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张齐华和他的“社会化学习”

作者:沈世红 发布时间:2024-11-22 来源: 江苏教育报

  【人物印象】

  张齐华,人称“数学王子”,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教培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首批“领军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020年入选“苏教名家”第一期培养工程。曾获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参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出版《社会化学习实践手册》《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等多部专著,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其倡导的“社会化学习”教学主张在全国近30个省份传播,目前已经从小学数学向小学语文、英语、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推广,并在初中、高中等学段展开探索,辐射到班级管理、社会实践、教师发展、校本研修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育人模式。

  【人物感言】

  学校教育是儿童未来社会生活的预演,让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学习与生活,是学校教育超越知识价值,走向生活、育人价值的可能路径。

——张齐华(“苏教名家”培养工程第一期小幼特教组培养对象)

  20世纪70年代,张齐华出生于南通市海门县(现为海门区)一个农民家庭。在张齐华的印象里,母亲就是他教育人生的第一位贵人,在他幼小的心田里种下善良、正直、温润的人性的种子。这或许可以为我们洞察其所倡导的教学主张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

  1992年,张齐华以远超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的成绩,踏进了张謇先生所创办的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时称南通师范学校)。学校学术气质浓厚的课程设置、颇具学府气象的校园文化、思辨色彩浓郁的学习氛围,让从小渴望读书的他如同久旱逢甘霖,一头扎进了学习、研究的浩瀚海洋。用他自己的话说,“求知若渴的自己,在5年的读书和学习历程中,时常能听到身体里因阅读和文化滋养而发出的如春竹拔节的声音”。

  1997年至2004年,张齐华在海门市实验小学,开启了他人生的第一段教育旅程。在此,他幸运地遇到了张兴华老师。毕生从事儿童学习心理学研究的张兴华老师,为张齐华的专业成长点亮了第一盏灯,使其开启了与别人不一样的一段成长之旅。用张齐华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别人还在教学技巧的泥潭里摸爬滚打时,张兴华老师已经从教育科学、学习心理、儿童研究、思维品质等维度,开始对我进行专业而苛刻的训练,这让我能在从教之初就始终站稳在正确、科学、宽阔的研究之路上,进而让我对儿童的认知特点、心理规律、思维和情感发展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我未来教育观、教学观、儿童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张齐华调入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工作。时任北京东路小学校长孙双金是“情智教育”的倡导者,他所提出的以情启智、以智怡情、智情交融、情智共生的教育理念和主张,为理解情感是如何深刻影响儿童理智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也得到彼时年轻的张齐华的深度共鸣。事实上,张齐华后来所倡导的“社会化学习”,正是致力于在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共同体建构和群体性评价制度的创新,在学校、课堂等“微型社会”中,将学生置身于更频繁、更广泛的社会交往活动中,着力发展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并在社会情感能力与学科关键能力之间寻找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无限可能。

  2016年,张齐华调入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任小学数学教培员。工作岗位的调整、工作性质的转换,让他有了更多对身边的小学数学课堂反身审视、冷静远观的机会。他开始思考如何实现在课堂中“对每一个学生学习境遇的深切关注”,带领团队研发“为课堂中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学习画像”的课堂观察工具。他发现,少数学生的深度参与掩盖了课堂中绝大多数学生沉默游离的灰色现实。这样的结论,显然与当下教育界所大力倡导的关注、促进、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大相径庭。

  于是,一个朴素而大胆的想法在张齐华心中油然而生:能不能通过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借力课堂组织的深度变革,让学生改变原先孤立存在的原子化状态,通过与同伴之间发生更多的社会关联,从而在学习共同体内依托个体与个体相互间的关注、支持与互动,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被看见、被关注、被支持、被成就。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朴素认知,张齐华经由文献阅读、资料查阅、团队研讨等,提出了“社会化学习”的教学主张,试图通过课堂流程的重造、课堂评价的重塑、课堂组织的变革,让学生在更多元、更丰富、更频繁、更深度的社会交往互动中展开学习,从而既保障每一个学生公平、深度参与学习的机会,也让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得到发展。

  自2020年提出“社会化学习”教学主张后不到半年,张齐华正式进入“苏教名家”第一期培养工程,得到了导师团队精准的学术指导、系统的体系推敲与严苛的学理打磨。在3年的培养过程中,导师们几乎见证了这一教学主张从提出到完善再到实践深化、推广辐射的全过程。也正因为导师们专业性、持续性、全程性的关心、指导与引领,才使得这一教学主张在短短3年间获得快速成长与发展,在全国小学数学教育界引发关注。

  一个教学主张的提出,必然是为了解决教育世界中客观存在的真实问题与挑战。张齐华的“社会化学习”教学主张的提出也不例外,他试图破解的是“几乎80%的课堂上、接近80%的学生常常发生的虚假而浅表地学习的问题”。

  “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对培养对象有六个“一”的基础达标培养要求,即一个项目、一本专辑、一场报告、一支队伍、一例经验、一份成果。而能够将这六个“一”进行有效统整的,正是“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主张”。在“苏教名家”培养工程这一省委重要人才工程的平台上,经过一次次的观点阐述、学员互动、导师质疑、内涵澄清、理论梳理、框架重建、课堂重塑,教学主张在学员与导师团队的不断互动与持续对话中不断磨合、不断演进。正是这样一次次“质疑—推倒—重建”的涅槃重生,让张齐华有机会能够从更加专业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所提出的“社会化学习”教学主张,并从内涵、目标、框架、学理、实践、评价等多个维度,对教学主张作出系统化的梳理。

  在张齐华看来,所谓“社会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社会文化情境中通过有效互动,促发社会化进程、发展社会性素养的学习活动。这是对“社会化学习”相对广义的理解与表达。而基于学校场域、课堂情境中的狭义的“社会化学习”,则是指学生在特定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的指引下,通过与学习共同体内其他成员持续、深入的合作与对话,在充分的社会协商与建构过程中,既获得学科素养的有效提升,又获得社会情感能力、社会适应性等社会性维度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思辨、对话与重建,在导师们的反复指导与打磨下,张齐华的“社会化学习”教学主张,以“评价制度创新(群体性评价)”和“课堂组织变革(共同体建设)”为左右两翼,以“教学流程重建”为中流砥柱,以社会建构理论、群体动力理论、社会助长理论、合作互赖理论为学理支持,通过全方位深度理解学生、多维度有效支持学习、立体化全面提升学力,最终促进融学科素养、学习素养、社会素养于一体的全面发展的未来公民的培养与实现。

  2023年10月,由省教育厅指导、“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实施办公室组织、南京市教育局承办的首届“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教育教学主张报告会在南京市举办,张齐华以《社会化学习:育人方式的创新》为题,从教育的“育人转向”需要直面哪些新问题、如何以社会化学习实现育人方式创新、如何开展“结构化·纵深式·多学科”联合实践和如何从“学科·学习·社会”三方面展开素养测评等四个维度,系统阐述了“社会化学习”教育教学主张的理论基础、教学范式、行动路径和所取得的育人成效。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进行了精彩点评,充分肯定张齐华站在教育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育人体系建构的视角,带领团队围绕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的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认为“社会化学习”教育教学主张的提出与实践,是一次育人方式的重要转型和转向,对于广大一线教师如何深入贯彻和落实课程改革精神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如今,“社会化学习”已经从张齐华的个人教学主张,扩展为南京市玄武区小学数学学科的区域性教学主张,并在全区小学数学学科中进行整体实践与推广。南京市教师发展学院更是两次在全市名师工作室年度总结推进大会中,为张齐华名师工作室“社会化学习”教学主张搭建展示的平台。

  经过4年的探索与实践,“社会化学习”教学主张也早已走出南京、走出江苏、走向全国。目前,全国已有近30个省份、2万余名教师在深入实践“社会化学习”教学主张。全国范围内已成立30余所“社会化学习”实践基地学校,依托学校推动全学科、多学科整体实践“社会化学习”教学理念。陶行知先生曾说,“第一流的教育家,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要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张齐华正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下创造着、开辟着,执着前行。

  (作者任职于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朱璐

张齐华和他的“社会化学习”
发布时间:2024-11-22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沈世红

  【人物印象】

  张齐华,人称“数学王子”,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教培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首批“领军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020年入选“苏教名家”第一期培养工程。曾获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参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出版《社会化学习实践手册》《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等多部专著,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其倡导的“社会化学习”教学主张在全国近30个省份传播,目前已经从小学数学向小学语文、英语、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推广,并在初中、高中等学段展开探索,辐射到班级管理、社会实践、教师发展、校本研修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育人模式。

  【人物感言】

  学校教育是儿童未来社会生活的预演,让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学习与生活,是学校教育超越知识价值,走向生活、育人价值的可能路径。

——张齐华(“苏教名家”培养工程第一期小幼特教组培养对象)

  20世纪70年代,张齐华出生于南通市海门县(现为海门区)一个农民家庭。在张齐华的印象里,母亲就是他教育人生的第一位贵人,在他幼小的心田里种下善良、正直、温润的人性的种子。这或许可以为我们洞察其所倡导的教学主张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

  1992年,张齐华以远超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的成绩,踏进了张謇先生所创办的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时称南通师范学校)。学校学术气质浓厚的课程设置、颇具学府气象的校园文化、思辨色彩浓郁的学习氛围,让从小渴望读书的他如同久旱逢甘霖,一头扎进了学习、研究的浩瀚海洋。用他自己的话说,“求知若渴的自己,在5年的读书和学习历程中,时常能听到身体里因阅读和文化滋养而发出的如春竹拔节的声音”。

  1997年至2004年,张齐华在海门市实验小学,开启了他人生的第一段教育旅程。在此,他幸运地遇到了张兴华老师。毕生从事儿童学习心理学研究的张兴华老师,为张齐华的专业成长点亮了第一盏灯,使其开启了与别人不一样的一段成长之旅。用张齐华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别人还在教学技巧的泥潭里摸爬滚打时,张兴华老师已经从教育科学、学习心理、儿童研究、思维品质等维度,开始对我进行专业而苛刻的训练,这让我能在从教之初就始终站稳在正确、科学、宽阔的研究之路上,进而让我对儿童的认知特点、心理规律、思维和情感发展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我未来教育观、教学观、儿童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张齐华调入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工作。时任北京东路小学校长孙双金是“情智教育”的倡导者,他所提出的以情启智、以智怡情、智情交融、情智共生的教育理念和主张,为理解情感是如何深刻影响儿童理智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也得到彼时年轻的张齐华的深度共鸣。事实上,张齐华后来所倡导的“社会化学习”,正是致力于在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共同体建构和群体性评价制度的创新,在学校、课堂等“微型社会”中,将学生置身于更频繁、更广泛的社会交往活动中,着力发展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并在社会情感能力与学科关键能力之间寻找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无限可能。

  2016年,张齐华调入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任小学数学教培员。工作岗位的调整、工作性质的转换,让他有了更多对身边的小学数学课堂反身审视、冷静远观的机会。他开始思考如何实现在课堂中“对每一个学生学习境遇的深切关注”,带领团队研发“为课堂中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学习画像”的课堂观察工具。他发现,少数学生的深度参与掩盖了课堂中绝大多数学生沉默游离的灰色现实。这样的结论,显然与当下教育界所大力倡导的关注、促进、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大相径庭。

  于是,一个朴素而大胆的想法在张齐华心中油然而生:能不能通过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借力课堂组织的深度变革,让学生改变原先孤立存在的原子化状态,通过与同伴之间发生更多的社会关联,从而在学习共同体内依托个体与个体相互间的关注、支持与互动,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被看见、被关注、被支持、被成就。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朴素认知,张齐华经由文献阅读、资料查阅、团队研讨等,提出了“社会化学习”的教学主张,试图通过课堂流程的重造、课堂评价的重塑、课堂组织的变革,让学生在更多元、更丰富、更频繁、更深度的社会交往互动中展开学习,从而既保障每一个学生公平、深度参与学习的机会,也让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得到发展。

  自2020年提出“社会化学习”教学主张后不到半年,张齐华正式进入“苏教名家”第一期培养工程,得到了导师团队精准的学术指导、系统的体系推敲与严苛的学理打磨。在3年的培养过程中,导师们几乎见证了这一教学主张从提出到完善再到实践深化、推广辐射的全过程。也正因为导师们专业性、持续性、全程性的关心、指导与引领,才使得这一教学主张在短短3年间获得快速成长与发展,在全国小学数学教育界引发关注。

  一个教学主张的提出,必然是为了解决教育世界中客观存在的真实问题与挑战。张齐华的“社会化学习”教学主张的提出也不例外,他试图破解的是“几乎80%的课堂上、接近80%的学生常常发生的虚假而浅表地学习的问题”。

  “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对培养对象有六个“一”的基础达标培养要求,即一个项目、一本专辑、一场报告、一支队伍、一例经验、一份成果。而能够将这六个“一”进行有效统整的,正是“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主张”。在“苏教名家”培养工程这一省委重要人才工程的平台上,经过一次次的观点阐述、学员互动、导师质疑、内涵澄清、理论梳理、框架重建、课堂重塑,教学主张在学员与导师团队的不断互动与持续对话中不断磨合、不断演进。正是这样一次次“质疑—推倒—重建”的涅槃重生,让张齐华有机会能够从更加专业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所提出的“社会化学习”教学主张,并从内涵、目标、框架、学理、实践、评价等多个维度,对教学主张作出系统化的梳理。

  在张齐华看来,所谓“社会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社会文化情境中通过有效互动,促发社会化进程、发展社会性素养的学习活动。这是对“社会化学习”相对广义的理解与表达。而基于学校场域、课堂情境中的狭义的“社会化学习”,则是指学生在特定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的指引下,通过与学习共同体内其他成员持续、深入的合作与对话,在充分的社会协商与建构过程中,既获得学科素养的有效提升,又获得社会情感能力、社会适应性等社会性维度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思辨、对话与重建,在导师们的反复指导与打磨下,张齐华的“社会化学习”教学主张,以“评价制度创新(群体性评价)”和“课堂组织变革(共同体建设)”为左右两翼,以“教学流程重建”为中流砥柱,以社会建构理论、群体动力理论、社会助长理论、合作互赖理论为学理支持,通过全方位深度理解学生、多维度有效支持学习、立体化全面提升学力,最终促进融学科素养、学习素养、社会素养于一体的全面发展的未来公民的培养与实现。

  2023年10月,由省教育厅指导、“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实施办公室组织、南京市教育局承办的首届“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教育教学主张报告会在南京市举办,张齐华以《社会化学习:育人方式的创新》为题,从教育的“育人转向”需要直面哪些新问题、如何以社会化学习实现育人方式创新、如何开展“结构化·纵深式·多学科”联合实践和如何从“学科·学习·社会”三方面展开素养测评等四个维度,系统阐述了“社会化学习”教育教学主张的理论基础、教学范式、行动路径和所取得的育人成效。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进行了精彩点评,充分肯定张齐华站在教育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育人体系建构的视角,带领团队围绕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的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认为“社会化学习”教育教学主张的提出与实践,是一次育人方式的重要转型和转向,对于广大一线教师如何深入贯彻和落实课程改革精神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如今,“社会化学习”已经从张齐华的个人教学主张,扩展为南京市玄武区小学数学学科的区域性教学主张,并在全区小学数学学科中进行整体实践与推广。南京市教师发展学院更是两次在全市名师工作室年度总结推进大会中,为张齐华名师工作室“社会化学习”教学主张搭建展示的平台。

  经过4年的探索与实践,“社会化学习”教学主张也早已走出南京、走出江苏、走向全国。目前,全国已有近30个省份、2万余名教师在深入实践“社会化学习”教学主张。全国范围内已成立30余所“社会化学习”实践基地学校,依托学校推动全学科、多学科整体实践“社会化学习”教学理念。陶行知先生曾说,“第一流的教育家,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要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张齐华正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下创造着、开辟着,执着前行。

  (作者任职于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