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因势利导,推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作者:尤 勇 发布时间:2025-04-09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尤勇

  当前,各高校纷纷建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对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网络文化建设日益重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敢于直面挑战,敢于突破和创新,不断优化内容供给、创新宣传形式,聚焦网络育人关键环节,挖掘好素材、打造好作品、营造好生态,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推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始终坚持“内容为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满足师生需要,坚持传播正能量。要积极探索网络文化的评价机制,如研究建立优秀网络文章和视频认证平台,对在网络上产生较强影响力的优秀文章和视频进行第三方评估认证,并推动将认证结果作为科研成果统计和职务职称评审的依据,激发调动广大专业教师在网络上发文、发声的内生动力,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场;面向广大教师开展网络思政教育优秀作品评选活动,鼓励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网络育人工作;举办大学生网络文化节,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作品创作。

  高校网络平台要遵循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内容制作和有效发声的能力,准确把握舆论导向,创新舆论引导方式,突出舆论引导重点;注意发现和培养有公信力的“大V”,鼓励有底气、有本事和讲政治、守底线的专家学者在网上开设专栏,在社交媒体上开设账号,放大主流声音;引导和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利用互联网,以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网上理论传播。

  始终坚持“阵地为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要特别注重加强网上网下的工作统筹,实现目标导向相一致、标准要求相统一。网上宣传方式可以“活一点”,但导向要求绝不可以“松一点”。不能为了引人注意而去做“标题党”,更不能以“爆料”等方式哗众取宠。必须依照同样的标准尺度和纪律要求开展宣传、引导,积极壮大网上正能量。要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增强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有的高校目前仍然在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却疏于对新媒体平台的打造,结果事倍功半。为此,高校必须重视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建设,一方面要立好规矩、亮明底色、筑牢防线,另一方面要与传统媒体协同发展,并保持同一导向要求和内容标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重大宣传上同频共振,形成互为补充、一呼百应的生动局面。

  在国家层面,要继续推动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建设,实施“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形成“一体两翼”阵地建设新格局,努力建成覆盖大多数学生的网络互动社区和主题教育网站。在高校层面,要着力增强校园网站的思想性、教育性、服务性、互动性,加强综合性门户网站、主题性教育网站、专业性学术网站建设,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班级微博及校园微信公众号建设,扩大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育人覆盖面和社会服务面。

  始终坚持“队伍为本”。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较好,但仍需加强培训。建设一支强大的网络文化建设干部队伍,是提升高校网络文化宣传与管理能力的关键所在。高校要建立专门的机构、专门的队伍,并建立网络文化建设队伍的激励评价机制,做到工作有任务、有考核、有奖惩。要让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者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及其他业务能力上都有“几把刷子”。要努力完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干部培养体系,强化网络应急、网络宣传、网络评论、网络管理、网络研究和网络技术队伍建设,解决好干部的职称职级评定、待遇、培训、发展等问题,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始终坚持“方法为要”。网络文化的发展传播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需要从思想认识到行动落实上努力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要从“被动防御”向“主动出击”转变。网络空间的教育引导活动,不能仅仅拘泥于单向灌输式的教育引导模式,而是既要打好防御战,又要打好主动仗;既要强调教育引导者的主导作用,又要注重在与受教育者的互动中实现潜移默化的引导。高校要尊重学生的网络行为方式和接受习惯,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阐释他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平等的网络互动中“因势利导”,在互动的氛围中“顺势引导”,切忌“居高临下”讲大道理。

  二是要从“搬运工”向“深加工”转变。我们要重视传播的有效性,不能将传统媒体上的内容简单照搬到网上。网络既是现实的人的延伸,又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并将其融入网络文化建设,使传播内容深入人心,更加生活化、形象化、具体化,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扎根校园并不断创新发展。

(作者系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宣传统战部副部长、网络思政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陈路

因势利导,推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4-09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尤 勇

  ■尤勇

  当前,各高校纷纷建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对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网络文化建设日益重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敢于直面挑战,敢于突破和创新,不断优化内容供给、创新宣传形式,聚焦网络育人关键环节,挖掘好素材、打造好作品、营造好生态,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推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始终坚持“内容为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满足师生需要,坚持传播正能量。要积极探索网络文化的评价机制,如研究建立优秀网络文章和视频认证平台,对在网络上产生较强影响力的优秀文章和视频进行第三方评估认证,并推动将认证结果作为科研成果统计和职务职称评审的依据,激发调动广大专业教师在网络上发文、发声的内生动力,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场;面向广大教师开展网络思政教育优秀作品评选活动,鼓励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网络育人工作;举办大学生网络文化节,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作品创作。

  高校网络平台要遵循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内容制作和有效发声的能力,准确把握舆论导向,创新舆论引导方式,突出舆论引导重点;注意发现和培养有公信力的“大V”,鼓励有底气、有本事和讲政治、守底线的专家学者在网上开设专栏,在社交媒体上开设账号,放大主流声音;引导和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利用互联网,以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网上理论传播。

  始终坚持“阵地为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要特别注重加强网上网下的工作统筹,实现目标导向相一致、标准要求相统一。网上宣传方式可以“活一点”,但导向要求绝不可以“松一点”。不能为了引人注意而去做“标题党”,更不能以“爆料”等方式哗众取宠。必须依照同样的标准尺度和纪律要求开展宣传、引导,积极壮大网上正能量。要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增强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有的高校目前仍然在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却疏于对新媒体平台的打造,结果事倍功半。为此,高校必须重视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建设,一方面要立好规矩、亮明底色、筑牢防线,另一方面要与传统媒体协同发展,并保持同一导向要求和内容标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重大宣传上同频共振,形成互为补充、一呼百应的生动局面。

  在国家层面,要继续推动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建设,实施“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形成“一体两翼”阵地建设新格局,努力建成覆盖大多数学生的网络互动社区和主题教育网站。在高校层面,要着力增强校园网站的思想性、教育性、服务性、互动性,加强综合性门户网站、主题性教育网站、专业性学术网站建设,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班级微博及校园微信公众号建设,扩大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育人覆盖面和社会服务面。

  始终坚持“队伍为本”。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较好,但仍需加强培训。建设一支强大的网络文化建设干部队伍,是提升高校网络文化宣传与管理能力的关键所在。高校要建立专门的机构、专门的队伍,并建立网络文化建设队伍的激励评价机制,做到工作有任务、有考核、有奖惩。要让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者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及其他业务能力上都有“几把刷子”。要努力完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干部培养体系,强化网络应急、网络宣传、网络评论、网络管理、网络研究和网络技术队伍建设,解决好干部的职称职级评定、待遇、培训、发展等问题,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始终坚持“方法为要”。网络文化的发展传播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需要从思想认识到行动落实上努力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要从“被动防御”向“主动出击”转变。网络空间的教育引导活动,不能仅仅拘泥于单向灌输式的教育引导模式,而是既要打好防御战,又要打好主动仗;既要强调教育引导者的主导作用,又要注重在与受教育者的互动中实现潜移默化的引导。高校要尊重学生的网络行为方式和接受习惯,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阐释他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平等的网络互动中“因势利导”,在互动的氛围中“顺势引导”,切忌“居高临下”讲大道理。

  二是要从“搬运工”向“深加工”转变。我们要重视传播的有效性,不能将传统媒体上的内容简单照搬到网上。网络既是现实的人的延伸,又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并将其融入网络文化建设,使传播内容深入人心,更加生活化、形象化、具体化,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扎根校园并不断创新发展。

(作者系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宣传统战部副部长、网络思政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