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每一朵花开

——记无锡市洛社初级中学教师吴亚琴

作者:陈光明 发布时间:2017-02-15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本报通讯员 陈光明

  在无锡市洛社初级中学的王羲之“洗砚池”前,我们见到了匆匆赶来的吴亚琴。“我和孩子们经常在这里聊天。”吴亚琴打开了话匣子,跟我们聊起了她30年从教之路上的点点滴滴。

  辛勤耕耘的“代课教师”

  30年前的一个秋天,由于师资匮乏,洛社初中的校领导找到正在工厂上班的吴亚琴,问她能否到学校代英语课,一直梦想做一名教师的吴亚琴激动地答应了。为了做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吴亚琴下足了力气,学音标、背单词、听录音,课不会上就去旁听,不懂的就讨教老教师……就这样一招一式地磨炼,一点一滴地积累,只有高中基础的吴亚琴,英语课很快就上得有模有样。同事们惊讶她进步神速,却不知道她背后付出了怎样的辛苦。

  小许是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高一学生,谈起在洛社初中读书的经历,他满怀感恩:“吴老师无微不至的爱既让我懂得了感恩,也让我充满了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2014年,小许在洛社初中读初三,连续数周的高烧,让原本体质就差的他日渐憔悴。后经多方诊治,小许恢复了健康,可也落下了很多功课。休学还是坚持?让小许和父母陷入了两难。班主任吴亚琴了解到小许想要坚持的想法后,找来所有任课教师一起研判他的学习情况,并说服小许的父母支持他参加中考。此后,吴亚琴便经常带着小许找各科教师补课。午餐时,她也总是坐在小许身边嘘寒问暖、鼓劲加油。不仅如此,在体育中考前,吴亚琴又坚持陪小许练习跳绳、跑步、实心球等,为他加油,教他技巧……最终,小许顺利考入了省锡中。

  洛社初中校长钱军说:“吴老师对专业的执着追求和爱生如子的精神,是我们每一位洛社人的学习榜样。在我校75年的办学历史中,共培养了5万余名毕业生,仅从吴亚琴班上毕业的就有近1200人,不少学生还考入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吴老师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陪伴学生成长的“吴奶奶”

  “当年学校师资紧张,每位教师往往都身兼数职。吴亚琴更是主动承担了初三班主任一职,我们经常看到她一路小跑的身影。”该校的老书记陈信华回忆说。据介绍,在洛社初中工作的30年里,吴亚琴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教毕业班,并曾连续10年担任毕业班班主任。“粉笔,将她的青丝染成了白发;讲台,陪伴了她全部的青春;孩子,给了她幸福奔跑的动力。”同事们称赞吴亚琴的同时,更多的是满心钦佩。

  人们都说班主任工作吃的是青春饭,因为年轻教师在思维、语言与行动上更贴近学生。但已是奶奶辈的吴亚琴仍旧被孩子们亲近与依赖。“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才能和孩子们做成朋友。”吴亚琴说,在这些年的工作过程中,虽然总是很忙,但她从来没放松过自己的学习,读书看报、上网学习、外出培训,她一样没落在年轻教师后面。

  现在,每逢寒暑假,吴亚琴的办公室里常常挤满了学生,在外求学或已工作的毕业生们都会相约来看望渐渐老去的“吴奶奶”,去看看他们曾经常去的“洗砚池”。“如果说‘羲之精神’是洛社初中的人文根脉,奠定了每个学子的文化自信,那么与吴老师青春做伴的日子,便根植了我们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意志。感谢吴老师!虽然不能常常看望您,愿您保重身体,健康快乐!”一位远在他乡的毕业生在给吴亚琴的新年贺卡中这样写道。

  感动无锡的“教育人物”

  30年的辛苦付出让吴亚琴成了当地的“名人”,走在街上时常有人喊:“吴老师,你好!”“吴老师,今年又在初三做班主任吗?要保重身体啊!”“做了毕业班的班主任,往往无法很好地照顾家人生活。”吴亚琴说,5年前,她80岁的母亲脚骨骨折需要手术,当时中考在即,老母亲需要照料,班上的50个孩子也离不开她。后来,母亲手术时吴亚琴没能到场,母亲住院期间,她也都是白天工作,晚上再去医院看望。看着因病痛折磨更显苍老的母亲,吴亚琴热泪盈眶,但通情达理的母亲却说:“放心吧,有你弟弟陪着我呢。那么多孩子交到咱手里,你一定要对他们负责。”听了母亲的话,吴亚琴忍不住失声痛哭。

  付出总有回报。由于工作认真、成绩突出,吴亚琴先后多次得到了学校和当地教育部门的嘉奖,并被评为“无锡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去年,无锡市举行“奠基未来·感动无锡”教育年度人物评选,在学校领导的动员下,吴亚琴参选了。在票选环节,大家原本以为一个默默无闻的老教师可能不会有太大收获,让人意外的是,吴亚琴却收获了2万多票。原来,吴亚琴参选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她的学生们纷纷行动起来为她投票,有的甚至全家总动员。

  回想自己30年的从教岁月,吴亚琴满脸幸福:“我不是科班出身,因此就更要证明自己,不能让孩子耽误在我手上。每次听到孩子们成功、成才的消息,我就特别开心。”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