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课堂 放飞梦想

——泰州市姜堰区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侧记

作者:谢玲 肖心月 发布时间:2017-02-15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每周五下午,是泰州市姜堰区第二实验小学康华校区的学生最期待的时光。伴着优美的上课铃声,孩子们带上学习用具,欢快地奔向各自最向往的教室。而此时各个教室也“摇身一变”,贴上了不同的“招牌”。美术室里,泥火传情,翰墨芬芳;操场上,银剑飞舞,足球翻滚;连廊与凉亭里,笛声悠悠、二胡齐鸣……这是日前笔者在康华实小采访时看到的“走动式班本课堂”的场景,也是泰州市姜堰区立足于校情、学情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缩影。目前,该区已基本形成覆盖全区31所小学的144个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创新班。创新课堂的设置,既充分激发出教师的智慧和潜能,也给学生成长提供了更丰富的滋养,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创新课堂中放飞多彩的童年梦想。

  创新课程:让国家课程有滋有味

  “灵动周三,多彩周五”,是该区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一个创造性举措。根据姜堰区教育局统一部署,各校结合校情与学生发展需要,对国家基础学科课程进行大胆整合,将语文学科与大阅读、科学与专题教育、品德与班队活动等有机融合,统整重复内容。经整合,每周三下午成为了全区小学的综合实践时间,各校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访溱湖风景区、海军诞生基地等,开展农业生产体验、信息技术学习等实践活动。

  每周五下午则被用于创新班社团活动。语文学科的诗经文学审美创新班,数学学科的趣味珠心算创新班,英语学科的戏剧教学创新班,科学学科的“手指上的科学”创新班,美术学科的趣味纸浆艺术创新班等,创新课程涵盖了每一门学科,打通了学科与生活的壁垒,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融合,为学生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学科世界。

  近日,笔者走进溱潼实验小学采访,在该校的“印象溱湖版画手工坊”里,笔者看到了风格各异的学生版画作品和印有版画的文化衫、抱枕等手工制品。“溱潼古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为此,我们在创新班课程设置方面,从研究溱潼古砖、古民居等入手,开发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版画课程。”该校柳东宏校长介绍,课程实施近一年来,学校的特色文化教学实践与当地的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得以有效融合,实现了课程、教师、学生的同步成长。

  创新评价:激励学生更好地成长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创新班实验过程中,该区也在探索评价机制的改革。围绕多元评价理念,根据学段特点、学科实际和社会接纳程度,该区适时推出了“快乐游考”“变脸文考”和“试水免考”三种评价方式。

  以低年级语文学科的考查为例,在实施“快乐游考”后,该区低年级学生的所有考查内容都将以自我展示的形式开展,在此过程中,由教师、家长代表和高年级资优生代表构成的评委团为其做出等级评价。最后,综合几个环节的结果,做出综合等级评定,如果某个环节没有达到理想等级,还可以申请重考。姜堰区教育局副局长林忠玲说:“对小学生评价的目的不是选拔甄别,而是激励。‘快乐游考’就是基于这种理念设计的评价方式。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展示学生的学科素养,考查纸笔测试中无法考查的表达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等。搭建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激励学生更好地成长。”

  不仅如此,“变脸文考”和“试水免考”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舞台。所谓“变脸文考”,是将语文、英语的考试试卷“变脸”,侧重考查学生阅读的广度、深度及阅读能力。如语文试卷就注重考查学生对经典的记忆,对所读课外书籍的评价,作文命题也与“灵动周三,多彩周五”的活动内容相联系,以多样的实践经历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读写素材。“试水免考”包括资优生免考、学困生免考和创新班免考。创新班在实验周期内可以免于参加每学期的区级质量检测,以此充分调动全区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创新成果:成就师生美好未来

  近日,姜堰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罗塘校区创新实验班四年级学生胡禹舟在读了全套5册《大象学校》后,写出了《大象学校》之六——《小象历险记》,并公开出版发行。

  创新班的实施不仅让孩子们如沐春风,也激活了教师成长的活力。姜堰实小音乐游戏化创新班教师刘红梅根据实验撰写的论文《基于快乐教育的音乐游戏教学法研究》,获得2016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活动一等奖;该校北街校区教师王芳在语文学科的“微写作”治愈“微情绪”实验中,就未来人才的情商发展和培养做出了有益探索,在学校的积极支持下,王芳围绕“微写作”治愈“微情绪”实验,成立了成长无忧工作室,许多学生和家长也因此受益。

  林忠玲说:“国家课程只有在学校的具体教育环境中落实才有意义,我们实施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创新班就是在课程标准框架下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是贴合学生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的创新举措。通过近一年的实验,各校在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了更加丰富的办学内涵,并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姜堰路径’。”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