遇。2009年,正式成立了“江宁区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聘请祝智庭等9位知名教授为首届咨询专家。2013年,组建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片及核心团队。2014年,引入南京市网络技术权威特级教师曹书成成立了工作室。同年,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联合举办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班”,开展了“教育技术促进师生发展”实验研究。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教育技术学科带头人”评选。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者、学校网络管理员和校园影视制作人员等陆续开展了移动学习、3D打印、SCRATCH编程、机器人等多种专业培训,努力提升专业教师素养,不断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新要求、新发展。

  另一方面,全力提升学科教师信息化教育素养。江宁区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积极研究制定《江宁区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并将开展达标考核,确保人人过关。此外,还制定了《江宁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培训计划》,结合新技术、新媒体的教育运用,开展各类学科教师的专项培训,引导教师将信息素养的提升与教育教学的技能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实现深度融合。

  第4拳:重应用,教学管理收效显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其目的就在于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实现教育现代化,努力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因此,一个地区教育信息化的运用水平,是衡量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信息化运用上,江宁区始终坚持创新思路,坚持发展导向,努力推动教育发展。

  一是用信息化创新教育管理方式。江宁区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行政管理创新。利用江宁教育管理系统系统(EMIS),实现了局机关与全区校园在线移动办公互联互通;利用教育远程播控平台,对校园每一个角落进行实时监测管理;利用电子备课平台,实施“教学五认真”检查网络化,减轻教师备课工作量,实现优秀备课设计区级共享。截至目前,江宁区电子备课系统已积累原创教学设计近20万篇。利用教育远程播控平台,将教育教学研讨活动等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网络的即刻传播,让城乡教师共享观摩、在线研讨;利用名师课堂、名家讲座等平台,让城乡教师通过网络访问随时聆听、潜心体悟。

  二是用信息化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教育信息化运用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江宁区结合深度推进的课堂改革,着力将信息化引入课堂教学,将网络技术、网络资源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努力彰显教育信息化的效益。学生自主学习有了广阔的空间和渠道,学科背景知识变得更为广博,课堂展示分享变得更加丰富,知识难点变得可视而直观化,课堂学情的当堂反馈、及时评价变得迅捷等等,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据介绍,江宁区开展的“友善用脑”、“适性课堂”、“激活课堂”、“本真课堂”等课堂改革,均是借助信息化媒体而推动和深化的。

  三是用信息化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了更好地追求教育信息化的育人价值,江宁区建设了空中课堂、名师讲座等一系列开放式学习平台,满足学生随时随地、自由自主学习需求。此外,信息化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也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机器人、3D打印、体感互动、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融入的校本课程让学生耳目一新,不断激发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知欲望。随着教育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应用,学生学习跨越时空的界限,“人人、时时、处处”可学,正逐渐成为常态。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