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专题 > 最美幼儿教师 > 常州 > 正文

郑 婧:兢兢业业为工作 至善至美寻本真(图)

——常州市溧阳昆仑实验幼儿园郑婧老师先进事迹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5-3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2008年,郑婧老师大学毕业,来到幼儿园工作,从此正式跨入幼儿教师的行列,成为“昆幼”一名普通的幼儿教师,行走在“昆幼”至善至美寻本真的“善美”之路上。她时刻为自己能从事这份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自豪,为自己能成为守护孩童心灵的使者而骄傲。在幼儿园在这片沃土中,面对那一双双灵动的眼睛,郑老师渐渐地感觉到,作为幼儿教师,不仅要做蜡烛照亮幼儿,更要拥有一颗永恒的爱心、善心。爱,可以是阳光,温暖人心;也可以是春雨,润物无声。善,是“师”的责任,也是“美”的源头。工作8年以来,她没有什么骄人的成绩,没有惊人的壮举,有的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繁琐的小事,有的只是一个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瞬间,可就是这样一个个平凡的瞬间,同样凝聚爱的光华,使暖暖的爱长流心田。

  善于关爱孩子的美丽老师

  “爱孩子,就是他哭的时候,你懂得安慰他;他遇到困难时,你乐于陪他一起面对;他难过时,你愿意抱一抱他。”这句话常被郑老师挂在嘴边。

  每到孩子们入园离园的时间,郑老师都会微笑着站在教室门口迎送班里的每一个小天使,不时地蹲下身子亲孩子们一口,顺手帮他们拉拉衣角系系鞋带。平和的微笑,自然的举动,却让家长感动于她工作的细心和对孩子的关爱。真诚地微笑迎送,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真切的关怀和阳光般的温暖。

  小宝是郑老师班级一个特殊的孩子,长的白白净净,但智商有些问题,由于家长的忽视,错过了孩子的早期治疗,刚来幼儿园时,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成天只是傻笑,满教室满操场乱跑。而郑老师并不嫌弃他,她用爱包容了孩子,并主动接过了教育的接力棒,强大的责任心使郑老师把更多的关爱给了小宝,不厌其烦手把手的教他拿勺子吃饭、拿水杯喝水,耐心的教会他自己脱衣服,教他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鼓励小宝学拍球、学跳圈,并积极与其家长联系,得到家长的配合。当小宝有一点点进步,她比谁都兴奋,会抱抱他摸摸他的头,鼓励他。一年来,小宝的进步我们大家有目共睹。

  那一年郑老师班里转来一对双胞胎叫欢欢和乐乐。敏锐的郑老师第一眼看到这两个孩子就觉得他们和其他孩子不一样。经过几天的观察,发现两个孩子每天由爷爷接送,爷爷很早就把他们送入园,很晚才接回家。孩子穿的都是破旧的衣服,还总是不洗脸脏兮兮的入园。郑老师就把孩子们叫到跟前,摸着欢欢、乐乐的头说:“宝贝,怎么天天都是爷爷接送你啊,爸爸妈妈呢?”两个孩子听到郑老师的问话“哇”的一声哭了,而且哭得很伤心,半天才说:“奶奶说妈妈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爸爸在外面上班。”听到孩子的回答,郑老师的心很痛,看着孩子单薄的衣服,郑老师的心酸酸的,眼泪止不住的落下来。她把孩子揽在怀里,对孩子说:“好孩子,不哭,老师喜欢你,老师就是你们的妈妈。”郑老师带着孩子去商店,为孩子买了新衣服和玩具。从那以后,郑老师每天更多地关注这两个孩子,经常给他们带好吃的,帮他们洗脸梳头,看到孩子的衣服脏了就帮他们换洗干净,孩子在幼儿园里体会更多的母爱。

  郑老师对孩子的关爱除了渗透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在危机关头更能体现。

  这一天和往常一样,孩子们午餐过后休息了片刻,便上床午睡了。这天轮到郑老师看午睡,郑老师和往常一样在卧室里来回巡视,为孩子盖盖被子、整理整理衣物。睡觉的音乐渐止,孩子们纷纷进入了梦乡……

  突然她发现睡在后门那边的小雨不停地在抖动,“小雨怎么啦?”郑老师轻声的问,可是没有回应。郑老师心里有种不好的感觉,她边走向小雨,并轻声的叫喊她的名字,可是小雨还是没有回应。走到面前发现,小雨脸色发红,两眼上翻,全身抽搐。“不好,孩子惊厥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紧张和惧怕瞬间涌上心头,她马上冷静下来,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快速的救孩子。脑海中迅速地过滤着应急预案,搜索着方面的急救知识,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孩子侧身并立刻掐住孩子的人中部位,一直叫喊孩子的名字。孩子牙关紧闭,为了不让孩子咬伤舌头,郑老师果断的将自己的手指塞到孩子嘴里,忍着疼痛她呼喊隔壁班的老师前来帮助。保健医生、组长也快速的赶来了,大家慌乱中不失冷静,照顾孩子的、汇报领导的、通知家长的、开车的,第一时间将孩子送往了医院。在送医院的路上,郑老师一直紧紧的抱着小雨,期间小雨呕吐了几次,郑老师身上都是污秽,但是她一点都不在意。

  到了医院的急救中心,孩子意识清醒了很多,家长也接到电话快速的赶来了。郑老师向医生详细说明了孩子在园一上午的活动及精神、饮食等情况,均无异常。家长拉着郑老师的手,激动的止不住的感谢,多亏了郑老师老师及时发现、进行了简单的急救护理,并在第一时间将孩子送往医院接受治疗。

  郑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关爱孩子的美丽老师。

  善于和家长沟通交流的美丽老师

  幼儿园教育是需要家园共育的,离不开家庭的支持,郑老师平时特别注意与家长的交流,通过认真填写家园联系册、进行家访、与家长个别交谈等途径,向家长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家长科学育儿,使家长更进一步的了解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与幼儿园教育的特殊性,不仅提高了家长的素质,还和家长间架起了心灵沟通的桥梁。

  郑老师班里有个孩子叫一一,这个孩子是从乡下转来的,妈妈是外地人,他十分内向,并且有些自闭倾向,很少和别的小朋友交流。为了让这个孩子尽快融入集体,郑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就多和他说话,并且不厌其烦的和一一的妈妈交流,教室里、操场上、马路边……任何地方的一点点时间都能成为她们两人交流的时机。郑老师经常向一一妈妈反馈孩子进步的点滴,询问他在家的状况,指导一一妈妈在家如何科学的教育孩子。通过双方的努力,一一渐渐的爱说爱笑了。一次他的妈妈告诉郑老师,发现一一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妈妈十分生气,狠狠的打了他。郑老师知道这件事后,没有批评一一,及时和一一妈妈进行沟通,告诉妈妈不要对他态度严厉,把主要的教育工作交给老师。在老师的努力下,一一再也没有拿过幼儿园的玩具,并且还能帮助老师管理玩具,成为一个老师的好助手。郑老师用自己的真诚去打动家长,柔声细语与家长交流,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每学期的家长满意度测评均在95%以上。

  郑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和家长沟通交流的美丽老师。

  善于不断进取的美丽老师

  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要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需要,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自觉性。郑老师深知只有自己不断进取,业务精湛了,才能以更先进的教育理念、更科学教育方法服务幼儿、服务家长。

  郑老师第二年带班时,班上最调皮的小胖,他总是想尽一切办法逃开老师的视线做些“坏事”,欺负同伴、破坏教室里的玩具、破坏秩序、捣乱常规。所有调皮捣蛋的事他都做了,郑老师也曾不止一次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然而似乎所有学到的关于教导孩子的方法在他身上都起不了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于是,郑老师决定从长计议来看待这个“特别”的孩子。她开始利用下班时间对他进行家访,几次之后,郑老师对孩子是如何成长的、成长环境又是如何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病因了解了,剩下的就是尽全力对症下药。对待这样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特别儿童,究竟该如何是好呢?郑老师决定回炉重造,利用下班时间回到学校图书馆、网上查找相关的特殊儿童个案,国内也好,国外也罢,把相关的信息用笔记录下,然后择而用之。郑老师也经常虚心向其他有经验的老教师讨教,不久“针对攻击性行为儿童的个别化教育策略”出炉了,渐渐的过了一段时间,他变得愿意听老师的话了,一个月过去了,他愿意坐下来听了,两个月过去了,他会和小朋友轻轻说了……每一次他的点滴进步都让郑老师感动、自豪。

  郑老师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就会去查找资料,请教老教师,在一次次解决问题中,个人的业务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在8年的工作中取得了不少成绩。她先后荣获了溧城镇“先进教育工作者”、年度考核优秀、溧阳市“优秀班主任”、溧阳市第八批教坛新秀、常州市第六批教坛新秀、常州市第十一批骨干教师、溧阳市第九批学科带头人、直属学区师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多次被评为园级先进。在教育教学方面,郑老师在2010年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荣获二等奖;2013年在常州市玩教具比赛中获二等奖;2015年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获二等奖;2015年信息化能手中获一等奖;2015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她所带领的教研组于2014年被评为“溧阳市优秀备课组”。在教科研方面,郑老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参与了市级课题《美术活动中提高幼儿自主表现力的实践研究》,主持的市级课题《数学活动中支持幼儿自主趣味探索的策略研究》确立为2013年溧阳市备案课题,2014年12月通过中期评估,正式立项。她善于反思,撰写的教学论文多次在江苏省、溧阳市获奖,在省级期刊上发表。可是郑老师还是觉得自己的知识太少,仍有欠缺,于是她挤出时间,认真复习,参加了2014年在职研究生考试,并以第三名的好成绩被杭州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录取了。郑老师放弃了假期陪伴孩子和家人的时间,去读研深造,希望以更新的理念教育孩子、服务家长。

  郑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善于不断进取的美丽老师。

  无悔的行走在“善美”之路的美丽老师

  没有华丽的词藻、精美的言辞,郑婧老师只是无悔的走在“昆幼”善美之路上,用自己的爱心和实际行动为幼儿的成长铺就一条阳光之路。在幼儿园平凡无奇的岗位上,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是自己;展示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画出的是彩虹,奉献的是自己。她将用更绚丽的色彩描画出新时期幼儿教师的时代风采。

责任编辑:李经纬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