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专题 > 特聘教授 > 学校经验 > 正文

江苏特聘教授在南医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4-26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一、遴选情况

  自2010年省政府开展江苏特聘教授遴选以来,南京医科大学积极响应省政府的引才号召,充分利用这一引才工程和内涵建设工程的政策优势,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先后遴选产生17位江苏特聘教授,获得省政府经费支持约2600万元,分布在国家生殖医学重点实验室、免疫学、生物化学、流行病学、外科学、儿科学等主干学科,有力地推进了我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

  二、学校支持措施

  1.平台支持

  我校现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部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高层次人才支持方面,打破学科壁垒,鼓励交叉合作,充分利用现有平台基础,结合特聘教授智力优势,高效快速地发挥特聘教授的作用,支持他们尽快融入科学研究工作,有效推进科研成果的形成。

  2.经费支持

  在我校人才受聘省特聘教授的同时,学校聘其为校特聘教授,提供每年10万元人民币的校特聘教授津贴,提供80万元人民币安家费和购房补贴,配套支持100-200万元人民币科研启动经费,加大科研成果奖励,对主持课题和发表成果均按不同级别和影响力给予奖励。

  3.人员支持

  学校为每位特聘教授配备专职科研助手1名,优先安排招收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生,优先安排担任博士后合作导师。

  4.其他支持

  学校结合特聘教授配偶的实际情况,尽可能解决特聘教授配偶的工作问题;协助解决特聘教授子女的入学入托问题等。

  三、成效显著

  江苏特聘教授在全校科学研究氛围的形成、科学研究理念的引领、实验室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1.开阔科学研究眼界,更新科学研究理念。

  江苏特聘教授具有较强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化能力,视野开阔,了解异国文化,能在日常交流和工作中熟练应用这些技能。引进回国后,能将国外高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我校人才培养的实践,创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他们具有较广的学术视野,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趋势、信息和技术,接受过规范的科研训练,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提升了学科整体科研水平。

  2.增进国际学术交流,拓展学科国际合作。

  江苏特聘教授具有较多的中外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的机会与资源,在学校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交流合作中能发挥很好的作用,推动我校学术和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影响。在他们的主动联系和积极组织下,我校先后召开了2013南京(金陵)自身免疫疾病高峰论坛、2015金陵神经外科国际论坛等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参会人员均为全世界相关领域最顶尖的科学家,有力地提高了我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人才吸引力。

  3.提升科学研究能力,提高江苏特聘教授科研产出。

  在“江苏特聘教授”计划的资助下,特聘教授们不断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和科研成果产出,先后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9项,入选国家和省部级重点人才项目14人次,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近40项,获各类经费支持9000余万元。

  其中,胡志斌教授先后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计划)青年项目首席科学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树兰医学青年奖等奖项,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江苏省杰出青年岗位能手。

  孙倍成教授先后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负责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苏友强教授被聘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以领军人才身份入选江苏省“双创团队”计划。

  四、发展目标

  1.继续加大对省特聘教授的支持力度。目前国内部分省份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支持力度方面给予了非常大的投入,相比较而言,我省引才工程开展得比较早,但支持力度基本保持着原来的水平,逐步跟不上部分省份的支持力度,所以我们一方面希望省政府能加大对省特聘教授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学校也将逐步加大对省特聘教授的支持力度,包括经费支持、学科水平支持、科研平台支持等。

  2.注重对省特聘教授业绩的宣传,以人才吸引人才,提升学校人才吸引力。

  3.为省特聘教授营造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努力协助解决好其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入托等问题。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