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承创”创出“震中路径”

作者:王 丽 发布时间:2016-12-0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近年来,江苏省震泽中学以国家级课题研究为引领、省级课程基地建设为抓手,探索出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新路——

“文化承创”创出“震中路径”

    11月中旬,苏州市教育局开展市级初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评比,江苏省震泽中学申报的“育英太极”课程基地获得高中组第一名。前有省级课程基地“晓庵天文”,如今市级课程基地“育英太极”紧紧相随,一“文”一“武”,文理兼备,在省内普通高中可谓独树一帜。

  在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局长史建荣看来,未来学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学校文化的竞争。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其最终落脚点必然是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生。“震泽中学积极探索旨在文化承创的发展路径,为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范式。”史建荣说。

  顶层设计:探求“第二曲线”的转轨点

  说起获好评的新开课程,震泽中学校长徐月新仍有抑制不住的喜悦。“我们学校1923年创立,三迁校址,六易校名,九秩办学,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徐月新坦言,与此同时,“县中模式”的“旧式”印记、“粗放经营”的办学策略亟须改造与重建。他以管理学曲线理论作喻,“第一曲线”往往代表传统和当下的发展状态,“第二曲线”则是探求新转轨点、寻找学校持续发展的契机。

  “优质特色发展,是改变普通高中‘同质化’的有效之道,更是提升办学品质的必由之路。”基于此,徐月新带领一班人聚焦“既做第一,又争唯一”,把特色发挥到极致。他们挖掘校本资源,形成了以天文为龙头、以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为两翼的科普教育特色,经历了从“特色项目”到“特色课程”再到“特色文化”的过程。

  若将学校文化建设比作“金字塔”,处在塔尖的无疑是理念文化。震中以教育部课题《基于文化承创的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校本研究》为抓手,为学校走向优质特色作顶层设计和高位预构,确立“养诗书大气,育济世英才”的办学核心理念。

  几经研磨,理念体系外化为一份厚重文本——《江苏省震泽中学文化建设大纲》。“我们的‘文化承创’,是以此为依据,真真切切地做出来的。”副校长姚建国说,建设物质环境文化,造就朴茂大气的文化环境;培育师生行为文化,建构知行卓绝的课程文化;搭建展示、活动、交互和研究4类文化资源平台,震中的文化重构一步步走向深入。

  通过文化传承与创新校本研究,震中为教育文化注入新内涵。比如,他们认为“一部校史就是一门最好的校本课程”。走进震中校史馆,记者发现,“百科精英”的编排不以官爵论高下,而以届数排先后,真正呼应了校训“诚朴”本义。校友事迹介绍最突出的是陈耀庭烈士,曾有“北有张志新,南有陈耀庭”之言。高三女生倪王婧是“陈耀庭研究室”社团成员,她告诉记者,对烈士生平和事迹的挖掘、传扬,让她更深体悟到陈耀庭是民族喉骨、真理化身,也是学校骄傲、她的榜样。

  课程建设:堂堂溪水正南奔

  11月30日,“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和吴江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联合举办的“晓庵天文普照吴江”活动又迎来一群天文少年。他们攒动着小脑袋,围绕着高大上的天文仪器,向浩渺星空探出一双双探究的眼睛。这是“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活动的一个镜头。

  震中初创,辟王乡贤(王晓庵)祠作教室之用。自上世纪 80 年代,学校利用毗邻王锡阐祠堂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成立“晓庵天文小组”、设立“晓庵天文观测站”开始,学承“学究天人”的晓庵遗风在震中已成常态,并夯实了师生热爱科学、探究奥秘的文化根基。

  “在全面考量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我们研制了《‘晓庵天文’校本课程标准》。”教师丁常春说,该课程标准确立“天文情怀,科学精神”的核心理念,旨在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课程精神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我们打造3类课程教学平台,即物态平台、虚拟平台和展示平台,改变原有的授课模式和学习方式,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重大变革。”姚建国说。“晓庵天文公园”全天候开放,设置多条游览路径,空间布局具有典型的苏州园林风貌。天文台、天问馆、天象室、天文景观,各功能场馆形成一个生态场域,师生可在此研习天文、观测天文、模拟天象。

  依托 30 余载天文特色教育积累的资源,震中对国标课程各学科的“天文”元素进行二次开发与设计,并从课程设置、授课学习、课程评价等方面对课程实施细则予以系统梳理。2012年 11 月,学校自主开发的《学究“天人”》《怀想诗意的天空》《史海天文》等“晓庵天文”校本课程系列教材共计9册正式出版;“晓庵天文研究”获评 2015年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只有生发于学校自身文化,才能使课程基地建设从根本上转型学校发展模式,引领学校走向优质特色。”回顾“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建设,徐月新深有感触。

  “晓庵天文研究”仅是震中课程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枝”。震中构筑的“知行卓绝的课程体系”,包括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类型。其中,校本课程包括“领跑人”德育课程、“自能探究”拓展课程、“朴茂修能”活动课程和“讲学持躬”师能课程等。

  “学校文化是基于历史传统、结合现实、接续传承的动态变化历程。”徐月新表示,震中在整合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实际上重构了课程文化。同时,他们将学校文化建设融入课程与教学层面,而不局限于表面化、短期性、突击性的“文化活动”,从而使文化建设与日常教学活动紧密贴合,真正成为师生的日常生活和生存方式。

  自能发展:“大写”学生和“大器”教师

  学校东南角有一片果林,要不要围上篱笆,曾在师生中引发激烈争论。 一番思量后,徐月新决定:不设防!如今,这片果林以敞开的自然风光接纳着学生,课余时间学生来此小憩,写生,抒怀,这何尝不是另一个没有铃声的生活课堂、另一份没有分数考核的生命学业?

  “逼仄的教育者,培育不出人格独立、个性多样、自由敞亮‘大写’的人。”徐月新介绍说,“以天下为己任的领跑人”是震中人才培养的远景目标。为此,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日常管理的“全面放手”,学校的多种常规性检查评比均由学生完成,还成立学生纪律仲裁委员会,设立德育管理学生助理。该校高二女生潘彦雯告诉记者,以前针对某件事或某种现象,都是教师发出“行”或“不行”的指令,且都由德育处发布处理公告,难免会有些意志强加。“现在全部交由学生自己仲裁,不仅匡正了独断行为,还使我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兴教之道在于师。在震中人看来,培育“大写”学生的同时,还应该成就“大器”教师。徐月新有一个秘密武器——教师“微型档案”,这是一本注明教师成长“需缺”的袖珍小册。“校长就要无限地相信教师的力量。”他以“微逼励诱”的方式激活教师潜能,激发他们上层楼、成大器。一系列举措让震中教师专业发展保持了“张力”与“引力”的平衡,推动教师们“不由自主”地前进。

  天文研究课程基地也成为震中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基地设立“晓庵天文”学科工作室,专司校本教材研发和研习活动指导,涌现出“国际天文年·中国江苏突出贡献者”陆兴虎等一批优秀教师。与此同时,震中学子在学科竞赛、体育竞赛、创新大赛等各类赛事中都取得优异成绩。在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同时,他们更展现出独特的个性特长。

  在徐月新看来,校长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最大化地生成师生优质成长的发展场,让每一个人都更加优秀。“将‘文化承创’与教育教学紧密贴合、相融共生,学校成为了立体的文化场,学校文化同时也转化为师生成长的精神营养。”

(本报记者 王丽)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