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专题 > 最美幼儿教师 > 盐城 > 正文

黄娅:生命因奉献而美丽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6-03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生命因奉献而美丽

——盐城市响水县幼儿园黄娅老师先进事迹

  参加工作迄今,黄娅同志在幼儿教育这个领域里已辛勤耕耘了26个春秋,并一直处在工作的第一线。她深深地爱着这片热土,幼儿教育凝结着她无尽的神思。岁月的流水冲走了她的疲劳,盛开的桃李给她带来了无限快乐。在这一片神圣的沃土上,到处播撒着希望;在这一方快乐的天地里,到处洋溢着欢歌笑语;就在这片土地上,她用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美丽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清甜的话语,去拨动孩子们的心弦。 

  工作以来,她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保持一颗热爱幼教事业的诚心。对工作,她兢兢业业、认真负责、踏实肯干;对孩子,她倾出了全部爱心;对同事,她如春风般温和。不论重活、脏活、累活,还是加班加点,她从不计较,以谦虚、积极、进取的心态去迎接挑战。多年的工作也使她深刻认识到:只有真诚相待、用心工作,才有收获;唯有爱心的付出,才是最好的教育。  

  一、用爱,走进孩子的心灵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她,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也正因为黄老师对工作的执着、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爱,赢得了家长的称赞、孩子的喜爱。的确,她总用一颗质朴的爱心关爱着每一位孩子,蹲下身来甚至蹲下心来和孩子交流,尊重孩子、了解孩子、感化孩子。在她的眼里,没有难看、笨拙的孩子,她关爱每一个孩子,努力营造互助而善解人意的班级氛围。     

  记得一名叫谢小雨的转学生,这是一名情况特殊的孩子,稍微有一点智障。小雨刚来的第一节活动课,大家正在上音乐课,突然阳阳站起来说:“老师,你看小雨在后边小便。”黄老师一看,可不是,只见小雨正站在自己的座位边上小便呢!其他小朋友都捂着嘴笑,还说都上大班还……,有的还指指点点。而黄老师,只是拿来拖把把现场打扫干净,一句抱怨的话也没有。小雨呢,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呢,一脸的若无其事。黄老师说:“要小便告诉老师,我们去厕所,在这儿小便可不行。”“恩,知道了。”“小朋友们,小雨小朋友这是第一天上学,很多东西还不懂,我们大家一块帮他好吗?”  

  小雨家离幼儿园很远,在园吃午饭。这天,黄老师正在帮小朋友盛菜,突然闻到了一股臭味。当她把菜拿到小雨的跟前,才发现,大便从小雨的裤腿里流出来了,小雨呢,还一脸傻笑地看着她。黄老师当时顾不得脏了,急忙把小雨抱到卫生间,找来了大盆倒上温水把小雨冲洗干净,然后电话通知家长送衣服来园,而他的家人下乡没有在家,黄老师二话没说立即骑车回家把儿子的衣服找了几件给小雨换上,又把小雨满是大便的衣服洗干净。忙完这一切,已是12点多了,黄老师又领小雨去了餐厅,盛上饭,让小雨吃,而她自己就在边上看着。“老师——吃——吃。”路都走不好的小雨,蹒跚地拿着一个馒头往黄老师嘴里放。这,就是她对孩子满满的爱,而孩子同样会予以深情的回报。 

  2000年的冬天,天气异常寒冷,下着雪。班里的孩子已陆陆续续地被家长接走了,只有潘思雨小朋友一个孤孤单单、冷冷清清地躲在角落里,眼巴巴地望着门口。她一边安慰着孩子,一边焦急的等待着她父母的到来。当时,她儿子患重感冒,发着高烧。婆婆几次打电话来,催她快回去。她心急如焚,真想一步跑到家,看望一下生病的儿子。一分钟、两分钟......时间在煎熬中流逝,已过了一个多小时,还不见思雨亲人的踪影。打家人电话也没人接,此时,天渐渐地暗了下来,孩子的抽泣声越来越大,怎么哄也无济于事。是等、是走,她心里十分矛盾,望着孩子无助的眼神,她心里一阵阵酸楚,决定送孩子回家。她脱下大衣给孩子穿好,用自行车带着孩子走进风雪之中。道路滑,怕摔了孩子,她只好推着车,一步一滑的走着,边走边打听,好不容易,找到孩子家,一敲门,却无人应声。当时的她心简直凉了半截儿。北风怒吼着,仿佛隐隐约约传来儿子的哭泣声,她想把思雨带回家可又怕家长回家找不到孩子着急,她深深吸了一口气,把对儿子的挂念压在心底,给孩子买了些吃的,把她抱在怀里,给她讲故事。也不知过了多久,好不容易盼到孩子母亲回来,她这颗心才算着地。顾不上孩子母亲的千恩万谢,她只匆匆地道一声:再见,便骑上车,飞驰在风雪里……回到家里,孩子已经睡着了。婆婆埋怨她,就不能早点回来,孩子一个劲儿念叨:“妈妈、妈妈”!摸着儿子滚烫的面颊,看着他那噙着泪水的眼角,她紧咬嘴唇,无言以对。 

  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把大人不在家的孩子接回自己家、为生病的孩子送去医院看病、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慷慨解囊…… 

  如今这些孩子无论在外学习或工作,也从不曾忘在教师节给黄老师寄一张贺卡,每逢节假日回家都要到黄老师家看望,向老师回报工作学习情况,孩子的家长都深有感触地说:黄老师真了不起,教给孩子知识,引导孩子成长,培养孩子成才,是给孩子智慧之泉的好老师。 

  教育应该是真诚的,用心灵来赢得心灵。教师只有深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给孩子真诚的爱,教育才能真正有成效。  

  二、用心,编织孩子成长的摇篮 

  幼儿园是孩子的家园、乐园、花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如何让孩子在幼儿园健康快乐的成长,这是作为一线教师应有的职责。每学期初,她都要从孩子兴趣的触点入手,充分利用班级里的条件,先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孩子们共同商讨各区域内容, 

  然后调动幼儿的参与性、创造性,鼓励孩子们自己去收集各区域的资料与废旧物品,指导他们自己设计,创办了“图书角”、“美工区”、“语言区”、“科技带”“小小超市”等,保证了区域材料的可操作性、实用性、趣味性。为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娱乐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孩子们为自己精心创设的充满童趣、情趣、交流和互动平台感到满足。孩子们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通过充分的体验和探究,感受着解决问题的乐趣。            

  在为孩子精心打造物质环境的同时她还努力给幼儿营造温馨和谐的精神环境,以平等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活动,她以亲切的目光、关切的问候、轻柔的抚摸、不厌其烦的启发引导,与幼儿进行心与心的交流。黄老师常说,只有将自己与他们处在平等的状态下,才能使他们愿意亲近你,接受你。 

  三、用行动,来担当给予的责任 

  领导给予信任,必将全力以赴。作为身兼双职的黄老师,不仅要兢兢业业做好班主任的本职工作,还要认真做好幼儿园的教科研工作。每学期初她都认真制定教研计划,组织开展教研和教育教学工作。她常对教师们说,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充实的过程。为此,她时常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坚持不懈地吸取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竭力充实、更新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等。她时常组织教师开展园内教育活动观摩,在活动中比较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情势、价值取向等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在学、做、研、思,再学、再做、再研、再思的过程当中,寻觅教育活动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她在活动探索创新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逐步形成了新颖、独特的教学风格,时常为全县幼儿教师开设示范课和研究课。在她的影响下,老师们积极投身教改、参与教研,相互协作、团结向上的正能量蔚然形成。 

  黄老师曾两次接受园领导分配的中小学艺术节百名幼儿大型团体操的任务。虽然她知道在编排与排练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她还是欣然接受。她带领两名年轻教师迅速展开工作,首先确定团体操的音乐、道具、服装、动作、队形以及排练时间,然后选拔出一百名幼儿。孩子的个体差异很大,一个动作,老师可能需要示范几十遍,甚至上百遍,他们才能够熟练掌握,但却从未听她喊过累和苦,她总是以微笑面对大家。在排练团体操的过程中还遇到过很多的阻力。有的家长因为路途遥远不愿意在节假日里送孩子入园排练,她就自己接送,常常要提前一个小时出门,从城东接到城西。很多次排练结束后家长没有按时来接孩子,她就把孩子带回家中,帮他们洗澡,让他们吃饭休息。高压的排练节奏,让她多次因疲劳而病倒,可她愣是没休息过一天,一直坚持到最后。当团体操正式表演时,在场的观众都站起来为他们鼓掌,这一刻,她留下了泪水,这泪水是幸福的。 

  正因为黄老师热爱幼儿教育事业,所以工作一直干得很出色,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获得了不少的荣誉:获得县“名教师”称号,曾多次被评为“县优秀教育工作者”;多次送教下乡并对全县幼儿教师开示范课、观摩课;在县中小学生艺术节中,编排的舞蹈《欢庆大鼓》获得首届艺术节一等奖,百人团体操《闪闪红星》《为你喝彩》等节目获得艺术节特等奖;被县教育局评为“优秀辅导老师”;参加了两个市级立项课题,撰写的论文、案例有近二十篇在省市获一、二等奖;参加全县幼儿教师技能技巧舞蹈比赛一等奖,市幼儿教师技能技巧舞蹈比赛获二等奖;曾多次辅导孩子参加全国、省、市幼儿绘画比赛获等级奖。 

  太阳是幸福的,因为它光芒四射,恩泽万物;小草是幸福的,因为它有妆点春天的价值。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幼儿老师虽说是平凡的、辛苦的,但同样也是幸福的。“伟大的成绩与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份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能创造出来。”她还在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进取,力争做一个让孩子喜欢,家长满意,领导放心的幼儿老师,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责任编辑:李月昭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