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以“诗”教化 以“美”育人

——浅谈《〈诗经〉二首》的教育之美

作者:张丽霞 发布时间:2025-03-19 来源: 江苏教育报

  《〈诗经〉二首》是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选入的《关雎》《蒹葭》同属爱情恋歌,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观,且《关雎》位居《诗经》之首,有助于传播这种理念并引导青年男女遵从道德规范。语文课程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每一首古代诗歌都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教材从《诗经》中遴选这两首爱情诗,给予青春懵懂的少男少女更深层次的心灵启迪。那么,这两首经典诗歌带给花季少男少女怎样的文化滋养和精神动力呢?

  以健康美好的爱情故事 

  引领积极向上的情感价值 

  《关雎》《蒹葭》均出自《诗经》风、雅、颂中的“风”。“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关雎》应属当时周地南方的民歌,《蒹葭》应属当时秦地的民歌。当初周朝设有专门采集民歌民谣的“采诗官”,他们收集民歌民谣以供朝廷考察民情、明辨得失,“风”多源于此。《关雎》的内容其实很纯粹,描写一位“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男子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想象得到“淑女”青睐时很开心,奏起音乐来庆贺,并让“淑女”感到快乐。诗歌通过描写男子与心仪女子相遇后的一系列爱恋思慕过程,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蒹葭》是一首充满象征意义的诗歌,通过描绘深秋时节的“蒹葭”和一名男子对“伊人”的追求,展现了男子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诗歌通过时空的序列转变,展示了男子不畏艰险一再追寻、几度求索那飘忽难寻的“伊人”的过程,表现了男子坚贞不渝、不畏艰难险阻、执着专一的精神。两则爱情故事,尽管诗意朦胧,却能让懵懂的少男少女清晰地感受到健康、乐观、向上的执着追求爱情的过程。

  以善良美好的女子形象 

  引导催人奋进的目标方向 

  先谈《关雎》中的“淑女”形象。雎鸠是水鸟,如鸳鸯一般生活,古人将其视为男女相恋的象征。雎鸠在河中的小洲相互应和鸣叫,自然引发“君子”美好的联想。“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诗中“淑女”形象文静善良、活泼勤劳,女子之所以美好,源于内在的品德,令男子爱慕。所以,男子对女子展开了热烈而美好的追求,这其实也是对美好理想和高远目标的追求。

  再论《蒹葭》中的“伊人”形象。诗歌由“蒹葭”“白露”的空灵意象引出虚幻朦胧、永远在彼岸的“伊人”形象,“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似在等待男子的到来和开启求美的历程。苏州市教育名家黄厚江老师曾这样解读“伊人”:真是飘忽难寻,具有缥缈、虚幻的美,可望而不可即,是所爱之人,是意中之人,更注重精神内涵。“伊人”永远是“在水一方”,如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绵延的河水成了男子与“伊人”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在水一方”的空间距离,显示了心理上的距离,那就是男子可望而不可即的思念与惆怅。两位从《诗经》中走出来的女子,娉娉婷婷,款款盈盈,行走在河湖之畔,令痴情少年千回百转的,是她们的精神内涵。因此,引导少男少女们选择爱的标准,应该首先注重内在美德。

  以乐观执着的男子形象 

  凸显上下求索的意志品质 

  《关雎》中的男子是怎样的一位追求者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君子”对“淑女”一见钟情,先是日日夜夜地想要追求她,后来追求不成功,便日日夜夜地思念,辗转反侧睡不着觉。男子对爱的表达很含蓄,男子的爱恋朴素、健康、纯洁。求而不得之后,男子想象自己弹琴鼓瑟对女子表示亲近,敲钟击鼓使女子快乐,这求而得之的喜悦想象,表现了男子追求爱情时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蒹葭》中的男子又是怎样一位抒情主人公呢? 《蒹葭》终篇以“蒹葭”和“白露”起兴,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对彼岸“伊人”痴心不改的守望者。通过吟诵,我们能够想象到男子对女子追求的执着。男子追求的过程,虽困难重重,他却不轻言放弃,更体现出其不畏艰难险阻,对女子追寻的坚持不懈、执着专一。对彼岸“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奈,加上苍茫朦胧、凄清虚静的秋意秋味,更加凸显出男子百折不回、上下求索的坚强意志。 两首诗中男子追求爱情的过程,含蓄内敛、朴素纯洁,又不乏乐观向上、坚毅执着,这正是“君子”的爱慕方式。男子追求女子而不得并没有陷入癫狂或因爱生恨,而是表现出对爱情的渴望与尊重。这些也正是引导少男少女正确理解爱情主题的应有之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对于《关雎》《蒹葭》这两首经典诗歌,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切体悟的不仅有诗歌吟诵的音韵之美,还有表情达意的含蓄之美,更有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由此,不仅能让少男少女感受到爱情的纯洁美好,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以窥见诗歌简约文字背后那更广阔、更多彩的世界。总之,《〈诗经〉二首》带给花季少男少女的丰富的精神滋养是相通的,两首诗歌一样美在水意苍茫间,更同样美在走向深处的教育意蕴。

  (作者系南通市北城中学语文教师,南通市“168”爱生优秀教师) 

责任编辑:朱璐

以“诗”教化 以“美”育人
——浅谈《〈诗经〉二首》的教育之美
发布时间:2025-03-19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张丽霞

  《〈诗经〉二首》是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选入的《关雎》《蒹葭》同属爱情恋歌,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观,且《关雎》位居《诗经》之首,有助于传播这种理念并引导青年男女遵从道德规范。语文课程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每一首古代诗歌都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教材从《诗经》中遴选这两首爱情诗,给予青春懵懂的少男少女更深层次的心灵启迪。那么,这两首经典诗歌带给花季少男少女怎样的文化滋养和精神动力呢?

  以健康美好的爱情故事 

  引领积极向上的情感价值 

  《关雎》《蒹葭》均出自《诗经》风、雅、颂中的“风”。“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关雎》应属当时周地南方的民歌,《蒹葭》应属当时秦地的民歌。当初周朝设有专门采集民歌民谣的“采诗官”,他们收集民歌民谣以供朝廷考察民情、明辨得失,“风”多源于此。《关雎》的内容其实很纯粹,描写一位“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男子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想象得到“淑女”青睐时很开心,奏起音乐来庆贺,并让“淑女”感到快乐。诗歌通过描写男子与心仪女子相遇后的一系列爱恋思慕过程,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蒹葭》是一首充满象征意义的诗歌,通过描绘深秋时节的“蒹葭”和一名男子对“伊人”的追求,展现了男子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诗歌通过时空的序列转变,展示了男子不畏艰险一再追寻、几度求索那飘忽难寻的“伊人”的过程,表现了男子坚贞不渝、不畏艰难险阻、执着专一的精神。两则爱情故事,尽管诗意朦胧,却能让懵懂的少男少女清晰地感受到健康、乐观、向上的执着追求爱情的过程。

  以善良美好的女子形象 

  引导催人奋进的目标方向 

  先谈《关雎》中的“淑女”形象。雎鸠是水鸟,如鸳鸯一般生活,古人将其视为男女相恋的象征。雎鸠在河中的小洲相互应和鸣叫,自然引发“君子”美好的联想。“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诗中“淑女”形象文静善良、活泼勤劳,女子之所以美好,源于内在的品德,令男子爱慕。所以,男子对女子展开了热烈而美好的追求,这其实也是对美好理想和高远目标的追求。

  再论《蒹葭》中的“伊人”形象。诗歌由“蒹葭”“白露”的空灵意象引出虚幻朦胧、永远在彼岸的“伊人”形象,“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似在等待男子的到来和开启求美的历程。苏州市教育名家黄厚江老师曾这样解读“伊人”:真是飘忽难寻,具有缥缈、虚幻的美,可望而不可即,是所爱之人,是意中之人,更注重精神内涵。“伊人”永远是“在水一方”,如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绵延的河水成了男子与“伊人”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在水一方”的空间距离,显示了心理上的距离,那就是男子可望而不可即的思念与惆怅。两位从《诗经》中走出来的女子,娉娉婷婷,款款盈盈,行走在河湖之畔,令痴情少年千回百转的,是她们的精神内涵。因此,引导少男少女们选择爱的标准,应该首先注重内在美德。

  以乐观执着的男子形象 

  凸显上下求索的意志品质 

  《关雎》中的男子是怎样的一位追求者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君子”对“淑女”一见钟情,先是日日夜夜地想要追求她,后来追求不成功,便日日夜夜地思念,辗转反侧睡不着觉。男子对爱的表达很含蓄,男子的爱恋朴素、健康、纯洁。求而不得之后,男子想象自己弹琴鼓瑟对女子表示亲近,敲钟击鼓使女子快乐,这求而得之的喜悦想象,表现了男子追求爱情时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蒹葭》中的男子又是怎样一位抒情主人公呢? 《蒹葭》终篇以“蒹葭”和“白露”起兴,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对彼岸“伊人”痴心不改的守望者。通过吟诵,我们能够想象到男子对女子追求的执着。男子追求的过程,虽困难重重,他却不轻言放弃,更体现出其不畏艰难险阻,对女子追寻的坚持不懈、执着专一。对彼岸“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奈,加上苍茫朦胧、凄清虚静的秋意秋味,更加凸显出男子百折不回、上下求索的坚强意志。 两首诗中男子追求爱情的过程,含蓄内敛、朴素纯洁,又不乏乐观向上、坚毅执着,这正是“君子”的爱慕方式。男子追求女子而不得并没有陷入癫狂或因爱生恨,而是表现出对爱情的渴望与尊重。这些也正是引导少男少女正确理解爱情主题的应有之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对于《关雎》《蒹葭》这两首经典诗歌,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切体悟的不仅有诗歌吟诵的音韵之美,还有表情达意的含蓄之美,更有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由此,不仅能让少男少女感受到爱情的纯洁美好,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以窥见诗歌简约文字背后那更广阔、更多彩的世界。总之,《〈诗经〉二首》带给花季少男少女的丰富的精神滋养是相通的,两首诗歌一样美在水意苍茫间,更同样美在走向深处的教育意蕴。

  (作者系南通市北城中学语文教师,南通市“168”爱生优秀教师) 

责任编辑: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