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浸润京韵,童年“有戏”

作者:陈卿 发布时间:2025-03-28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图为学生刘凯文的京剧展示  

  带领学生走进京剧,源于一次偶然机会我观摩了徐州市铜山区张集实验小学郭旭老师执教的英语绘本展示课《Face painting》。一节英语绘本课,引发我的诸多思考:我们能不能把京剧引进农村学校的课堂中,让农村孩子也能感受那独特的 “京”韵之美呢?这节课就是我决定创设京剧校本课程的伊始。

  “渐浸式”赏学,走进京剧 

  一天中午,我故意在教室一角展示那节公开课用过的几张京剧图片。几个好奇的孩子凑了过来:“老师,这是什么?”我卖起了关子:“大家猜一猜。”“唱戏的!”“唱歌的!”看着孩子们疑惑的眼神,我决定带领他们一起走进京剧,慢慢揭开京剧的神秘面纱。

  课前三分钟,热身率先行。课前,我有计划地播放孩子们耳熟能详的京剧歌曲。“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听着熟悉的旋律,孩子们兴奋地边唱边舞。随后,我再给他们科普一些关于红脸、黑脸、白脸的京剧脸谱知识。孩子们沉浸其中,忘记了打闹。

  课中两分钟,提神又增效。课堂开始10多分钟后,一些孩子的思绪渐渐游离于课堂,难以集中注意力。这时,我便播放准备好的豫剧《花木兰》、黄梅戏《打猪草》、京剧《铡美案》等。短暂的两三分钟重新唤回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京剧好玩、有趣,孩子们欣赏着,惊诧着,赞叹着,眼界开阔了,对不同的剧种也能略知一二。

  午后半小时,启智又润心。午饭后,我带领学生们走进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的故事,了解他的传奇人生,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和爱国情怀。当讲到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演出时,教室里顿时沸腾了起来。孩子们眼含热泪,仿佛看到梅兰芳蓄须明志的民族气节。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有着优美的唱腔、华丽的服饰和生动的表演,既有艺术之美,又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而其中折射的精神品质,更值得青少年传承与发扬。

  课前、课中以及午后的“渐浸式”欣赏,提升了孩子们的课堂专注力,也为他们进一步了解、学习京剧打开了一扇窗。

  “主题式”研习,浸入京剧 

  课前、课中及午后的熏陶,让孩子们的心渐渐沉淀下来,慢慢浸入“剧”中。为了增加他们品“剧”的兴趣,我创设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读京剧书籍,学京剧知识。看到孩子们对京剧愈发喜爱,我萌生了带领他们阅读京剧书籍的想法。我给孩子们推荐京剧相关书目,定期开展主题阅读活动,开设推荐课、欣赏课、交流课等,并为他们设计“阅读存折”,按月评选“阅读之冠”“小书虫”等。闲暇时光,我和孩子们共读《京剧原来如此美丽》《中国京剧二十讲》《听戏慢时光》等书籍,收获了丰富的知识。

  从刚开始对京剧的懵懵懂懂,到现在时不时能哼上几句,或讲一讲与京剧相关的故事,京剧渐渐深入孩子们的内心深处。

  借他山之石,探京剧神韵。作为中华瑰宝的京剧汇集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仅仅阅读一些书籍,无法满足孩子们探究京剧的欲望。于是,我通过播放京剧演员王珮瑜的讲座视频《“瑜”音绕梁,让国粹别样传承》,助力孩子们一探京剧神韵。

  讲座结束,孩子们收获颇丰,对唱腔优美、快慢自如,张弛有度、形式多样的京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从中感受到京剧独特的生命力。

  创京剧社团,展京剧之美。京剧剧目繁多,表演形式丰富,集“唱、念、做、打”于一体。为了让学生们在课堂之余能够更深入地接触戏曲,我建立了戏曲课堂和戏曲社团两个学习平台。

  自四年级起,每个年级都有相应的京剧主题单元:四年级的《龙里格龙》,五年级的《京韵》,六年级的《京腔京韵》,每个单元都有对应的京剧学唱,内容由浅入深,层次分明。我以此为契机,结合教材,在课堂上引导孩子们学唱京剧。

  在此基础上,我创设京剧小社团,构建科学的学习体系,让孩子们循序渐进地学习唱段,并通过社团舞台展示,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京剧的内涵,进而喜欢戏曲,喜欢唱戏。社团活动前,我会提前布置好相关任务。到了活动那天,我把舞台交给学生,引导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社团活动中与大家展示分享。

  “真把式”汇报,异彩纷呈 

  听、赏、讲、演……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传统京剧的神秘面纱正被我们层层揭开。

  在戏曲社团课的汇报环节,孩子们以别出心裁的形式展现对京剧的理解:有的小组梳理京剧精髓,从起源发展到角色分类,再到演唱风格,用简洁的表格条理清晰地呈现京剧的艺术脉络;有的小组则运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可视化展现京剧艺术的多元魅力。

  作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一张文化名片,校园艺术节为孩子们搭建了展示交流的舞台。活动现场,孩子们手持自制的脸谱面具,声情并茂地讲述人物故事,精彩的演绎赢得阵阵掌声。瞧!刘凯文同学正饰演《单刀会》中的青衣角色,水袖翻飞间尽显古典韵味。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新时代背景下,单一的课程内容已无法满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作为教师,应当练就一双洞悉教育本质的慧眼,突破知识的樊篱,勇敢地走出教材的方寸天地,让孩子们的童年真正“有戏”。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房村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朱璐

浸润京韵,童年“有戏”
发布时间:2025-03-28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陈卿

  图为学生刘凯文的京剧展示  

  带领学生走进京剧,源于一次偶然机会我观摩了徐州市铜山区张集实验小学郭旭老师执教的英语绘本展示课《Face painting》。一节英语绘本课,引发我的诸多思考:我们能不能把京剧引进农村学校的课堂中,让农村孩子也能感受那独特的 “京”韵之美呢?这节课就是我决定创设京剧校本课程的伊始。

  “渐浸式”赏学,走进京剧 

  一天中午,我故意在教室一角展示那节公开课用过的几张京剧图片。几个好奇的孩子凑了过来:“老师,这是什么?”我卖起了关子:“大家猜一猜。”“唱戏的!”“唱歌的!”看着孩子们疑惑的眼神,我决定带领他们一起走进京剧,慢慢揭开京剧的神秘面纱。

  课前三分钟,热身率先行。课前,我有计划地播放孩子们耳熟能详的京剧歌曲。“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听着熟悉的旋律,孩子们兴奋地边唱边舞。随后,我再给他们科普一些关于红脸、黑脸、白脸的京剧脸谱知识。孩子们沉浸其中,忘记了打闹。

  课中两分钟,提神又增效。课堂开始10多分钟后,一些孩子的思绪渐渐游离于课堂,难以集中注意力。这时,我便播放准备好的豫剧《花木兰》、黄梅戏《打猪草》、京剧《铡美案》等。短暂的两三分钟重新唤回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京剧好玩、有趣,孩子们欣赏着,惊诧着,赞叹着,眼界开阔了,对不同的剧种也能略知一二。

  午后半小时,启智又润心。午饭后,我带领学生们走进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的故事,了解他的传奇人生,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和爱国情怀。当讲到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演出时,教室里顿时沸腾了起来。孩子们眼含热泪,仿佛看到梅兰芳蓄须明志的民族气节。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有着优美的唱腔、华丽的服饰和生动的表演,既有艺术之美,又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而其中折射的精神品质,更值得青少年传承与发扬。

  课前、课中以及午后的“渐浸式”欣赏,提升了孩子们的课堂专注力,也为他们进一步了解、学习京剧打开了一扇窗。

  “主题式”研习,浸入京剧 

  课前、课中及午后的熏陶,让孩子们的心渐渐沉淀下来,慢慢浸入“剧”中。为了增加他们品“剧”的兴趣,我创设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读京剧书籍,学京剧知识。看到孩子们对京剧愈发喜爱,我萌生了带领他们阅读京剧书籍的想法。我给孩子们推荐京剧相关书目,定期开展主题阅读活动,开设推荐课、欣赏课、交流课等,并为他们设计“阅读存折”,按月评选“阅读之冠”“小书虫”等。闲暇时光,我和孩子们共读《京剧原来如此美丽》《中国京剧二十讲》《听戏慢时光》等书籍,收获了丰富的知识。

  从刚开始对京剧的懵懵懂懂,到现在时不时能哼上几句,或讲一讲与京剧相关的故事,京剧渐渐深入孩子们的内心深处。

  借他山之石,探京剧神韵。作为中华瑰宝的京剧汇集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仅仅阅读一些书籍,无法满足孩子们探究京剧的欲望。于是,我通过播放京剧演员王珮瑜的讲座视频《“瑜”音绕梁,让国粹别样传承》,助力孩子们一探京剧神韵。

  讲座结束,孩子们收获颇丰,对唱腔优美、快慢自如,张弛有度、形式多样的京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从中感受到京剧独特的生命力。

  创京剧社团,展京剧之美。京剧剧目繁多,表演形式丰富,集“唱、念、做、打”于一体。为了让学生们在课堂之余能够更深入地接触戏曲,我建立了戏曲课堂和戏曲社团两个学习平台。

  自四年级起,每个年级都有相应的京剧主题单元:四年级的《龙里格龙》,五年级的《京韵》,六年级的《京腔京韵》,每个单元都有对应的京剧学唱,内容由浅入深,层次分明。我以此为契机,结合教材,在课堂上引导孩子们学唱京剧。

  在此基础上,我创设京剧小社团,构建科学的学习体系,让孩子们循序渐进地学习唱段,并通过社团舞台展示,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京剧的内涵,进而喜欢戏曲,喜欢唱戏。社团活动前,我会提前布置好相关任务。到了活动那天,我把舞台交给学生,引导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社团活动中与大家展示分享。

  “真把式”汇报,异彩纷呈 

  听、赏、讲、演……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传统京剧的神秘面纱正被我们层层揭开。

  在戏曲社团课的汇报环节,孩子们以别出心裁的形式展现对京剧的理解:有的小组梳理京剧精髓,从起源发展到角色分类,再到演唱风格,用简洁的表格条理清晰地呈现京剧的艺术脉络;有的小组则运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可视化展现京剧艺术的多元魅力。

  作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一张文化名片,校园艺术节为孩子们搭建了展示交流的舞台。活动现场,孩子们手持自制的脸谱面具,声情并茂地讲述人物故事,精彩的演绎赢得阵阵掌声。瞧!刘凯文同学正饰演《单刀会》中的青衣角色,水袖翻飞间尽显古典韵味。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新时代背景下,单一的课程内容已无法满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作为教师,应当练就一双洞悉教育本质的慧眼,突破知识的樊篱,勇敢地走出教材的方寸天地,让孩子们的童年真正“有戏”。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房村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