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专题 > 特聘教授 > 教授风采 > 正文

张惠敏:不断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7-1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张惠敏,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2007年获得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医学院博士学位。后在位于斯特拉斯堡的法国国家细胞与分子遗传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2011年7月12日签约加盟苏州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受聘为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惠敏教授多年来致力于研究上皮细胞机械支撑结构在信号传导,固有免疫应答等重要生命过程中的生理功能,已取得了出类拔萃的学术成果,成果大多发表在包括Nature、Immunity、Current Biology, PNAS等国际顶尖学术杂志上。其中她对上皮细胞机械力传导和损伤导致炎症的研究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大型学术会议并作大会发言。同时因其出色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先后入选国家“青年千人”、江苏省“双创人才计划”,“六大高峰人才计划“等。2012年1月被由江苏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特聘教授”荣誉称号。

  张惠敏教授于北京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后即出国深造。先后在美国排名15位的范德比尔特大学和位于法国斯特拉斯堡的欧洲生物医学中心—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所(CERBM-IGBMC)开展研究工作长达十年之久。学成后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正值苏州大学施行人才引进新政,在引进海外学者回国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心血。打造与国际接轨的学术体制和文化氛围,使海外学者免去复杂的人事关系,保持其多年养成的学术风格,安心做学问。舒适的生活环境、自由的学术氛围、优越的引进政策,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加盟苏州大学后,张惠敏教授组建了苏州市第一个以秀丽线虫为模式生物的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建立了包括教授,副教授,讲师,助理研究员,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等编制的全梯度研究团队。引进及扩增虫株库,RNA干扰库,Fosmid库和启动子库等实验资源。成功建立模式动物显微操作中心,全基因组突变筛选技术平台等设备硬件,开发上皮细胞机械损伤实验模型及完善技术。主要利用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这种经典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模式生物,来研究细胞骨架和细胞黏着结构等上皮细胞支撑结构在信号传导,物质循环代谢及固有免疫应答等各种基本生命过程中的生理功能。入职后坚持全职全勤到岗,坚守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与学识,在基础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引入瞩目的成就。

  基础细胞生物学研究工作是基础及临床医学研究的基石。但在快速崛起,高度发展的医学研究机构中,这些基础研究领域却很容易被忽视,进而在科研工作中造成头重脚轻,根基不稳的问题。张惠敏教授充分关注这一问题,在科研工作中脚踏实地,积极开展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为推进细胞生物学领域蓬勃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贡献。例如新兴的力生物学领域是介于传统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力学之间的尖端科学的研究。传统的生物信号通路一般认为只能由蛋白分子,化学分子或电信号引发。但近期科研成果表明,有相当一部分生物信号通路可直接被施加于细胞上的机械力来引发。这类由外力激发的信号传导机制普遍存在于各种细胞中,并在生物发育,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张惠敏教授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上皮细胞粘着结构在细胞形态变化,细胞迁移与癌变中的功能机制。其中代表性成果揭示了生物体内的上皮细胞黏着结构并不是传统上认为的静态稳定结构。相反,它具有感应外力及传导蛋白激酶信号的作用。并且它的动态变化随时受到细胞外基质与外力的精确调控。 张惠敏教授有关力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成果于2011年发表于自然科学杂志《Nature》。此篇文章的发表受到国际生物学界的广泛关注。在发表当天,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 便推出了题为“生命的结构:细胞间的力量传递(Architecture du vivant : un rapport de forces entre cellules)”的专题报道. 著名细胞生物学家Jeff Harding在2011年5月刊的《Current Biology》上为此项发现撰写了特别评论. 张惠敏教授因此于2011年5月受《Journal of Cell Science》邀请撰写关于活体机械力生物学的特刊文章。文章中阐述的主要观点包括:由机械外力激发并传导的生物信号通路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并列于蛋白分子信号和电信号的第三大信号体。并且机械力信号具有类似于蛋白分子信号的特异性及选择性。此篇文章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于2012年《Journal of Cell Science》的Minifocus特刊. 这些研究成果和学术理论的发表和推广开辟了上皮细胞研究领域的新方向,特别是各种致病条件下上皮细胞黏着结构动态变化的调控机制。为更好地了解与上皮层相关的疾病的致病机理,及寻找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方法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上皮细胞层是机体和组织器官抵御外界侵扰的第一道防线。对上皮细胞自身的固有免疫功能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各种机械或病理侵扰常常会导致上皮细胞层的结构破坏,但结构破坏是否及如何激活固有免疫应答的问题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张惠敏教授利用秀丽线虫表皮这种快速发展的皮肤模式,揭示了生物体中广泛存在的负责锚定上皮层和基底膜的半桥粒黏着结构具有高度保守的免疫抑制功能,其结构的损坏导致上皮细胞抗菌肽的异常高表达。同时揭示了半桥粒结构的完整性可能是人类免疫系统监控皮肤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并且可能成为多种伴有炎症的皮肤疾病,如风疹,湿疹,表皮松解症等的病因或潜在的治疗靶点。有关上皮细胞结构调控固有免疫的主要研究成果由张惠敏教授所在单位苏州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科研团队独立完成,于2015年2月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于影响因子高达21分的Cell子刊《Immunity》杂志。这也是苏州大学建校以来首次以第一单位身份在该杂志发表的研究性论文。该研究论文被《Immunity》编委选为2015年2月刊的主页推荐文章。比较免疫学家,哈佛医学院Javier E. Irazoqui教授为此项发现撰写了特别评论“Why Worms Watch Their Hemidesmosomes and Why You Should, Too”,刊登于《Immunity》杂志同期刊物。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包括:半桥粒和STAT家族蛋白协同作用的免疫调控功能代表了一种新型的“效应子触发”免疫监控机制。ETI现象多见于植物,在动物免疫系统中的作用仅在近几年才开始引起注意。因此这一发现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张惠敏教授不仅爱岗敬业,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而且致力于帮助全院乃至全校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后备人才的培养。频繁受邀参加国际大型学术研讨会,主持分会并做大会报告。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推广先进学术思想,提高学校及地方的学术知名度。积极参与本科生及研究生教育,承担苏州大学本科生课程《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高级免疫学》,《诺贝尔奖中的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全英文课程,研究生课程《医学免疫学》,《SCI论文解析与写作》等多项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博士生4名,硕士生8名,本科生7名。亲自参与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在学生培养方面,努力推广效率至上,创新为重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策略。采取分阶段调整的指导方式,逐渐赋予学生更好的资源,更大的自由和更多的尊重。与培养成熟的研究者建立平等的合作者关系,积极引导研究生完成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到具有独立思考,行动和创新能力的科学家的转变。指导研究生中已有多人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苏州大学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威尔曼优秀研究生奖学金一等奖,杜子威奖学金等荣誉奖项。多次参加国内,国际大型学术会议并在大会上作口头报告或展示学术成果。其中三名研究生曾受邀参加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举办的国际线虫学术大会并在会上发表学术演讲。为我国科学研究团队第二梯队的建设添砖加瓦,形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正向发展态势。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