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专题 > 最美职业教师 > 扬州 > 正文

王国俊:躬耕职教育桃李 坚守乡村写春秋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4-0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躬耕职教育桃李 坚守乡村写春秋

——江苏省高邮市菱塘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王国俊先进事迹

  清晨,当春日的第一声鸡鸣唤醒熟睡的村庄,当冬天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冰封的大地,他的身影便早已出现在了这座静谧的校园。然而谁都知道,作为一所职业学校,一所农村寄宿制职校,安静永远只是暂时的,活泼好动的孩子们已经开始由着自己的秉性,日复一日地展示着异于普中生的天性。而他—一名南农大的优秀毕业生,凭着对职教事业一份执著的爱,凭着对农村孩子一腔炽热的情,春去秋来,寒来暑往,辛勤耕耘,敬业精业,潜心技艺,默默奉献,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倾注在他所挚爱的农村职教事业上,一干就是20年。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他是最美的“乡村职校人”。他是谁?他就是少数民族乡——菱塘回族乡菱塘民族中等专业学校的王国俊老师。

  对学生,洒下一片爱

  1998年,王国俊老师从南京农业大学毕业,他的同班好友鼓动他到苏南学校应聘,但他记得住乡愁,婉言谢绝了好友的盛情,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家乡——菱塘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担任专业教学。

  从2002年起,担任班主任至今。作为有着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的他,真诚地关爱着每一个学生,熟悉他们的思与情,融入他们的喜与乐,真心地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在工作中,王老师勇挑重担,不计甘苦。他所接手的班级,大多数是由男生组成的机电班,通常情况下,这些学生生性好动,不思进取,普遍存在叛逆、自卑、受冷落又渴求温暖的矛盾心理,而且大多学生的父母对他们也不抱希望,任由其自行发展。慢慢地,这些本来在初中就存有这些与那些不足的学生汇集到一个班,自然就形成了交叉感染。他所带的班级就自然成为学校班级中名符其实的 “差班”。明知接手这样的班级,工作难度大,付出多,但他毫无怨言。他心里想的,实际做的,就是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现状,如何用真情去感化他们,用爱心去抚慰他们,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一点一点地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同时,他还结合专业教学,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才智的机会,一点一点地重树人生自信。在他眼里,没有“差班”,更没有“差生”。他常说,“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没有理由挑选学生,只有用爱心对待每一个学生。无论他们是聪明伶俐还是木讷迟钝,无论是品行端庄还是沾染恶习,只要他坐在我的教室里,就是我的学生,我就要对他负责任。”

  王老师在班务工作中,十分重视班风、学风建设,努力探索班务工作规律。他作风民主,公正严明,在学生中有很高的威望。

  爱生如子是他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法宝,不让一名学生流失是他的治班目标。07级机电班学生戚春燕,父母在外打工,意外受伤。为治病,不仅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还债台高筑。不仅如此,家中还有年迈的奶奶,一个还在读小学的弟弟。戚家的不幸遭遇,使这个本来勤奋、好学、上进、懂事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她常常为家境的窘迫而流泪,并产生辍学打工还债的念头。戚春燕同学的窘困家境,让王老师寝食难安。他与戚春燕同学促膝谈心,鼓励她树立信心,战胜困难。同时,包下了她每月的生活费,按季节给她添置衣服鞋袜等。而王老师的家境也并不富有,他常常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在校园里,大家一年四季看到王老师穿戴的都是学校为实习老师配备的工作服。王老师还号召全班同学伸出友爱之手,一起帮助她渡过难关。在王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下,戚春燕同学不仅学习更加刻苦,而且不负众望,当年便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高职院校。类似这样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积极为学生排忧解难的事,在他身上数不胜数。每年的教师节或春节,他都能收到同学们从四面八方发来的贺卡或信息,以表示对王老师的感激之情。上面常常这样写着:“王老师,衷心感谢您!没有王老师您,就没有我的今天啊!”。

  辛勤的付出会收获无尚的荣光。工作近20年来,王老师6次被评为校级优秀班主任,5次被评为校级优秀工作者,3次年度考核被评为为“优秀”,年年被评为师德先进标兵。还1次被中共菱塘回族乡委员会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次被评为高邮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获高邮市“十佳班主任” 、扬州市“百优班主任”,江苏省职业学校班主任沙龙成员。

  当领导,倾注一片心

  在农村职教工作中,王老师对事业忠心耿耿,对专业精益求精。他凭着刻苦勤奋的努力和一流的教学实绩,深得师生们的好评。2008年,菱塘民族中专实行中层干部全员竞聘,他以高票当选实训主任。在担任实训主任期间,他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努力解决实训难题,积极协调各科室的工作,在学校实训条件异常差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扩大现有实训资源的利用率,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他还积极主动地为学校实训实验出谋划策,多次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建设国家级、省级实训基地。菱塘民族中专2009年申请并成功建成省级财政支持的机械加工技术实训基地,2010年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创建成省级示范专业,2011年申请并成功建成由中央财政支持的电线电缆检测实训基地,2014年成功创建成省级品牌农村电气专业。这些成绩的取得倾注了王国俊老师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

  凡是接触过王老师的老师都会说“王老师是学校里最忙的人”。

  凡是王老师的学生都是自豪地说“学校里到处都有我们王老师的足迹”。

  的确,在工作中,王老师顾全大局,勇挑重担,吃苦耐劳,毫无怨言。

  我们来看看王老师简单而又复杂的工作履历吧:

  他以校为家。在最难管理的男生宿舍从事宿舍管理工作,从1998年到2004年和学生同睡同起一住就是6年。六年,多少个日日夜夜。六年,多少回风风雨雨。他把整个身心都交给了学校,都倾注在学生身上。从2005年至2017年不管身份、职位如何变化,他继续从事男生宿舍管理工作,并且每二周一次和学生同宿一夜,一管就是12年。

  2002年至今他一直担任机电班班主任工作。

  2008年又负责实训处与培训处工作。

  2015年在充分民主选举与主管部门考核中,他又被任命为副校长,分管学生德育、实训、培训、体艺卫工作。

  1998年起至今,他一直兼职学校水电维修工作。从1998年到2004年,从事水维修工作6年,1998年到2017年电维修20年。

  王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但他有一颗不平凡的心,一颗爱事业胜过爱自己的心。

  为人父,亏欠一片情

  在家庭与事业之间,王老师的天平总是不知不觉的倾斜在事业上。

  2002年他的爱人便与他的内弟到苏州工作。由于一心扑在事业上,他常常无力照顾就读小学的女儿。为不让女儿荒废学业,他和妻子协商,让女儿跟随妻子到苏州定居就读初中。起初妻子想不开,认为王老师推卸责任,后来在王老师的耐心说服中,终于答应他的请求。就在这时,家人、亲戚、朋友多次劝他也到苏州去工作,但他服务家乡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他说:“菱塘职中是我的母校,没有母校老师的培养,就不会有我的成长。为母校工作,为家乡奉献,是我最大的心愿。”

  爱人由于一人生活在苏州,生活不安定,2012年她患重病胰腺炎住院近一个月,又在家休养近一年。后来王老师的父亲因心脏病,辗转于高邮、扬州与苏州等地就医。此时他的孩子又面临升学的压力。就在这重重困难接踵而至的时候,王老师却没有因此请过一天假,落下一节课,耽误学校的一项工作。

  对此,妻子责怪他“没有夫妻心”。老人责怪他“没有儿女情。”女儿责怪他“不是好父亲”。而王老师把妻儿和父母对他的怨言,都深埋在心底,总是对他们赔着笑脸,以求得他们的理解与宽容。

  其实,王老师也是一个堂堂七尺男儿,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孝顺孩儿。每当他看到女儿充满期待的眼神,每当他看到心爱的妻子挥泪告别的双手,每当他看着老父老母蹒跚忙碌的背影,何曾没有愧疚过?何曾没有心伤过?但他选择了把泪水流进肚里,把坚强化着担当。于是在学生和同行的心中,王国俊就是个“王铁人”。

  搞创新,赢取一片红

  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似乎固执、不可理喻的人,却有着磁铁一样的吸引力。学生说起王国俊老师的课,常常喜形于色:

  “课堂上,他就像一块硕大的磁铁,把我们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了。”

  “他教态亲切,语言幽默,充满激情,常常借助于专业课的内容,给我们讲做人的道理。”

  “在他的课堂上,我们觉得快乐。”

  王老师先后任教机电与电工电子等专业理论课与技能课的循环教学。任职以来,他周平均课时都在12节以上,每学期至少开两节观摩研讨课。同时他也是学校电子兴趣小组与创新教育大赛负责人,多次带领学生参加省、市技能与创新大赛。

  由于工作认真负责,教学基本功扎实,他的教学教研成果全面飘红。十多次获得高邮市、扬州市课堂教学一二等奖。十多次指导学生参加扬州市、江苏省的技能与创新大赛获得数个一二三等奖,其中在第六届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中指导学生潘生辉的作品《具有特殊测量功能的游标卡尺》获省一等奖,两次获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最佳伯乐奖,由于他的突出贡献,菱塘民族中专也2次获得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学校荣誉称号,4次获得扬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现为扬州市电子技术中青年教学骨干,是扬州市职教名师工作室成员,扬州市电工电子中心教研组副组长。

  助民富,开辟一片天

  菱塘回族乡地处江苏省高邮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这里的企业多为电缆与灯具企业,刚开始,没有产学研基地,没有高新特产品,产品附加值低,接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少,不能产生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小老板们到学校找到王国俊老师求助。王老师认为,学校正好寻求合作企业,于是校企联手,一拍即合。王国俊老师利用所学专业带领师生团队,在教育教学之余起早贪黑奋力攻关,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获得四项实用新型专利和一项外观设计专利。

  合作企业采用新技术后,产品升级换代,打开了市场销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吸纳了农村一大批剩余劳动力,致富了一方百姓。校企合作也为在校生拓展了一片校外实训基地。目前,他的家乡已经成为电缆之乡,路灯生产也占据了全国的大壁江山。这里面也有王国俊的一份功劳。

  王老师一个大写的人。

  他从不孤独,因为他时刻追着太阳走。

  他从不寂寞,因为在他的心目中有农村职教事业一片天。

 

责任编辑:李朋飞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