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探索“双高协同”,为创新人才奠基

作者:朱征 发布时间:2025-04-16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国家战略的核心议题。《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要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高中作为学生思维定型与潜能开发的关键阶段,承担着为创新人才奠基的重要使命。

  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南京市中华中学自2022年起,与南京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通过助建“华星卓越班”,联合成立“卓越先锋培养中心”,合作开展“零年级计划”“国优计划”,共建“南大卓越班”“南大先锋班”等一系列“组合拳”,构建高中和高校“双高协同”育人机制,在探索实践中逐步形成富有特色的育人路径。

  教授讲座拓展学术视野 

  中华中学以“卓越讲堂”的形式,定期邀请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教授来校举办科普讲座,内容涵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计算、生命科学等领域,两个校区每个年级基本每月一场。如2024年“五一”前夕,中华中学兴隆和雨花两个校区分别邀请了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王元元教授和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于涵洋教授,给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带来了关于“量子点”与“mRNA”的2023年诺贝尔奖解读报告会,让中华中学学子与南京大学本科生一样零距离聆听学界大家的深入解读。

  如今,中华中学2024级学生入校不到一年,就已经先后聆听了南京大学诸多教授的精彩讲座,如董昊教授的《化学革命:从炼金术到计算显微镜》、王晓亮教授的《从光刻机到光刻胶》、俞寿云教授的《从炼金术士到人工智能化学家:化学创造新世界》、吴婷教授的《浅谈数学建模》、邵勇教授的《恒星“探戈”——宇宙中的美妙舞者》等。高校教授们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解一个又一个前沿科学热点,学生们有了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深切感受到他们身上所拥有的独特魅力和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研学实践激发探究热情 

  中华中学与南京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密切合作机制,定期组织学生走进高校、走进实验室开展研学实践。例如,在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生可以亲手操作光谱分析仪,完成“校园水质检测”小课题。许多曾经走进中华中学为学生举办科普讲座的教授亲自为中华中学学子讲解演示,详细介绍自己团队的科研项目和成果。此类活动年均参与学生超过600人,80%的参与学生表示“大开眼界”,有的学生感叹活动“颠覆”了自己对某些学科的固有认知。

  如今,南京大学微结构实验室、环境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信息技术与工程学院等高校院系或实验室都成为中华中学“卓越先锋人才”培养校外教育基地。这极大地丰富了中华中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教育资源,弥补了高中校内实践场地不足、设备不全的短板。学生在参观研学过程中不仅开阔了眼界,更激发了创新思维与探究热情。

  “零年级课程”筑牢创新之基 

  2021年,南京大学启动少年英才“零年级计划”,认可中学阶段大学先修课学分,探索高校与高中协同育人,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零年级计划”,南京大学与中华中学合作开展“零年级课程”,从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在中华中学兴隆校区“南大卓越班”开设“地球与行星探秘”地球科学先修课程,在中华中学雨花校区“南大先锋班”开设“化学的魔法与生命的密码”化学与生命科学先修课程。其中“地球与行星探秘”先修课程由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大气科学学院和环境学院等4个学院的12位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认识碳中和、生命的演化、地质变迁等内容,构建对地球整体形态的宏观认识。“化学的魔法与生命的密码”先修课程由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的12位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认识手性分子、基因测序技术、肿瘤靶向治疗等前沿研究,感悟科学技术在人类生命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在这些“零年级课程”的学习中,学生真切感受到平时所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知识有机整合后的作用与魅力。

  学生在完成“零年级课程”并通过南京大学考核后,将获得南京大学先修课程学分互认系统中1个选修课程学分。更有意义的是,中华中学借助“零年级课程”,有力推动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进一步坚定了学生的强国之志、筑牢了创新之基。

  导师、学生携手研究课题 

  2024年,南京大学与中华中学合作共建“南大卓越班”和“南大先锋班”,10余位南大知名教授成为兼职导师。导师们的研究领域涉及数学、物理、生物、化学、信息等五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其中8位导师还是中华中学校友。他们用自身学术经历展现成长的智慧和勇气,指导中华中学学子做好学业和生涯发展规划。

  如今,中华中学“南大卓越班”与“南大先锋班”的学生已经和导师完成双选工作。南京大学的导师们列出了自己可以带领中学生开展的研究课题。学生们可以从朱嘉教授的“光热水处理”、吴婷教授的“从尺规作图到方程求根——探索几何与代数的千年对话”、王欣然教授的“人工智能技术与材料检测”、王晓亮教授的“高性能高分子水凝胶的合成与应用”等近20个课题中选择一个,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为期一年左右的研究。导师将指导学生开展文献查阅、小组研讨、实验探究、成果汇报等研究工作,并从出勤率、贡献度、课题成果与质量等维度对学生进行考核。中华中学的学生们有机会和大学里的研究生一样开展科研,体验艰辛,收获成果。

  经过3年多的探索实践,中华中学在拔尖创新学生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校学生科技创新热情高涨,课题研究参与率大幅提升,2024年中华中学学生成功立项12项南京市拔尖创新学生专项课题,数量在全市中学中位居第一,更有多名学生在省内及国内科创赛事中崭露头角。这一模式的成功,印证了高中和高校“双高协同”在资源整合、课程贯通、评价改革方面的独特价值。

  从讲座到实践,从课堂到课题,中华中学的教育探索证明:当高中主动叩响高校之门,教育的边界便被重新定义。在“双高协同”的沃土上,创新的种子正在长成森林,而这片森林,终将孕育出支撑民族复兴的栋梁之材。未来,中华中学计划进一步拓展合作网络,联合更多高校打造“创新教育联盟”,开发线上资源共享平台,并探索学分互认机制,实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育人理念的深度融合,为高中教育改革提供样本,探索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路径。

  (作者系南京市中华中学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责任编辑:朱璐

探索“双高协同”,为创新人才奠基
发布时间:2025-04-16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朱征

  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国家战略的核心议题。《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要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高中作为学生思维定型与潜能开发的关键阶段,承担着为创新人才奠基的重要使命。

  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南京市中华中学自2022年起,与南京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通过助建“华星卓越班”,联合成立“卓越先锋培养中心”,合作开展“零年级计划”“国优计划”,共建“南大卓越班”“南大先锋班”等一系列“组合拳”,构建高中和高校“双高协同”育人机制,在探索实践中逐步形成富有特色的育人路径。

  教授讲座拓展学术视野 

  中华中学以“卓越讲堂”的形式,定期邀请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教授来校举办科普讲座,内容涵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计算、生命科学等领域,两个校区每个年级基本每月一场。如2024年“五一”前夕,中华中学兴隆和雨花两个校区分别邀请了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王元元教授和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于涵洋教授,给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带来了关于“量子点”与“mRNA”的2023年诺贝尔奖解读报告会,让中华中学学子与南京大学本科生一样零距离聆听学界大家的深入解读。

  如今,中华中学2024级学生入校不到一年,就已经先后聆听了南京大学诸多教授的精彩讲座,如董昊教授的《化学革命:从炼金术到计算显微镜》、王晓亮教授的《从光刻机到光刻胶》、俞寿云教授的《从炼金术士到人工智能化学家:化学创造新世界》、吴婷教授的《浅谈数学建模》、邵勇教授的《恒星“探戈”——宇宙中的美妙舞者》等。高校教授们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解一个又一个前沿科学热点,学生们有了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深切感受到他们身上所拥有的独特魅力和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研学实践激发探究热情 

  中华中学与南京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密切合作机制,定期组织学生走进高校、走进实验室开展研学实践。例如,在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生可以亲手操作光谱分析仪,完成“校园水质检测”小课题。许多曾经走进中华中学为学生举办科普讲座的教授亲自为中华中学学子讲解演示,详细介绍自己团队的科研项目和成果。此类活动年均参与学生超过600人,80%的参与学生表示“大开眼界”,有的学生感叹活动“颠覆”了自己对某些学科的固有认知。

  如今,南京大学微结构实验室、环境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信息技术与工程学院等高校院系或实验室都成为中华中学“卓越先锋人才”培养校外教育基地。这极大地丰富了中华中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教育资源,弥补了高中校内实践场地不足、设备不全的短板。学生在参观研学过程中不仅开阔了眼界,更激发了创新思维与探究热情。

  “零年级课程”筑牢创新之基 

  2021年,南京大学启动少年英才“零年级计划”,认可中学阶段大学先修课学分,探索高校与高中协同育人,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零年级计划”,南京大学与中华中学合作开展“零年级课程”,从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在中华中学兴隆校区“南大卓越班”开设“地球与行星探秘”地球科学先修课程,在中华中学雨花校区“南大先锋班”开设“化学的魔法与生命的密码”化学与生命科学先修课程。其中“地球与行星探秘”先修课程由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大气科学学院和环境学院等4个学院的12位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认识碳中和、生命的演化、地质变迁等内容,构建对地球整体形态的宏观认识。“化学的魔法与生命的密码”先修课程由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的12位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认识手性分子、基因测序技术、肿瘤靶向治疗等前沿研究,感悟科学技术在人类生命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在这些“零年级课程”的学习中,学生真切感受到平时所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知识有机整合后的作用与魅力。

  学生在完成“零年级课程”并通过南京大学考核后,将获得南京大学先修课程学分互认系统中1个选修课程学分。更有意义的是,中华中学借助“零年级课程”,有力推动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进一步坚定了学生的强国之志、筑牢了创新之基。

  导师、学生携手研究课题 

  2024年,南京大学与中华中学合作共建“南大卓越班”和“南大先锋班”,10余位南大知名教授成为兼职导师。导师们的研究领域涉及数学、物理、生物、化学、信息等五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其中8位导师还是中华中学校友。他们用自身学术经历展现成长的智慧和勇气,指导中华中学学子做好学业和生涯发展规划。

  如今,中华中学“南大卓越班”与“南大先锋班”的学生已经和导师完成双选工作。南京大学的导师们列出了自己可以带领中学生开展的研究课题。学生们可以从朱嘉教授的“光热水处理”、吴婷教授的“从尺规作图到方程求根——探索几何与代数的千年对话”、王欣然教授的“人工智能技术与材料检测”、王晓亮教授的“高性能高分子水凝胶的合成与应用”等近20个课题中选择一个,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为期一年左右的研究。导师将指导学生开展文献查阅、小组研讨、实验探究、成果汇报等研究工作,并从出勤率、贡献度、课题成果与质量等维度对学生进行考核。中华中学的学生们有机会和大学里的研究生一样开展科研,体验艰辛,收获成果。

  经过3年多的探索实践,中华中学在拔尖创新学生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校学生科技创新热情高涨,课题研究参与率大幅提升,2024年中华中学学生成功立项12项南京市拔尖创新学生专项课题,数量在全市中学中位居第一,更有多名学生在省内及国内科创赛事中崭露头角。这一模式的成功,印证了高中和高校“双高协同”在资源整合、课程贯通、评价改革方面的独特价值。

  从讲座到实践,从课堂到课题,中华中学的教育探索证明:当高中主动叩响高校之门,教育的边界便被重新定义。在“双高协同”的沃土上,创新的种子正在长成森林,而这片森林,终将孕育出支撑民族复兴的栋梁之材。未来,中华中学计划进一步拓展合作网络,联合更多高校打造“创新教育联盟”,开发线上资源共享平台,并探索学分互认机制,实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育人理念的深度融合,为高中教育改革提供样本,探索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路径。

  (作者系南京市中华中学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责任编辑: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