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工程”让教育更有温度

作者:马操 马操 发布时间:2017-06-0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暖心工程让教育更有温度

  ——宿迁市大力改善教育民生纪实 

  初春时节,宿迁已经下了几场雪,最低气温时不时达到零下。不过,江苏省宿迁中学的学生家长葛先生却并不担心孩子住校会冻着:“学校给每个住校生都免费配备了厚厚的床垫,被褥都不用带,很暖和;学校食堂现在也很好,每天都能吃到热乎饭菜。” 

  2016年起,宿迁市着力实施惠及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暖心工程”,让学生度过“有温度”的冬天。为了办“有温度”的教育,近年来,宿迁市大力推进教育民生工作,除“暖心工程”外,该市还实施了偏远薄弱学校校园环境改造工程、城乡低收入家庭“扶智工程”、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等,让全市教育“暖意融融”。“教育扶贫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教育事业、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是脱贫致富的重要内容。加快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名孩子,找准切入点、持续攻坚,让每名学生、每户家庭都感受到温暖,是我们教育部门的责任。”宿迁市教育局局长汤成军说。 

  “暖心工程”让校园“有温度” 

  201612月底,宿迁市的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在钟吾国际学校学生公寓内,宿管教师黄莉正忙着帮学生整理被褥。洁白厚实的保暖床垫干净整洁,一股暖意随之袭来。黄莉说:“学校统一发放的1131条床垫是全棉材质,学生普遍反映很暖和,一整个冬天都不会冷。” 

  和钟吾国际学校一样,宿迁市所有住校生都能享受到这样的床垫。该市“暖心工程”要求,各学校为每名住校生免费配备一条保暖垫被,材质必须是天然棉花和优质纤维,符合国家质量和环保标准,每条重量不低于1.5千克,并根据季节变换,及时清洗、消毒、晾晒和存储,确保学生住得暖和舒心。仅此一项,宿迁市就投入了1200万元专项资金。 

  睡得暖,吃得也要热。20171月初,寒假将至,宿迁市苏州外国语学校食堂的工作人员仍然在认真忙碌着,上午1030分左右,工作人员已将可口的饭菜准备好。1055分,学生用餐前5分钟,工作人员将饭菜从保温箱内盛出,并整齐摆放到学生餐桌上。用餐时间一到,首批就餐的1000多名学生依次进入食堂,领取热乎乎的饭菜。据该校后勤负责人张洪高介绍,按照“暖心工程”的要求,学校食堂按规定配备了保温餐车、保温餐桶等保温设备,并严格按照规定在学生到达餐桌前5分钟开始分餐。“从出菜到学生就餐结束约一个小时,新添置的保温设备能保证饭菜温度保持在75℃左右长达4小时。” 

  除了关注学生的吃住,宿迁市教育局还将目光投向了地处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即“集中连片区”。宿城区中扬实验学校位于宿城区东南角,距离区政府近60公里。由于办学环境较差,几年前,家长们宁愿将孩子送往距离较远的城区就读,也不让孩子到家门口的这所学校上学,这让校长许超很是苦恼。这种局面在近3年得到了扭转。许超告诉记者,3年来学校得到了省、市财政的大力支持,硬件投入约1500万元,新建校舍约1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除了硬件,教育部门对学校的师资建设支持力度也很大。近几年,学校每年都能分配到十几位新教师,多数是本科生和研究生,大大缓解了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许超说。学校办好了,学生也回来了。五年级学生家长范先生说:“孩子说好,我们也高兴,现在附近的老百姓没人再把孩子往城里送了。”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宿迁市“集中连片区”的整体教育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成子湖片区、黄墩湖滞洪区、泗洪西南岗等几大片区累计投入扶贫资金6.33亿元,区域校舍总体达到抗震设防标准,教育装备达到省中小学技术装备(Ⅱ类)以上标准,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挂村包户”让家庭“有温度” 

  王家强(化名)的孩子就读于罗圩乡中心小学,寒假之前,宿迁市教育局给他家送来了扶贫资金,让他们购置过年的新衣服。王家强所在的罗圩乡陈长庄村是宿迁市教育局“挂村包户”结对援助单位,该市教育局70多位职工每人负责一户人家。一年来,70多位职工上门348次,还在“挂村包户”活动周、“三夏”扶贫济困和全国扶贫日“三送”活动中,为包户对象送去慰问金、慰问品,款物折合约34000元,超额完成了扶贫目标。 

  “扶贫是政府公职人员的责任,大家对家乡的感情也促使我们自觉自发地去做事。”宿迁市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这样对记者说。据介绍,除送钱送物之外,市教育局还针对王家强家的实际情况给予精准帮扶。比如,让王家强的儿子、儿媳去相关学校免费学习工作技能,还帮他的孙子、孙女减免学习费用,大大减轻了他的家庭负担。 

  在陈长庄村,像王家强这样享受教育部门各类帮扶的群众还有很多。2016年全年,宿迁市教育局多次为该村低收入居民家庭送岗位、送教育、送医疗,并为全村17户低收入农户联系就业岗位23个,使全村贫困户人均收入得到显著提升。此外,针对陈长庄村的现状,市教育局通过详细调研,分析该村现实困难、潜在优势和发展思路,最终确定以项目为载体带动农户增收。市教育局通过捐助、介绍企业投资等方式,帮助该村新建了一所幼儿园,并购置秸秆还田机械,使该村2016年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8万元。 

  除了“挂村包户”,宿迁市还以义务教育阶段资助为重点,不断加大资助投入。2016年,宿迁市义务教育阶段资助由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扩大到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将低保家庭子女补助标准提高至小学每生每年1500元、初中每生每年2000元,全年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9万人,累计投入1.08亿元。此外,该市还组织群众扶贫助学活动,向教育系统、社会爱心企业和人士筹集资金近1500万元,为2016年考上大学的3000名农村贫困学子人均提供资助5000元。 

  “扶智工程”让教育“有温度” 

  就读于沭阳县悦来镇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叶心竹(化名)离家较远,家庭条件一般,尽管就要上初三了,但独自住校的她不仅难以享受父母的悉心关照,在学业上也面临无处求教的窘境。了解到这样的情况后,学校按照全市“扶智工程”的要求,给心竹等好几个情况类似的孩子提供免费文化课辅导,全年约50课时。“我很感谢学校和老师对我的帮助,让我心里暖暖的。”心竹说。 

  除了在经济方面关注低收入家庭学生,宿迁市还以“扶智”为目标,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成长成才机会。从2016年开始,该市实施“扶智工程”,针对3-9年级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城市低保户等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开展文化学科、体艺特长等课外辅导,课余时间组织开展不少于50课时的普及辅导;对学有余力的文化类优生,体育、艺术特长生,利用暑期集中开展不少于20课时的提高辅导,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宿迁各地还动员更为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扶智工程”中,统筹协调各类社会力量参与“扶智工程”,包括离退休干部、青年志愿者、体育艺术专业人士等,不仅扩大了参与面,还提高了工程效益。 

  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宿迁市一如既往地实施一系列关爱举措。泗洪县朱湖实验学校三(1)班学生付芳芳是该校泗州戏社团的成员,在社团中,她找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课余时间,学校经常组织我们排戏,我还参加了很多次表演。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和老师、伙伴们在一起,我不孤单。”泗洪县教育局副局长张家明说:“为了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活动,泗洪县每所中小学因校制宜,针对留守儿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各学校组建了书法、绘画、泥塑、阅读、体育、戏曲等30多个不同类型的兴趣社团,形成了一校一特色的发展局面。” 

  记者了解到,宿迁市目前已建成各类乡村学校少年宫104所,形成了中央、省扶持和市级自建三个梯次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全覆盖网络,所有乡村少年宫均建有书法、舞蹈、棋艺活动室和阅览室等。各校经常开展的亲情关爱活动,如“幸福快车——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同乐夏令营”“阳光假日千里行亲情之旅”“六一圆梦行动”“缤纷的冬日”等,有效填补了孩子们的“亲情空巢”。 

    

责任编辑:潘磊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