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文化品格,教师如何“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要坚定文化自信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用者。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切文化都将沉淀为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儒家倡导的君子人格。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品格是组成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必备品格之一,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高度评价中国文化,认为中国人具有忍耐、含蓄、和善等优秀品质。与人为善的仁爱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是中国人流淌千年的精神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至今,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民族精神的向心力。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学生精神成长。
要强化辩证思维
文艺作品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担心不良文艺败坏青年而提出“驱逐诗人”的主张。人文学者刘再复先生在《红楼四书》中极力赞美大观园里拒绝尔虞我诈、蔑视经济仕途、追求灵魂自由的诗意生命,认为这才是“人的时代”的真正开始,尤其赞赏宝玉慈悲博爱的情怀和童心未泯的“赤子之心”。
马克思指出:“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作为社会关系的载体,任何个体生命都不可能脱离现实社会而独自逍遥。宝玉的博爱情怀尽管高洁,却是凡夫俗子难以到达的彼岸。其审美型文化人格因缺少改造外部世界的力量,最后的命运只能像李后主一样发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悲叹。文学的力量在于唤醒人心、提升人性,但不应过于脱离具体社会历史条件将人的天性理想化。《红楼梦》描绘的消极避世、自娱自乐的生活态度亦不可取,我们只有引导学生用辩证思维的目光进行批判性阅读,才能增强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要立足时代之基
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广大学生作为成长在新时代的青年一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力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我们所要培养的时代新人的文化品格,应该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一体,既要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底色,也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方面,我们要把自强不息、孝老爱亲、家国情怀、民本思想等中华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化作学生人格发育的精神基因。另一方面,我们要结合时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实践中锻造内化为文化品格。如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就是培育时代新人文化品格的重要载体。笔者所主持的“文化自信的大思政课程基地”,依托苏州地域文化特色,结合国家课程高中思想政治、历史、语文、地理、音乐、美术相关内容,构建以文化自信为主题的跨学科育人模式,培养以“崇文、融和、创新、致远”为基本精神内涵的新苏州人。
文化自信是根,理论自信是魂。我们只有勇担使命,塑造好青年一代的文化品格,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