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沃土”,催生“萌发”的力量

——江阴市推进高中内涵发展侧记

作者:李旭 吴建新 发布时间:2016-11-25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李旭 通讯员 吴建新

  10月20日,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艺术类学科联盟正式成立,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的美育课程基地成为该联盟的牵头者之一。在此前省教育厅公布的9个普通高中课程学科基地联盟名单中,江阴市第一中学也在人文类学科联盟牵头学校中榜上有名。至此,江阴在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中的先行探索已初显成效。近年来,在“学校内涵三年发展规划”的引领下,江阴把教育发展的重心从关注办学条件的改善转向重视内在品质的提升,以课程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为高中教育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

  打造“高中课程基地”亮丽名片

  走进南菁高中的校园,浓厚的书院文化气息便跨过3个世纪的学校文脉扑面而来,古朴雅致与大气恢宏之美在徽派建筑与现代建筑间交相辉映。2011年,这所有着深厚审美文化底蕴的百年名校建立了全省唯一一个“美育课程基地”。

  “国兰与文化”是语文教研组长宋龙福开发和设计的校本课程。平日里,他时常在一间不大的玻璃房里忙碌着,一边养兰、赏兰,一边与学生们谈笑风生,慢慢体味其中的文化内涵。“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似乎都少了一点淡定。养兰,接受一些传统文化的滋养,不仅是知识层面的提高,对我的生活态度也会有影响。”一名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南菁的‘大美育’概念涵盖了所有学科,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 南菁高中校长杨培明向记者介绍道,“学科渗透、整合是美育课程开发的重要途径,每个学科都是美育重要的课程资源。而美育在教育全过程的渗透,则是在教育的每一处细节上都体现对美的追求。”在这所学校,每周一节独立的美育课程并不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而更多地与班会活动、艺术节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有高度体验性和参与性的美育课程中丰富情感、活跃思维,得到精神境界的提升。

  在另一所百年名校江阴一中,学校长期以来对“积极心理场”构建的实践研究和对学生职业走向的关注,让“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基地”的建设水到渠成。

  10月18日,在江阴一中体育馆内,一场题为“航天知识及航天工程介绍”的讲座让台下的学生们热血沸腾。“高中阶段对人一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用专家演讲、实践活动等为学生们相对封闭的学习生活打开一扇通往外部世界的窗,通过这个窗口,学生逐渐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让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江阴一中副校长邹凤翔说。

  2011年以来,江阴先后申报建立了5个省高中课程基地,除了南菁高中和江阴一中,还包括江阴高级中学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基地”、青阳中学的“物理拓展性实验课程基地”和长泾中学的“语文·英语阅读课程基地”。从学校文脉中析出的课程基地文化,成为彰显江阴高中学校品牌的一张张生动名片。

  激发教师发展的内生动力

  不久前,江阴市青阳中学的物理拓展性实验课程基地迎来了全市12所高中的物理实验“巧匠”,在他们的奇妙构思下,一些再平常不过的实验材料被组装成新颖实用的教具,为高效的实验课堂带来了更多可能。课程基地作为交流平台,其发挥的作用正在辐射更多的学校和教师。

  在南菁高中的校园里,不少教师在“大美育”理念的指引下把个人爱好发展成为一门课程,然后通过逐步构建,最终形成学科整合课程。该校化学组的张静慧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喜爱色彩和图案设计,她最初在学校开设了“印染工艺”校本课程,通过不断丰富、拓展,如今构建了一门名为“中国传统工艺和化学”的整合课程,内容不仅包括丝绸与印染,还有陶瓷鉴赏与陶器制作、酿酒原理与酒文化等。当教师对美的独特见解被融入课程中,这种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教育,也让教师的教育生活多了一份诗意与浪漫。

  “借一本会行走的书,阅一个有故事的人。”根据学校的现代公共空间理念——开放、自主、分享,江阴一中近年来致力于将校园建设成学生的“成长支持场”,在传统图书馆资源的基础上增添了“真人图书馆”的概念。教师自身的成长故事也就成为这一“弥散性”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内容。参与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激发起了教师的职业生涯意识。如今,学校全体教师“一人一案”的职业发展规划已经形成。

  对学校文化理念的认可和教研平台的搭建,为教师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近年来,江阴市教育局还通过开展以课型研究为主题的高中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实现“全员参与,共同成长”。几年下来,全市高中每一门学科的每一种课型都被纳入了比赛范围,最终形成各学科、各种课型的基本范式和操作规范,在全市推广应用。

  让满园的“蓓蕾”竞相“绽放”

  以课程丰富内涵,以基地拓展课堂,随着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空间进一步拓展,学校教科研也不断被推向深入。2015年,南菁高中十二五规划课题“南菁文化与南菁人物研究”圆满结题;江阴高级中学探索构建了“省队校办,体教结合”的基础教育新模式,江苏省U17男子足球队近年来创造了一系列“江苏纪录”;江阴一中高一、高二年级均开设了30门以上综合类、实践类、探究类三大类选修课,不仅推动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江阴市教育局局长陈兴初看来,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达成是学校内涵发展取得成效的最好印证之一。

  “在南菁高中学习的一年,相当于生活中的原点,我在这里受到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如何通过原点来划出我人生的轨迹。”曾经就读于南菁高中的现任亚投行行长金立群这样总结高中生涯对于自己的深远影响。江阴一中校友、新东方集团创始人俞敏洪也在2013年给母校学子的信中深情地写道:“我从一中走向了北大,从北大走向了世界。”在校友们眼中,高中教育所提供的“精神食粮”对于未来人生的“长途跋涉”无疑是一种“永恒的滋养力”。

  如何提供优质高效的“精神食粮”,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与幸福人生的需要,又能对准未来社会的需求……江阴对高中教育内涵发展所做的多重探索,正呼应了当前“教育供给侧改革”这一时代主题。

  谈到学校近些年所做的努力,邹凤翔感触很深,“你不知道你播的哪一粒种子会开花,但是我们只能用我们所有能提供的资源,尽量多地为学生供给充足的养料,也许这粒种子就会悄悄地在他们心里萌芽。”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