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用课程改革书写新时代的“新吴答卷”

作者:丁强 发布时间:2025-02-28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图为新吴区学校将AI技术引入校园 

  “区域课程教学变革的新吴实践”是无锡市新吴区教育局于2021年申报立项的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项目实施以来,新吴区教育局围绕如何指导学校将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融合,推动学校高品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了深入思考。

  近年来,新吴区教育局从区域层面对教育理念、课程改革等内容进行顶层设计,以问题为导向,启动“区域课程教学变革的新吴实践”项目,给予学校课程实施的权限与空间,整体推进课堂教学变革,破解教育痛点,提高学校课程育人、学科育人水平,促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系统化设计,精准化施策。近年来,新吴区教育局从顶层设计、实施路径、平台搭建等多个维度,构建了系统化的改革框架,推动课程教学变革落地生根。

  区域统筹引领,确立“至新教育”主张。新吴区立足区域文化特色,提出“至新教育”课程主张。“新”包含3层含义:一是传承“崇德、重文、务实、创新”的吴文化精神;二是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用新学理、新方法改造学生经验;三是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回应强国战略需求。“至”代表教育践行的姿态与行动力,“至新教育”主张为区域课改提供了价值引领,凝聚了广泛共识。

  “三全两新·历学课堂”,解锁学科教学密码。新吴区创造性地提出“三全两新·历学课堂”教学模式,推动课堂从“知识传授”向“素养生成”转变。“三全”理念——全域、全程、全人,强调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贯穿于全过程,课堂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两新”实践——新课标、新教学,聚焦素养导向,通过单元设计、真实情境、进阶测评和智能系统,推动教学方式的深度变革。“三全”是学科育人的理念共识,“两新”是教学变革的实施依据与方法。

  “历学课堂”则以“学为中心”,指向学生经历素养发展的全过程。“历学课堂”按照学习活动所经历的3个基本阶段构建了“学为中心、一课三学”的基本样态,并具体化为“三模块四环节”结构化操作流程。三模块即“课前导学—课中研学—课后拓学”;四环节即“创设真实情境—发现挑战性问题—设置驱动性任务—组织探究性活动”,最终促进学生思维进阶发展。“三全两新·历学课堂”彰显了区域“课堂特质”,赋予课堂无限的生命活力。

  多元平台搭建,推动教师深度参与。新吴区通过搭建“学术月”“全域展评”两大平台,推动全学段、全学科教师深度参与课改。“学术月”以集群为单位,围绕“新教学”四要素(素养本位、真实情境、问题解决、混合学习)开展研讨,形成“理论指导—课堂实施—教研反思—评价反馈”的闭环式课改路径。

  全域展评以学科为单位,开展学科教学范式探究,推动课改成果落地。区域内的教育集团承担40个子项目和子课题研究,形成了“区域—集团—学校—学科”四级协同教研体系。通过集群化办学,各校在资源共享、经验交流和协同创新中实现优势互补,缩小校际差距。

  为进一步实现数字化赋能,新吴区全面布局“互联网+教育”,启用教育大数据中心,打造5G未来教室,配备智慧教室和录播教室。通过AI技术对师生课堂行为进行数据分析,优化教学行为,推动教研转型。

  课堂深度变革,教育高位发展。经过3年的探索与实践,新吴区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区域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课改经验得以推广。新吴区提炼出“三全两新·历学课堂”等区域课改经验,获无锡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相关成果在《中国教育报》《中小学管理》等报刊发表,出版专著《听潮太湖湾》,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课改路径。

  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新吴区学校结合育人目标、办学文化以及课程资源,以子项目为抓手,对当下素养导向的典型学习方式,如项目化学习、跨学科学习等展开研究,生发了多样性的校本表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课改样态。中考学业水平连续3年稳居全市前列,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考核连续5年位列全市第一。在2023年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评估中,新吴区小学和初中学业质量测试成绩显著提高,获评首批“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得到提升。课改实施以来,区域教师专业素养实现了整体提升。在优质课评比中,新吴区81节课获无锡市一等奖及以上荣誉,105篇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12篇被核心期刊收录或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全区累计培养正高级教师19人、特级教师21人,15人入选“苏教名家”“锡教名家”等培养计划。

  教研方式实现数智化转型。新吴区持续优化大数据中心建设,建成“至德良师云学院”,丰富课程资源,助力课堂教学。同时,借助课堂智能反馈系统,以AI赋能教学变革,完成多维度、多块面的复杂数据分析,助力区域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质量提升。目前搭建的网络教研研评模块,可以汇集各校优质课程资源,向全区开放,线上线下混合教研的模式已变成常态。

  “区域课程教学变革的新吴实践”是新吴区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实践表明,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系统化的顶层设计、精准的实施路径和持续的创新探索。通过课程教学变革,新吴区不仅提升了教育质量,也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和教师专业成长开辟了新路径。未来,新吴区将继续深化课改,不断完善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加强成果凝练与推广,为全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更多新吴经验。

  (作者系无锡市新吴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无锡市新吴区名校长;本文系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区域课程教学变革的新吴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朱璐

用课程改革书写新时代的“新吴答卷”
发布时间:2025-02-28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丁强

  图为新吴区学校将AI技术引入校园 

  “区域课程教学变革的新吴实践”是无锡市新吴区教育局于2021年申报立项的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项目实施以来,新吴区教育局围绕如何指导学校将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融合,推动学校高品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了深入思考。

  近年来,新吴区教育局从区域层面对教育理念、课程改革等内容进行顶层设计,以问题为导向,启动“区域课程教学变革的新吴实践”项目,给予学校课程实施的权限与空间,整体推进课堂教学变革,破解教育痛点,提高学校课程育人、学科育人水平,促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系统化设计,精准化施策。近年来,新吴区教育局从顶层设计、实施路径、平台搭建等多个维度,构建了系统化的改革框架,推动课程教学变革落地生根。

  区域统筹引领,确立“至新教育”主张。新吴区立足区域文化特色,提出“至新教育”课程主张。“新”包含3层含义:一是传承“崇德、重文、务实、创新”的吴文化精神;二是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用新学理、新方法改造学生经验;三是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回应强国战略需求。“至”代表教育践行的姿态与行动力,“至新教育”主张为区域课改提供了价值引领,凝聚了广泛共识。

  “三全两新·历学课堂”,解锁学科教学密码。新吴区创造性地提出“三全两新·历学课堂”教学模式,推动课堂从“知识传授”向“素养生成”转变。“三全”理念——全域、全程、全人,强调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贯穿于全过程,课堂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两新”实践——新课标、新教学,聚焦素养导向,通过单元设计、真实情境、进阶测评和智能系统,推动教学方式的深度变革。“三全”是学科育人的理念共识,“两新”是教学变革的实施依据与方法。

  “历学课堂”则以“学为中心”,指向学生经历素养发展的全过程。“历学课堂”按照学习活动所经历的3个基本阶段构建了“学为中心、一课三学”的基本样态,并具体化为“三模块四环节”结构化操作流程。三模块即“课前导学—课中研学—课后拓学”;四环节即“创设真实情境—发现挑战性问题—设置驱动性任务—组织探究性活动”,最终促进学生思维进阶发展。“三全两新·历学课堂”彰显了区域“课堂特质”,赋予课堂无限的生命活力。

  多元平台搭建,推动教师深度参与。新吴区通过搭建“学术月”“全域展评”两大平台,推动全学段、全学科教师深度参与课改。“学术月”以集群为单位,围绕“新教学”四要素(素养本位、真实情境、问题解决、混合学习)开展研讨,形成“理论指导—课堂实施—教研反思—评价反馈”的闭环式课改路径。

  全域展评以学科为单位,开展学科教学范式探究,推动课改成果落地。区域内的教育集团承担40个子项目和子课题研究,形成了“区域—集团—学校—学科”四级协同教研体系。通过集群化办学,各校在资源共享、经验交流和协同创新中实现优势互补,缩小校际差距。

  为进一步实现数字化赋能,新吴区全面布局“互联网+教育”,启用教育大数据中心,打造5G未来教室,配备智慧教室和录播教室。通过AI技术对师生课堂行为进行数据分析,优化教学行为,推动教研转型。

  课堂深度变革,教育高位发展。经过3年的探索与实践,新吴区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区域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课改经验得以推广。新吴区提炼出“三全两新·历学课堂”等区域课改经验,获无锡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相关成果在《中国教育报》《中小学管理》等报刊发表,出版专著《听潮太湖湾》,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课改路径。

  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新吴区学校结合育人目标、办学文化以及课程资源,以子项目为抓手,对当下素养导向的典型学习方式,如项目化学习、跨学科学习等展开研究,生发了多样性的校本表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课改样态。中考学业水平连续3年稳居全市前列,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考核连续5年位列全市第一。在2023年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评估中,新吴区小学和初中学业质量测试成绩显著提高,获评首批“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得到提升。课改实施以来,区域教师专业素养实现了整体提升。在优质课评比中,新吴区81节课获无锡市一等奖及以上荣誉,105篇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12篇被核心期刊收录或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全区累计培养正高级教师19人、特级教师21人,15人入选“苏教名家”“锡教名家”等培养计划。

  教研方式实现数智化转型。新吴区持续优化大数据中心建设,建成“至德良师云学院”,丰富课程资源,助力课堂教学。同时,借助课堂智能反馈系统,以AI赋能教学变革,完成多维度、多块面的复杂数据分析,助力区域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质量提升。目前搭建的网络教研研评模块,可以汇集各校优质课程资源,向全区开放,线上线下混合教研的模式已变成常态。

  “区域课程教学变革的新吴实践”是新吴区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实践表明,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系统化的顶层设计、精准的实施路径和持续的创新探索。通过课程教学变革,新吴区不仅提升了教育质量,也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和教师专业成长开辟了新路径。未来,新吴区将继续深化课改,不断完善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加强成果凝练与推广,为全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更多新吴经验。

  (作者系无锡市新吴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无锡市新吴区名校长;本文系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区域课程教学变革的新吴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