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大思政课视域下“诗意思政”的实践探索

作者:孟炳忠 周静 发布时间:2025-04-16 来源: 江苏教育报

  项目实施一年多来,“大思政课视域下‘诗意思政’的实践探索”紧紧围绕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的要求,聚焦新时代教育前沿理论和热点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研究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稳步提升师生综合素质;注重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直面并破解思政课教学一线难题;反思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关键问题,从上好课、写好文章、命好题目入手,探索育人新路径,将项目研究和课堂教学、成果推广融为一体。

  实施方略 

  优化项目方案,明确研究方向。研究初期,我们找到“坐标原点”,分析优势和短板。研究过程中,通过参加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主持人会议和现场观摩优秀项目,项目组不断优化、打磨方案,依托省、市名师工作室和项目共建校实施。

  项目组围绕项目实施方案,认真开展了9次集中研修活动,到盐城、镇江、无锡、青岛、合肥、重庆等地调研,走进部分项目共建校,从实际情境、实践教学、实力团队、实现样态、实证研究等方面入手,将项目落到实处。

  践行新课标,丰富“诗意思政”。在大思政课视域下,我们通过省、市工作室联合研修、区域教研联动等方式,多次对新课程标准进行解读,让教师对思政课程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

  项目组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关注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难点、痛点和堵点,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诗词文化,逐步丰富和发展“诗意思政”,开发出“诗化课程”,让信仰在诗歌学习中得到升华。

  关注生命成长,涵养诗性情怀。项目组始终以关注师生生命成长为第一要务,将研究的主题和所在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关注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基础内涵建设,用研究者的视角审视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路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还积极参加全国品位课堂观摩研讨会、“有风景的思政课”公益展播活动等学术活动,通过阅读和实践涵养了参研人员的诗性情怀,提升职业的幸福感。

  推进路径 

  探索“以诗增信”的思政课教学范式。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本质是前瞻性,要求项目研究者眼光长远,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性。项目组通过“以诗体情、以诗启思、以诗悟美”,突出诗意情境的创设与嵌入、诗性思维的起承与转合,用中华诗词文化激发人对信仰的思考,让思政课充满逻辑的美、思想的真、情感的纯,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交融中真学真信、愿学愿信。项目组倡导的“诗意思政”教学方式荣获2023年度盐城市思政课教学范式一等奖;参与项目研究的徐静、陈莉娟、吴莹莹、王唤、王娟、谢晋等6位教师在省、市优质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陈莉娟在全国中小学思想政治学科优秀教学课例评比中荣获特等奖;项目组获省课题研究成果奖和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提炼“以诗增韵”的大思政主题策略。项目组渴望打造“强富美高”的育人共同体——强在能力创新,富在精神完满,美在言传身教,高在学术建树。我们聚焦“诗韵”大主题,力求打通横向和纵向教育场域,凝聚“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力量,对传统德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用思政小课堂撬动社会大课堂,打造实践新课堂,深度融合网络微课堂,积极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观察社会生活。项目组在8所学校深入推进“大思政课视域下‘诗意思政’的育人探索”,和学校的办学文化深度融合,有力促进了大思政建设。

  寻找“以诗增意”的诗教传承新路径。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的魅力在于不断创新。为培养出彩而有诗意的学生,项目组在大思政视域下,从传统节气里寻觅诗词意境,从学科融合的角度阐释诗词意味,借助影视资源展现诗词意蕴,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用中华诗词文化的艺术性激活现代思政课的学理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思政课建设中找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新路径。“节气有诗意”系列校本课程在项目组的“诗意思政”微信公众号持续推出,广受关注与好评。

  效能分析 

  育人效能。我们注重突出思政课教学的育人效能,丰富“诗意学生”的评价标准——具备渴求知识、崇尚科学的理论品格;具有热爱生命、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拥有躬身为民、心怀家国的人生情怀。

  课堂效能。我们在师生共建的“诗性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启智功能,在情境中体认、在实践中体验,内化于心,外塑于行。项目组教师精心组织“诗韵活动”,让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赓续红色血脉,增强思政课引导功能;承办行走的思政课,将革命浪漫主义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其中“铁军魂 盐城红”校馆合作建湖站项目被《江苏教育报》《盐阜大众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我们在学思融通中,在启发式教学、主题情境探究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与做人。思政课堂的亲和力、针对性得到有效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评价效能。评价是为了更好地改进。我们的研究旨在培育“诗意学生”,在评价内容上不仅关注知识储备,更注重生命状态、情怀素养、践行担当,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过程性评价和多样性评价,努力探索增值性评价,希望学生能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专业发展效能。项目组坚持“名师—名师工作室—教学团队—教学共同体—教育教学流派”的发展路径,帮助参与研究的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教育教学主张。项目组教师积极投身大思政课建设,参加省、市名师论坛的活动,学习先进的工作室管理经验,努力做好项目研究。同时,我们珍惜省、市教研部门提供的各种学习机会,积极参加全国教研活动,让苏派教育的旗帜高高飘扬。

  下一阶段,我们将丰富“诗意思政”教学主张,开展“诗意思政”育人行动,建立“诗化课程”融合体系,推广“诗性课堂”教学范式,共筑“诗韵活动”育人路径,继续推进“诗情团队”建设,把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孟炳忠系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周静系建湖县中学教育集团初中学段副校长,“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本文系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大思政课视域下‘诗意思政’的实践探索”中期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朱璐

大思政课视域下“诗意思政”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5-04-16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孟炳忠 周静

  项目实施一年多来,“大思政课视域下‘诗意思政’的实践探索”紧紧围绕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的要求,聚焦新时代教育前沿理论和热点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研究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稳步提升师生综合素质;注重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直面并破解思政课教学一线难题;反思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关键问题,从上好课、写好文章、命好题目入手,探索育人新路径,将项目研究和课堂教学、成果推广融为一体。

  实施方略 

  优化项目方案,明确研究方向。研究初期,我们找到“坐标原点”,分析优势和短板。研究过程中,通过参加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主持人会议和现场观摩优秀项目,项目组不断优化、打磨方案,依托省、市名师工作室和项目共建校实施。

  项目组围绕项目实施方案,认真开展了9次集中研修活动,到盐城、镇江、无锡、青岛、合肥、重庆等地调研,走进部分项目共建校,从实际情境、实践教学、实力团队、实现样态、实证研究等方面入手,将项目落到实处。

  践行新课标,丰富“诗意思政”。在大思政课视域下,我们通过省、市工作室联合研修、区域教研联动等方式,多次对新课程标准进行解读,让教师对思政课程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

  项目组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关注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难点、痛点和堵点,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诗词文化,逐步丰富和发展“诗意思政”,开发出“诗化课程”,让信仰在诗歌学习中得到升华。

  关注生命成长,涵养诗性情怀。项目组始终以关注师生生命成长为第一要务,将研究的主题和所在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关注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基础内涵建设,用研究者的视角审视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路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还积极参加全国品位课堂观摩研讨会、“有风景的思政课”公益展播活动等学术活动,通过阅读和实践涵养了参研人员的诗性情怀,提升职业的幸福感。

  推进路径 

  探索“以诗增信”的思政课教学范式。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本质是前瞻性,要求项目研究者眼光长远,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性。项目组通过“以诗体情、以诗启思、以诗悟美”,突出诗意情境的创设与嵌入、诗性思维的起承与转合,用中华诗词文化激发人对信仰的思考,让思政课充满逻辑的美、思想的真、情感的纯,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交融中真学真信、愿学愿信。项目组倡导的“诗意思政”教学方式荣获2023年度盐城市思政课教学范式一等奖;参与项目研究的徐静、陈莉娟、吴莹莹、王唤、王娟、谢晋等6位教师在省、市优质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陈莉娟在全国中小学思想政治学科优秀教学课例评比中荣获特等奖;项目组获省课题研究成果奖和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提炼“以诗增韵”的大思政主题策略。项目组渴望打造“强富美高”的育人共同体——强在能力创新,富在精神完满,美在言传身教,高在学术建树。我们聚焦“诗韵”大主题,力求打通横向和纵向教育场域,凝聚“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力量,对传统德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用思政小课堂撬动社会大课堂,打造实践新课堂,深度融合网络微课堂,积极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观察社会生活。项目组在8所学校深入推进“大思政课视域下‘诗意思政’的育人探索”,和学校的办学文化深度融合,有力促进了大思政建设。

  寻找“以诗增意”的诗教传承新路径。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的魅力在于不断创新。为培养出彩而有诗意的学生,项目组在大思政视域下,从传统节气里寻觅诗词意境,从学科融合的角度阐释诗词意味,借助影视资源展现诗词意蕴,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用中华诗词文化的艺术性激活现代思政课的学理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思政课建设中找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新路径。“节气有诗意”系列校本课程在项目组的“诗意思政”微信公众号持续推出,广受关注与好评。

  效能分析 

  育人效能。我们注重突出思政课教学的育人效能,丰富“诗意学生”的评价标准——具备渴求知识、崇尚科学的理论品格;具有热爱生命、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拥有躬身为民、心怀家国的人生情怀。

  课堂效能。我们在师生共建的“诗性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启智功能,在情境中体认、在实践中体验,内化于心,外塑于行。项目组教师精心组织“诗韵活动”,让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赓续红色血脉,增强思政课引导功能;承办行走的思政课,将革命浪漫主义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其中“铁军魂 盐城红”校馆合作建湖站项目被《江苏教育报》《盐阜大众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我们在学思融通中,在启发式教学、主题情境探究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与做人。思政课堂的亲和力、针对性得到有效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评价效能。评价是为了更好地改进。我们的研究旨在培育“诗意学生”,在评价内容上不仅关注知识储备,更注重生命状态、情怀素养、践行担当,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过程性评价和多样性评价,努力探索增值性评价,希望学生能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专业发展效能。项目组坚持“名师—名师工作室—教学团队—教学共同体—教育教学流派”的发展路径,帮助参与研究的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教育教学主张。项目组教师积极投身大思政课建设,参加省、市名师论坛的活动,学习先进的工作室管理经验,努力做好项目研究。同时,我们珍惜省、市教研部门提供的各种学习机会,积极参加全国教研活动,让苏派教育的旗帜高高飘扬。

  下一阶段,我们将丰富“诗意思政”教学主张,开展“诗意思政”育人行动,建立“诗化课程”融合体系,推广“诗性课堂”教学范式,共筑“诗韵活动”育人路径,继续推进“诗情团队”建设,把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孟炳忠系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周静系建湖县中学教育集团初中学段副校长,“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本文系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大思政课视域下‘诗意思政’的实践探索”中期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