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特色文化与课程建设“比翼齐飞”

——苏州市吴江区学校特色文化与课程建设融合推进工作侧记

作者:许妍 发布时间:2017-02-15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本报见习记者 许妍 
  日前,为期两天的2016年苏州市吴江区学校特色文化展示暨课程建设推进会圆满落下帷幕,这项一年一度的吴江基础教育盛事持续了10多年,记录了该区学校特色文化与课程建设融合推进的每一个脚印。 
  从项目特色到整体特色 
  在天和小学苏州文化馆设计初期,为体现与“江南人家”相符的特点,校长钮云华跑回老家费了大力气从当地渔民手里找到了一套蓑衣,这套蓑衣现在就挂在该校苏州文化馆的墙上。天和小学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蕴藏了钮云华和教师们的精心设计。 
  在吴江区,每一所学校都在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上下了一番功夫,但吴江教育人的追求绝不止于此。走进盛泽小学,一群独特的“小蓝领”吸引了每一位来校访客的目光,这群“小蓝领”就是学校的“校长小助理”。这些“小助理”都是活泼能干、积极向上的普通学生,他们在管理岗位上的身影,成为校园里一抹靓丽的色彩。从建校之初,盛泽小学就确立了“和合教育”的特色文化建设之路,和谐、民主、聚力的“和融管理理念”引导着孩子们参与学校管理。在这里,“人人都是管理者”“责任为先”的担当意识深入学生心中。 
  随着打造特色文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吴江各学校的特色文化不断涌现。鲈乡实验小学的“发现教育”、汾湖高新区实验小学的“成长教育”、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中的“百工坊”……这些学校成为激活吴江区学校特色发展的“鲶鱼”。“近10多年来,吴江中小学特色文化不断发展,从项目特色、环境特色走向文化特色、内涵特色,这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吴江区教育局副局长姚敬华说。 
  聚力特色,聚焦课程 
  在活动现场,记者发现每所学校在展示校园特色文化的同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于课程。姚敬华告诉记者:“对于许多学校来说,特色文化的推进与课程建设总差些距离,而这成为我们开展此项活动的初衷——不断提升学校文化的内涵和品位,引导学校文化建设由物理环境转向课程教学。”
  小学组活动当天,由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教师俞旭执教的科学课“点亮小灯泡”成为亮点,虽然听课的是来自该区思贤小学四(1)班的孩子们,但孩子们在俞旭的指点下学得游刃有余。这节课,俞旭将“发现学生,自我发现”的课程理念诠释得十分到位。他告诉记者,“发现教育”是鲈乡实验小学的特色文化,本节课的研讨主题“优化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发现素养的形成”正是从课程的角度诠释了学校文化。“将学校文化与课程高度融合,有机建构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师本课程三个层级的课程体系,既丰富了课程资源,又优化了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吴江区教育局普教科科长张学强说。 
  从课程感悟中写“课程观察报告”、从生活感悟中写文章、每年给每位教师出一本书是汾湖高新区实验小学的创新做法。2013年至2014年,该校教师开展“学术微报告”59场,18人在校报、校刊开设专栏。学校为教师出书的美好做法一年年坚持了下来,而当初,听到每人每年出一本书的计划时,该校不少教师都觉得不可思议。截至目前,该校“我在汾小”丛书共完成9辑378本,学校汇编研究成果“汾小五周年丛书”“汾小年鉴”等各类书籍30余种。汾湖实小用课程感悟反哺学校文化,最终形成了师生共享的学校特色——“成长教育”。 
  上下联动,多方引智 
  “在国学、国术、国艺‘三国’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我们曾经迷茫,甚至举步维艰,”钮云华说,“教师缺少传统文化底蕴和参与课程活动的激情,学生的现代生活和传统文化存在时空距离,课程开发实施与师生课业负担存在冲突,等等,这些都对‘三国’民族文化课程的开发实施提出了严峻挑战。”采访中,钮云华向记者谈起学校推进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吴江区教育局打造“学校文化建设共同体”的做法解了学校的燃眉之急。吴江实验小学牵头,与天和小学以及周边几所小学成立了“学校文化建设共同体”,组织深入课程、课堂的调研、诊断、沙龙等研讨活动,论证规划学校的文化建设和课程建设,对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的师生立场进行谋划定位。在特色文化建设的道路上,许多和钮云华一样的教育人有了越来越多的知音和同路人。最终,2014年6月,天和小学凭借“三国”民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项目被评为省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学校。 
  记者还了解到,在推进特色文化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吴江区不少学校主动向校外专家抛出了“橄榄枝”:吴江实验小学“学生素养发展”特色项目,得到了成尚荣、彭钢、张华等国内著名专家的多次指导。得益于此,2014年11月,该校成功举办了全国首届“核心素养·学科教育”高峰论坛。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吴永军多次到鲈乡实验小学,指导学校“发现教育”研究的推进…… 
  在推进特色文化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吴江区教育局不仅为学校的项目建设指点方向,更为项目推进提供了资金支持。以天和小学为例,学校在先后获得省财政特色文化建设专项资金30万元、区教育局特色文化建设奖励经费15万元、中央文明委少年宫建设专项资金20万元后,开发区财政局又以一次性项目经费的形式下拨300万元用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将学校特色文化真实地融入课程,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必须温和而坚定地推进,急不来、快不得。我们一直努力追求将学校特色文化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中,不给师生增加负担。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聚力特色、聚焦课程,高水平实施国家课程、高水准建设校本课程、高效益推进课程改革。”姚敬华说。

责任编辑:李朋飞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