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一生 梦圆村幼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周雪凤教师先进事迹
周雪凤,中共党员,幼儿园高级教师,吴中区学科带头人。1984年9月在东山镇吴巷村幼儿班担任代课教师,1989年9月在江苏省妇女干部学校幼师班脱产自费学习二年,2000年8月由代课教师成为一名在职在编教师,先后通过自学考试获得学前教育专科毕业证书和本科毕业证书。她1991年9月担任农村幼教辅导工作,2004年8月任东山中心幼儿园副园长,2014年8月任幼山园负责人负责幼山分园日常事务。多年来,她曾获苏州市德育先进、吴县市优秀班主任、吴中区师德先进个人、吴中区“0~3岁科学育儿十佳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先后主持了“十五”和“十一五”市级课题、“十二五”区级课题研究工作,有50多篇论文获省市区级奖项,多篇论文被发表。
一、走进村幼,勤学点燃希望
教育始于初心,她的幼教故事从吴巷小学围墙外的一间教室生根发芽。1984年9月,依稀记得,那是个陈旧的教室,凹凸不平的泥地,破旧老式的写字台,几张经改造的小学生课桌,孩子自带的小椅子,栏杆有点松动且调皮的小学生可以自由出入的窗户。从来没有人教她如何给孩子上课,仅凭写字台上的那几本统编教材,她以自认为浅显易懂的方式尝试教学。虽然她不会弹琴、不会教孩子唱歌,竟也得到了孩子们的青睐。孩子们是那么地喜欢她,每天早早地到她家等候,和她一起去上学。但面对孩子们的爱,她忐忑了,因为她害怕自身的教学能力无法承载这份爱。她渴望学习,珍惜每一次培训机会,慢慢地她学会自弹自唱了,也获得了幼儿教师教材教法合格证书、专业合格证书。1989年春在镇妇联的推荐下,她参加了江苏省妇女干部学校的招生考试,并在幼师班自费学习了两年。
南京的两年脱产学习开拓了她的视野,提升了她的专业素养。毕业后,踌躇满志的她放弃了在镇妇联工作的机会,因为她立志要学以致用,要在幼教事业上亮出自己的风采。她被借用到了东山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并担任农村幼教业务辅导工作。1992年春季,东山中心小学成立,同年8月,老校长陆佩芳来慰问正在坐月子的她,在交谈中她了解到学校要招收两个大班,但老师还没有到位。于是她主动请缨,提前结束产假,和其他老师一起准备开班工作,那时她女儿出生才50多天。1995年之前的中心幼儿园仅两三个班级的规模,没有教研活动,更没有上公开课的机会,但她依然认真备课、上课,希望将自己的教育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然而代课教师过低的收入,加上因二年脱产学习而与“民转公”年限仅差一年的擦肩而过,使她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怀疑,也动摇了她的信念。她去学了摄影,她想另谋出路。当一切就绪时,她犹豫了,想到要离开自己用青春和热情铸就的岗位,要和自己亲爱的孩子们分离的时候,她彷徨了,她无法舍弃、也不甘心放弃!她坚信,只要不断地付出和努力,希望总是会有的。于是她更加努力地工作和学习,她参加了自学考试,获得了学前教育专业大专学历和本科学历,也终于成为了一名在职在编教师。
二、深入村幼,智慧提升质量
她来自村幼,更成长于村幼。因此,如何提升全镇农村幼教质量是她义不容辞的使命,更是作为农村幼教辅导员的奋斗目标。东山是个大镇,刚做辅导员的时候(1991年)约有30个自然村、43个班级和教师,管理模式是各村委会负责教师工资待遇,镇妇联主抓教师日常业务。1996年,农村幼教的日常工作管理由镇妇联转为由各中心小学管理,实施了“小学校长管日常,辅导员抓业务”的管理策略。面对同时担任园长、教师、保育员三种角色,且长期处于自管自状态的村幼教师,她有目的、有计划、富有智慧地实施了业务辅导工作。
尽管有些村幼比较偏僻,骑自行车将近一个小时,但她在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坚持每周一次下乡辅导,面对面、手把手地指导教师做好“六认真”工作。为了解决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迅速提升教师的业务素养,她建立了每月一次周六学习培训制度,学习内容包括绘画、自弹自唱、舞蹈等技能技巧训练,说课、模拟上课、借班上课、集体备课评课、相互检查备课等教学能力训练。经过多年的下乡辅导和业务培训,东山镇农村幼教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吴巷、湖湾、渡桥、陆巷、上湾等村幼以崭新的面貌陆续通过了吴县市农村二类幼儿园的验收,杨兰君老师更在吴县市农村幼儿教师自弹自唱比赛中荣获一等奖。2005年8月杨湾和陆巷合并成幼山幼儿园后,实行了“一切工作向中心园靠拢”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在大家的努力下,幼山幼儿园以优秀的成绩于2009年12月顺利通过了“苏州市农村合格幼儿园”的验收。
三、回归村幼,坚守实现梦想
在南京学习的时候,她曾梦想把原来只有大班和小中混合班的吴巷幼儿班,发展成一所拥有小、中、大班的小型的、有一定特色的最美农村幼儿园。想不到30年后,她能有机会去实现这个青春梦想。2014年8月,因工作需要她被调至幼山分园工作。幼山分园远离镇区,位于东山的后山。它坐落在杨湾村内,背靠青山,虽地处偏僻,但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周边既有名胜古迹,又有果园和菜地,安安静静,没有镇区的喧哗,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幼儿园内共有6个班级,13位老师,其中有6位教师是教龄很长的代课教师或小学转岗教师,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为了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同时能跟上幼教改革脚步,她身先士卒,和老师们一起开发和制作玩具,让孩子们在和各种材料的互动中提升能力。为了挖掘幼山分园的资源优势,她利用一个月的时间熟悉周边环境,并从第二个学期起每月安排一次远足活动,带着孩子走出幼儿园,走进村庄,走进果园和菜地,走进附近的名胜古迹,让孩子在认识家乡的基础上锻炼体能。她还引进了“儒林童”德育课程,以此课程来推动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从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虽然她将近50岁了,但她认为现在才是最有想法的阶段,她将根据幼儿园地理环境的优势,在教育人生的最后阶段坚守在后山,和老师们一起把幼儿园打造成“最美乡村幼儿园”,实现她的青春梦想。
三十多年来,她不计报酬坚持学习和进步;她不辞辛劳将教育理念洒向每一个村落,她不求回报用自己永不改变的教育热情规划村幼的发展蓝图,而内心始终支撑她的,便是来自孩子最纯真的爱,这份爱点亮了她的青春岁月,也让她体会了更多的责任,学会了担当。不知有几人,能与村幼有着这样的不解之缘:始于村幼,归于村幼,有始有终。如果人生有形状,那她的一定是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