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友玲:用坚守诠释大爱 用爱心播种希望(图)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6-0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用坚守诠释大爱 用爱心播种希望 

——连云港市东海县山左口中心幼儿园庄友玲老师先进事迹

  1988年参加工作,庄友玲坚守在幼儿教育阵地上已经28年了。她用青春岁月和执着的行动,全身心地铺在山左口乡的幼儿教育事业上,让这个农村边远地区的幼儿们享受到了和城里孩子同样的优质教育。 

  山左口乡在苏北东海县与山东省接壤处,属于丘陵地带,被称为东海的“西伯利亚”。“选我所爱,爱我所选”是她当初投身这片天地的单纯想法,如今扎根在幼儿教育的土壤里,对幼教事业的热情愈发浓厚。从教好一个班级,到管好一个幼儿园,再到创建一片学区,她怀着虔诚的梦想,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做人,认真育人,在省优质园的创建工作中,带领全乡幼儿教师拼尽全力,5所幼儿园全部高标准通过省优质幼儿园验收,成绩高居全县乡镇之首。 

  天道酬勤,付出就有回报。扎实的成绩为她赢得了许多荣誉。近几年,先后获评县人大代表、县党代表、县妇女代表、“优秀县人大代表”、“东海县十佳教师”、学前教育先进工作者、幼儿园创建工作帮扶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省教育现代化县创建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获评市“三八”红旗集体、市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市“333”工程骨干园长、连云港市农村“优秀人才”等称号或表彰。 

  爱岗敬业,用挑战精神创造佳绩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爱一行,你就会心甘情愿地为之付出一切。”庄友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深爱这份在别人看来就是“全职保姆”的事业,多年的从教经验和园长管理工作经历,让她形成务实、简练、高效的工作作风,心中一直思考的就是怎样把园办好,让农村孩子也享受到好的教育。 

  因为发展思路改变,山左口乡幼儿园在2005年到2009年之间经历了一段艰辛的探索之路。在园区管理体制转换期间,不少人打起幼儿园的主意:有想买断的,有想租赁的,有的许以高额回报想合伙承包,有“好心规劝”要顺应时代的“需求”的等等。但庄友玲认为,幼儿园应该成为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的第一站,如果转到私人手中,无论是谁来管理,都将会以盈利为主,势必损害幼儿本应享受的合法利益,对刚刚起步的农村幼教事业发展害大于利。“幼儿园不能租也不能卖”,这是庄友玲坚持的原则,于是她大胆陈词,多次向相关部门争取,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全乡的公办园都一所也没有变卖,为今天山左口乡的幼教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工作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一种享受拼搏奋进的过程。2008年,山左口中心幼儿园申报江苏省优质幼儿园。这是东海县第一批省优创建,当时对省优这一新兴的事物,没有任何的概念,也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对一个庄友玲这样的农村园长来说,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于是她和幼教同事们,从研读《江苏省优质幼儿园评估细则》入手,用一个月的时间,熟悉标准,明确要求,对细则中的每一条款,每一标准,每一词条,都认真揣摩,悉心领会。对省优的软硬件要求,5大块35条都烂熟于胸。接下来就是跑资金,竭力争取政府的支持,按照省优标准改建园舍,添置设备。尽管当时地方财政也十分紧张,但她还是争取到了资金。在内部管理上,自加压力,自挖潜力,从一日常规,区角活动,游戏安排等点滴入手,从零学起,完全按照省优标准执行课程计划,许多老师都是在创建中不断自我提高。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和内涵打造阶段,全园上下几乎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甚至没有上下班概念,创建的苦乐也只有参与其间的才能真正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就是这样一群“土八路”,凭着自己的韧劲和不放弃的精神,山左口中心幼儿园最终成为东海县第一批通过验收的单位。 

  筚路蓝缕,用担当精神打造圣地 

  幼儿教育还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只有争创省忧、规范办学,全乡人民才能更大受益。庄友玲任山左口乡中心园园长,并负责全乡的幼教管理工作期间。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开始实施,这是山左口乡学前教育发展的大好时机,如何落实五年行动计划?面对挑战和机遇,不能等靠。她积极和领导沟通与交流,争取支持,乡政府把幼儿园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入民生工程,落实推进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全乡学前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20112014年,山左口乡连续创建4所省优质幼儿园。她协调乡政府投资600多万元新建第三、第四幼儿园,中心小学投资106万购买室内物品,两所幼儿园分别与2011127日、9日,顺利通过省优验收。采取村委会拿一些,中心小学贴一些的办法,筹集资金近300余万元对白石头、西岭、前贤、芝麻、中寨、双湖、团林、黑埠等村办园点进行抗震和高标准改造,极大改变村育人环境。 

  为规范办园与管理,庄友玲把中心园的骨干教师,调配到各个村幼儿园,全乡所有幼儿园正、副园长先后获得省级园长岗位培训合格证。规范管理工作的做法,得到大多数家长的认可,家长也逐渐注重学习,教育理念也逐渐更新,全乡各园都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相互监督,共同参与幼儿园一日常规活动。幼儿老师也都能在充分研究儿童身心特点的同时,开展系列主题的知识教学和游戏等实践活动。她提倡以培养有灵性、有礼貌、有知识、健康、快乐的孩子为目标,充分利用幼儿园丰富而优美的外部环境对幼儿实施教育。平时注重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孩子的各项能力。她常说:“家长不只是送来一个孩子,而是送来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只有经常不断地向家长宣传先进的幼教理念,转变家长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才能真正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淡泊名利,用奉献精神浇筑梦想 

  为了幼儿园的建设,为了教职工的利益,整个人就像上紧的发条,一刻也不停歇地运转着。家人和朋友不理解,常常问她:整天吃不好睡不着,家也顾不上,图的啥?庄友玲有时候只能淡然一笑,算是给他们的回答。心里说:“没图啥,只是把幼儿园当成自己的“家”,幼儿就是我的孩子,教师就是我的姊妹 

  20085月,山左口中心幼儿园申报省优创建,201010月,帮扶洪庄中心园开展省优创建工作,在这两次创建工作中,庄友玲没有及时帮助家里处理养殖场里小鸡打疫苗问题,小鸡发病死亡损失4万多元。乡领导看到庄友玲的工作热情和风格,多次找她谈话:“小庄,安排你做村支部书记或到乡里的站所做个负责人怎样,将来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的。”每次庄友玲都婉言拒绝了。因为在她心中有一个幼教事业的梦。 

  最难忘的还是201112月,山左口乡第三、第四幼儿园同时申报省优质园创建。当她们接到验收时间安排的时候,第三幼儿园还刚打地基,离验收只有36天,庄友玲在这30多天里奔波在两个园之间,辛苦的努力和忘我的工作热情打动了工人们为她们加班加点抢工期。施工方的资金不足时,她发动全乡教师一个下午集资10万元,自己先后垫付近18万元来解决建园困难。验收的头一天晚上,庄友玲抑制不住心情发了个短信给幼教科长:“幼儿园创建工作在这倒计时的时候,人家都在找细节,而我们还在赶硬件,我心里真的很难过。”幼教科长给她的回信是这样的:“你的韧性有目共睹,你在哪里创造奇迹,那里就会创造出奇迹的。”庄友玲得到的是领导的信任和首肯,她的内心酸甜俱全。127日,第四幼儿园验收结束,专家组离开幼儿园。庄友玲打了个电话回家,爱人的第一句话是:你什么时候回来吃饭?她说:“我不回去了,接着上第三幼儿园,第三幼儿园是129日现场验收。”庄友玲的爱人听到这话,2分钟没回音,然后对她吼了句:“你不吃不睡是铁人吗?”然后就挂了电话。很少有人知道,这两个园的创建验收庄友玲44夜没睡一个囫囵觉。 

  一个女人离不开家庭,可以说庄友玲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合格的幼儿园长,但她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孩子的脚手都冻肿了,没时间给他买鞋;孩子身体不好,经常生病,没时间看着打吊水;家里生意上的损失,也要遭家人的埋怨。每当安静的夜晚来临,一个人静下心时,庄友玲也会有亏欠孩子和家庭的感觉,但“选我所爱,爱我所选”的声音同时也会浮现。她仍然会咬咬牙,坚定自己的信念。 

  以身作则,用牺牲精神示范引领 

  “党员是一种荣誉,这种荣誉需要用行动来证明”。对于庄友玲来说,身为一名党员教师,双重的身份意味着双重的责任。她深知,在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同时,更要做到一名幼教人应尽的义务。“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园长,庄友玲处处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当园长,不能靠发号施令,要在第一线带着大家干,工作只能比大家多干,心只能比大家多思考绩效考核工资只能比大家拿少。”庄友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每天她总是早早来到幼儿园,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多年的从教经验,让她深知“幼教对幼儿的心灵影响深远”这个道理——只有自己不断学习,不停充电,才能跟得上快速发展的教育环境,才能让幼儿们感受到师者的温暖、未来的美好、生活的快乐……庄友玲一边鼓励支持教师成长,一边也不断增强自身素养。为了加强自身专业发展,哪怕已经走上了管理岗位,专业一点也没有落下。2010年,庄友玲获得连云港市幼儿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她常常自问园长的人格魅力靠什么?靠的是“以情感人、以德育人、以理服人”。在工作中爱孩子,爱家长,爱教师,富有浓浓的仁爱之情,倡导每位教师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善于“扬长”,善于发现教师的亮点,放大教师的优点,遵循“己不欲勿施于人”做人法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扎实的业务素养和创新精神感染全体教职工,引领她们全面加快全乡幼儿园教育教研改革的步伐。 

  “路漫漫求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庄友玲知道前面的路还很长,只有继续努力,才能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享受到更好的幼儿教育。 

责任编辑:汤雯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