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打造教科研工作的区域样式

作者:吕玉婷 张开虎 发布时间:2017-06-0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实地走访69所中小学、召开座谈会22次、发放调查问卷3450份……2016年,东海县教育局成立教育科研工作项目调研组,历时5个月的实地取材和分析研究,最终形成了一篇2万多字的关于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的调研报告。这篇报告不仅是东海县教育科研工作的“晴雨表”,更成为今后引领全县“以研兴教”的“指南针”。

  深化教科研一直以来都是东海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现代教育需要教师不断地深思和改革,机械的教学催生的只是被动的教书匠。”东海县教育局局长刘晋说,“我们要让教师通过教科研,学会思考,向专业化教师发展、向专家型教师奋进、向教育家型教师靠拢。唯有这样,全县教育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就地取材:课题源于教学

  “很多一线中小学教师总认为教学才是‘硬功夫’,教科研只是为了评定职称、完成学校考核或评先评优,对自身成长作用不大。但实际上,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是合格中小学教师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东海县教育局教科室主任刘加宽告诉记者,为了让教师们走出对教科研的认知误区,东海县教育局在实施合格教科室建设工程的基础上,要求各校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打通教科室和教务处两个职能部门,形成教学、科研、培训三位一体的校本教科研机制。

  “教科室和教务处一个负责教科研、一个负责教学,过去两者是分离的、相互独立的,这也是造成教师在实践中教学与教科研‘两张皮’的原因之一。”刘加宽说,当两个部门整合后,教师便能在“研中教”“教中研”,使教科研逐步成为教师的内生动力和自主行为,“例如,当学校教师进行公开课教学时,就可以引导不同的教师上同一节课,从对比中找出差异和问题,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课题研究,从而解决问题。”

  教科研来源于教学,又有助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东海县高级中学数学教师杨静对此深有体会。半年以前,杨静还在安峰高级中学任教,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她将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带到了这所乡镇中学的课堂上。可一段时间之后,她却发现学生们“合而不作”。于是她开始思考原因并想尽各种方法进行尝试,在“屡败屡战”中,杨静终于摸索出一套卓有成效的多元评价打分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不久之后,学校发动教师们参加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当别的同事对论文选题一筹莫展之时,杨静灵机一动:“何不把这个探索过程写成论文?”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她结合自己的探索过程寻找理论支撑,用朴素的笔触写下了题为《问诊式述学:数学交流的理性实践》一文,没想到竟获得了比赛特等奖。喜出望外的杨静顿时恍然大悟:“原来论文不是绞尽脑汁‘憋’出来的,而是从真实的课堂教学中实践出来的,正是因为有了思考研究才能更好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品牌工程:丰富教研内涵

  每天晚上,当学校的工作全部结束后,东海县平明中学校长苗蔚林便会打开自己的教育博客,将一天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所思所感写下来。这个习惯,他已经坚持了12年。截至目前,苗蔚林已经写了2300多篇、400多万字的教育博文,也成为了连云港市教育领域的“网红”。他把自己的博文编集成书,如今已经出版了《走出教室的语文思考》和《困惑与执著》,现在正在着手准备第三本。

  从校办主任到校长,苗蔚林从未停止过在一线的教学工作,从最初的漫无目的、随心而写,到后来有主题、有针对性的思考提炼,这一路的成长足迹都被他的教育博客记录了下来。“教育博客积累下了我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点滴思索,也为我提供了与师生、家长随时随地交流探讨的平台,是我进行教科研的重要载体之一。”

  撰写教育博客是东海县教科研品牌项目之一。为锤炼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内功,该县制定出教科研实施“路线图”——“五三三”工程,即以课题研究、论文写作、读书活动、教育博客、“七个一”竞赛等工作为抓手,加快推进科研机构、科研队伍、科研品牌建设,最终培育出教科研名学校、名教干、名教师。其中,“七个一”竞赛指的是每年研读一本理论专著、主持一项科研课题、完成一篇教学反思、撰写一组科研论文、发表一篇精华博客日志、撰写一篇调查报告、讲述一个教育故事。

  与此同时,该县还在各中小学校根据15%的比例遴选一批优秀教师组成领航教师培育小组,这部分成员相当于“先头部队”,通过对他们的重点培育,来带动各校其他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普遍提升。

  在“五三三”工程的深入推动下,房山中心小学副校长张启道作为“种子选手”,因优异的表现于2015年被东海县教育局评为“名教干”。获此殊荣之后,张启道的教科研成长之路并没有就此打住,反而变得更为宽广,他获得了3次在全县上公开课、1次在全市上公开课的机会。在反反复复的磨课过程中,县教育局还邀请了县市级知名专家专程指导,“作为一名农村学校的教师,能够站在全市的舞台上授课,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锻炼,今后我将更有信心上好每一堂课,更有底气应对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减量提质:严格过程把关

  “一般来说,一项市级中长期课题经过研究,两年左右便可结题,可我整整‘研究’了4年才结题。”说这话时,东海县和平路小学的数学教师王海燕脸上露出了一丝自嘲的笑意。如今37岁的她,在2014年从一名普通教师升为学校教科室副主任,“正是因为这段曲折的经历让我获得了如此快的成长。”

  为提高教科研质量,东海县对教师课题管理实行“开题严、过程紧、结题实”三部曲,并把工作重心放在“减数量、提质量”上。2011年,王海燕申报了“小学数学课堂情绪管理的研究”课题,被立项为市级中长期项目,但因为研究思路不清晰,在第一次开题论证时没有顺利通过。此后,王海燕各处“取经”,费尽心思为撰写论文搜罗资料,好不容易在第二年完成了论文,可当身边同事一个个都顺利结题时,她的课题却因为成果不扎实又“搁浅”了。

  专家告诉她,有生命的教科研是从实践中来的,而不只是搜罗资料。第二次的失败并没有挫伤王海燕的锐气,在经过深刻的自我反思后,她决定重新进行选题论证,推翻一切从头再来,真正从课堂实践开始研究。2014年,王海燕的课题顺利结束,她撰写了《数学内涵游戏:基于2011版课标视域下的儿童观照》,此文于同年获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2015年刊发在《江苏教育》上,后又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王海燕在这一波三折中最终收获的不只是荣誉,更有在整个教学研究过程中养成的自主思考的习惯和全身心投入的精神状态。”刘加宽说。王海燕的经历只是东海县教师们教科研历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高频次、高质量地开展教科研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培训活动,邀请省市教科研专家到东海作学术报告,进行面对面的写作指导。仅2016年,该县就举办各类大型教育科研培训活动16次,每名教师的论文均修改不少于5次。此外,该县还以高标准、严要求把关每一名教师的课题研究,规定每一名课题主持人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围绕课题在学校上一次公开课,每学期至少写一篇论文,县级课题每年至少有一篇论文获得省市级竞赛奖项,市级课题在达到县级课题要求的同时,还要有一篇论文发表在主流期刊上,否则一票否决、不予结题。

  就这样,东海县不断引领千万教师在以教生研、以研兴教的道路上戒浮戒躁、秉持“匠心”。回顾“十二五”始末,该县中小学教科研省级课题立项数从最初的5个增长至18个;省、市级论文评比参赛率由5%上升至35%,获奖率也连年上升。如今,该县先后有6人获评正高级教师和省特级教师,1317篇论文发表或在省市级评选中获奖,承担的研究课题共712个,12名教师获得国家表彰、424人次获得省市表彰……

责任编辑:潘磊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