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玲:温柔地爱着每一个孩子

作者:蔡丽洁 发布时间:2016-05-3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个人简介】

  凌玲,1983年生,2001年毕业于泰兴幼师班,泰州市姜堰区第二实验幼儿园教师。2015泰州市教学能手(泰州市教育局);2014泰州市优秀班级辅导员区(泰州市教育局);2013“321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对象姜堰区政府;2015姜堰区学科带头人(姜堰区教育局);2016姜堰区领航50精英培养对象(姜堰区教育局);2014姜堰区优秀青年教师(姜堰区教育局);2012姜堰区优秀班主任(姜堰区教育局);2015姜堰区师德先进个人(姜堰区教育局);2015姜堰区教学法优秀传承人(姜堰区教育局);2014姜堰区十佳教育博客(姜堰区教育局);2010姜堰区优秀共产党员(姜堰区教育局)。

  【人物通讯】

温柔地爱着每一个孩子

——泰州市姜堰区第二实验幼儿园凌玲

  初夏的泰州市姜堰区第二实验幼儿园,午后的清风吹过大(1)班,孩子们正七嘴八舌地和班主任凌玲交流着。凌玲喜欢和孩子们聊天,有时候也会半开玩笑地问他们:“老师最近胖了吗?”“凌老师一点都不胖,你最美啦!”“凌老师你都瘦成笔杆啦!”“凌老师,你还是穿白纱裙好看!”班上孩子突然开启的“表白模式”,让一袭长裙的凌玲乐得合不拢嘴:“你们喜欢看我穿裙子呀,那我明天继续穿裙子好不好?”“好!”孩子们的声音响彻了整个楼道……

  心中有个“幼师梦”

  在凌玲的心中,一直有一个“幼师梦”。“小时候,幼儿园老师对我特别好,有一次生病,老师骑自行车送我回家,爸妈不在家,她就陪着我等,从天亮等到了天黑……”这位陪着凌玲的老师姓孟,凌玲至今还和孟老师保持联系。从那时起,“像孟老师那样温柔地爱着孩子的幼儿教师”这颗美丽的种子,在凌玲的心中悄悄地生了根。2001年,19岁的凌玲从泰兴中专幼师毕业,来到姜堰区东桥幼儿园,成为了一名代课教师。“第一个月的工资是300元,但是内心的满足感远远超过了对物质的期许。”

  第二年,恰逢姜堰区第二实验幼儿园开园招聘教师,得知消息的凌玲凭着一股“成为正式的幼儿教师”的念头,咬牙坚持复习,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第二实验幼儿园,从此和这个幼儿园一起成长,15年来从未离开。“刚开园的时候,我们这里教师的平均年龄是20岁,很少有做过班主任的,也没有老教师搭班。”渐渐地,凌玲发现光凭着热情,远远不够。有一次活动时,一个孩子从滑梯上摔了下来,凌玲的心疼得都揪起来了,“我后来大哭一场,从那时候起认识到自己业务上的幼稚。”

  为了照顾好这些娇嫩的“小花”,凌玲又拿出了与身俱来的执着劲儿,“就是逼自己!”她白天向高手、前辈求教,晚上一个人躲在小房间里啃专业书,“大冬天就穿厚棉鞋,手里能捧本书,就不觉得冷。”日复一日,这棵倔强的树苗日渐参天。

  韩国学生明明(化名)来到幼儿园,语言不通环境生疏,哭泣不止。凌玲抱着他,用肢体语言拉近距离,甚至自学简单的韩语与他沟通……渐渐地,明明愿意和人交流了,有一天明明偷偷告诉凌老师想吃姜堰的菜,征得明明家长同意后,凌玲带着明明回家,和家人给他做了一桌地地道道的姜堰菜!

  看着孩子们一天天健康成长,看着他们用稚嫩的小手画出了美丽的图画,看着那些“小调皮”们乖乖地依偎在自己身旁,凌玲是那么激动,那么满足。凌玲最喜欢泰戈尔的那句话:“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就这样温柔地爱着孩子,凌玲的初心从未变过。

  精益求精的探索者

  看看孩子的服饰整洁程度,问问孩子今天的感受,摸摸孩子的头或者给一个大大的拥抱……每天放学前,凌玲都会这样一丝不苟地做好这些事情。她自创的这套“一看、二问、三摸”教学法,也成了班上孩子离园前最喜欢的步骤。“孩子鞋带松了、衣服没扣好、在幼儿园受委屈了,我都能在离园前及时解决,教育无小事,更何况孩子的点滴对每个家长来说都是大事。”凌玲这样解释。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每个孩子都是凌玲心里的宝,而孩子们的家长也成了凌玲的工作重点。2009年,她开始通过博客的形式和家长交流,精心记录下孩子们在园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家长及时了解。数百篇原创博文,数以万计的博客访问量,真正凝聚起了家园教育的合力。2014年3月,她的博客被评为全区的“十佳教育博客”。为了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2015年,凌玲在连续7年坚持为孩子建立纸质成长档案的基础上,又专门为班级的每个孩子建立了电子成长档案,将孩子的童年生活记录下来,孩子们的每一张画作,每一项活动照片,每一个人的饮食习惯,每一个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她都悉心为孩子们珍藏起来。

  “写博客、建立成长档案的过程,也是我反思自己教学的过程。”多年来,凌玲总是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总有着看不完的业务书籍,写不完的教学反思笔记。为了提高舞蹈技能,她每天回家都会对着镜子练动作,找感觉;为了弹好琴,她经常在放学后把教材上所有的曲谱弹一遍……数年如一日的坚持,凌玲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主张: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幼儿,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关注和指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把教育内容融入到游戏中。目前,凌玲已有20余篇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她设计的教案也多次获奖,她的作品刊发在《中国教育报》《早期教育》这样重量级的报刊上,她的《异国小精灵》一文更是编入全国幼儿教师培训用书。泰州市教学能手、姜堰区学科带头人、区321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对象……凌玲对于幼教事业的不懈探索,渐渐化成了一位教学名师的成长轨迹。

  幼教队伍的“领头雁”

  从2008年开始,凌玲带起了“徒弟”。“记不得带了多少位教师了,最近每年都是和年轻教师搭班。”凌玲也有“粗线条”的时候,倒是凌玲的现任“徒弟”赵琰煜谈起了恩师:“刚来的时候我不太能看懂孩子的表达,凌老师手把手教我辨别孩子细微的动作,非常受教;有时候家长特别强势,凌老师还会主动帮我解围,平时我们俩还会一起约个饭。”

  和年轻人亦师亦友的凌玲,在对年轻人的业务指导上可一点儿也不含糊。身为教研组长,凌玲除了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实践、反思,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同时也带动全体教师共同提高。就是这样,从制订初步研究计划、设计问卷调查、收集研究资料,到挖掘开发课程资源,凌玲总是先在本班率先实施,让青年教师在活动观摩中学习讨论,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树立教科研的信心。

  有一年,全园开展音乐课评比活动,首次实行同课异构的模式,比赛前,凌玲和团队里的青年教师分析幼儿特点,设计活动方案,全员讨论,互相学习。有时为了一个动作、一个图谱会讨论许久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争论和探讨,能促使教师反思改进,教学能力才会得到提高。”“老前辈”凌玲很清楚其中的关节。比赛那天,凌玲发起了高烧,但她坚持赶到了比赛现场:“我得去,不能影响青年教师的比赛情绪。”因为有这样一位律己助人的“领头雁”,团队里先后有5名教师取得了姜堰区教坛新秀、教学能手等称号,多名教师在区级以上基本功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姜堰区第二实验幼儿园的一大批青年教师成长了起来。

  从教研组长到年级组长、园办主任,这些年,凌玲是个大忙人。她熟知每位教师的性格、特长、工作作风,熟悉园内各项资料与工作流程的匹配程度,哪怕是园里的花花草草,她都记得是哪年栽下的。对待工作她一丝不苟,为了教案里的一句话,为了新教师培训课堂一个成语的使用,为了完美递交幼儿园的宣传材料,加班成了凌玲工作的常态,丈夫与孩子来接她,“再等我一会儿”也成了凌玲的口头禅。

  “凌老师,我要抱抱你。”大(1)班里,翔翔(化名)跑过来抱住了凌玲。三年来,凌玲给了这个母亲离家出走的孩子最温柔的爱,凌玲蹲下来如往常一样抱住翔翔,“我们翔翔要毕业喽,但是老师还会像妈妈一样呵护你。”翔翔抱紧了凌玲,亲了亲凌玲的脸,“凌老师,我会回来看你,背古诗给你听!”凌玲笑得特别甜。凌玲的身旁,站着与她搭班的“90后”赵琰煜,“温柔地爱着孩子”的信念,已经悄然完成了传递。就这样,甘为绿叶的凌玲,静听着每一朵花开的美妙之音,也成全了孩子们最美的那个夏天。

  【采访对话】

  记者:你在学前教育教科研这块,做出了很不错的成绩,有哪些诀窍可以分享?

  凌玲:诀窍就一个字:“逼”。这个“逼”既包括自己逼自己,也包括来自好领导的鞭策。我们黄翠萍园长常说:“不推下悬崖,不会成长。”刚开始接课题写论文的时候,我也有“不会写,不想写”的念头,有一次跑去黄园长办公室,园长手把手教我论文的开头、结尾,帮我修改。再后来,我就学着园长,自己施压,不管是做课题,还是做教案,都要反复修改,如果自己感觉不完美,就会一直纠结下去。

  记者:您天天和孩子们相处,和自己的孩子关系是不是特别融洽?

  凌玲:有时候,我的孩子会问我:“你对我怎么没有对待你学生的耐心?”仔细想想,我也无言以对。感觉自己确实把更多的耐心留给了班上的孩子。这两年,亏欠自己的孩子挺多的。在我心里,做一个好教师,同时做一个好母亲,才是成功的。这个暑假,我会带孩子去西安旅游,带他了解一下那边的历史与文化。

  【另眼看她】

  泰州市姜堰区第二实验幼儿园园长 黄翠萍:

  凌玲,一个美丽聪颖的姑娘,15年前以优异成绩考入二实幼,成为园里年龄最小的教师。就是因为喜欢孩子,本着一心想给孩子们的童年留下幸福印迹的美好愿景,在15年的艰苦历练中,她成长的拔节声不断响起:泰州市教学能手、姜堰区学科带头人、姜堰区十大优秀青年教师……一项项荣誉没有让她止步,相反她奔跑得更快了。瞧,她那甜美的笑容令孩子们心醉;她创造性地解决工作难题的智慧令同事们叹服;她勤奋工作的身影令人心疼……相信这颗幼儿园中的璀璨明珠必将在幼教改革的征途上熠熠生辉。

  泰州市姜堰区第二实验幼儿园教师 赵琰煜:

  第一次看到凌老师,觉得她超级年轻、又超级和蔼。我上课的时候,她会仔细听,下了课,再耐心地帮我分析优劣,给我提改进建议。虽然凌老师是“前辈”了,但她和我这样的90后交流毫无障碍,和孩子们交流更是零障碍,让我很佩服。能和这样的“前辈”搭班,我觉得很幸运。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