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注重“伴历”,让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作者:黄嫣琳 发布时间:2025-07-02 来源: 江苏教育报

  传统课堂长期受限于单向知识灌输与浅层参与困境,导致学生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显著低于知识记忆水平。突破传统模式的“伴行课堂”应运而生,它是一种新型的课堂,其核心在于重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生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师生共同参与、互动生成的方式,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伴行课堂”包含五大特质——“伴导、伴听、伴历、伴成、伴创”,即导在起点、贵在倾听、重在经历、成在合作、创在应用。其中,“伴历”作为“伴行课堂”的核心特质,强调师生伴行成长,注重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体验和经历,为促进深度学习提供了新的思路。

  “伴历”的内涵意蕴 

  “伴历”的提出,源于对传统课堂“单向传递”与“孤立学习”困境的反思,强调通过“关系重构”与“体验生成”的有机融合,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建构的主动参与者。它具体包含“伴”与“历”两个维度,二者相互交织,共同构成深度学习的“动力系统”。

  在“伴”的关系重构中协作共生。“伴”指向学习过程中多主体互动关系的重构,其本质是打破传统课堂的“权威—服从”结构,构建“平等对话、协作共生”的学习共同体,具体表现为三重意涵:一是实现同伴互导的横向联结。通过同伴深度互导,实现认知冲突与协作对话,构筑起共同体和深度学习之间的通路。二是实现师生相伴的纵向支持。教师从“知识权威”转变为“学习协作者”,通过提问、反馈、资源提供等“支架式”支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是实现人机协同的智慧赋能。AI技术作为“隐性伙伴”,通过学情诊断、资源推荐等功能,实现个性化学习支持。

  在“历”的体验生成中建构意义。“历”强调学习本质上是“身体参与、情感投入、思维激活”的具身化过程,其核心是通过真实情境中的实践、反思与迁移,实现知识向素养的转化,具体特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情境化的实践参与。学习任务嵌入真实或拟真情境,促使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二是反思性的经验内化。通过“行动—观察—反思—重构”的循环,促进知识深度加工。三是迁移性的问题解决。强调跨情境、跨学科的知识应用能力。

  “伴历”的目标要求 

  课堂中要实现“伴历”,需要重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生态。

  师生相伴,以生为本,进退适宜。“伴历”的特质决定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权威者,而是学生的协作者与引导者。以生为本的课堂,要求教师掌握“进”与“退”的艺术平衡,既要“勇敢地退”,又要“适时地进”。“勇敢地退”,意味着教师主动让渡传统意义上的“教的行为”的主导地位,避免“一言堂”的垄断,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适时地进”,则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新角色,即敏锐的观察者、倾听者和富有智慧的引导者。教师应当密切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基于学生的生成适时地介入,通过启发和引导,将学习过程中的挑战转化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素养提升的宝贵资源。

  生生相伴,伙伴互导,深度对话。“伴历”的特质要求学生之间形成平等、互助的学习伙伴关系,最显性的行为便是构建多样化的伙伴学习组织,实现互助学习效益最大化。伙伴之间通过聆听、回应、质疑、挑战、整合,经历相互启发、相互支持的过程,降低认知负荷,引发深度对话,激发思维碰撞,提高学习效率与品质。同时,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培养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当然,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

  破单向灌输,打造交互性学习情态。学习是学生个体同学习客体(教材)、同他者、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是一种合作性、交往性、反思性和社会性活动。“伴历”强调为学生构建双向互动、多维交流的学习情境,增强课堂参与感。师生、生生之间通过多主体对话与交互,构建开放、包容的对话场域。

  破浅层化参与,创设深度参与好生态。浅层参与表现为机械回答封闭性问题、重复练习低阶任务,学生缺乏情感投入与思维挑战。“伴历”提出,教师在创设学习情境与任务设计时要注重真实性与情境性,通过解决真实的问题驱动学生的高阶思维与深度学习。

  破形式化探究,形成合作探究新样态。传统小组探究常流于形式,表现为分工不明、思维趋同、成果拼凑,缺乏实质性协作与创新。“伴历”则在约翰逊兄弟提出的合作学习的五因素理论(积极的互相依赖、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个体责任、社交技能和小组自评)基础上,将这些要素系统地组合在小组学习的情境中,有助于保证合作学习的效果,并能使合作学习的有序实施取得长期的成功。

  “伴历”的实现路径 

  “伴历”在课堂中通过“高投入—真探究—深对话—用技术”四阶流程,构建“动机激发—知识建构—能力迁移”的闭环学习路径,推动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高投入,师生共构学习愿景。高投入是深度学习的起点,需唤醒学生的内在动机与学习愿景。教师可通过目标共建与情感联结策略,将学习任务与学生兴趣、生活经验关联。

  真探究,师生同研知识建模。真探究强调在真实或拟真情境中嵌入复杂问题,驱动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教师化身“思维脚手架搭建者”,学生成为“知识工程师”,形成认知协作链。

  深对话,师生互导思维进化。深对话旨在通过多主体互动,促进认知冲突与意义协商。教师转为“对话织网者”,学生担任“思维辩手”,构建多向度意义协商场。

  用技术,师生共创迁移路径。技术应用聚焦于虚实融合与数据赋能,助力知识向真实场景迁移。教师担任“技术策展人”,学生成为“数字创客”,实现虚实共生式学习。

  “伴历”不仅带来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其核心在于将学习从“知识传递”转向“素养生成”,为培养未来社会的创新人才提供了可行路径。

  (作者系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能达小学副校长,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伴行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朱璐

注重“伴历”,让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发布时间:2025-07-02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黄嫣琳

  传统课堂长期受限于单向知识灌输与浅层参与困境,导致学生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显著低于知识记忆水平。突破传统模式的“伴行课堂”应运而生,它是一种新型的课堂,其核心在于重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生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师生共同参与、互动生成的方式,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伴行课堂”包含五大特质——“伴导、伴听、伴历、伴成、伴创”,即导在起点、贵在倾听、重在经历、成在合作、创在应用。其中,“伴历”作为“伴行课堂”的核心特质,强调师生伴行成长,注重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体验和经历,为促进深度学习提供了新的思路。

  “伴历”的内涵意蕴 

  “伴历”的提出,源于对传统课堂“单向传递”与“孤立学习”困境的反思,强调通过“关系重构”与“体验生成”的有机融合,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建构的主动参与者。它具体包含“伴”与“历”两个维度,二者相互交织,共同构成深度学习的“动力系统”。

  在“伴”的关系重构中协作共生。“伴”指向学习过程中多主体互动关系的重构,其本质是打破传统课堂的“权威—服从”结构,构建“平等对话、协作共生”的学习共同体,具体表现为三重意涵:一是实现同伴互导的横向联结。通过同伴深度互导,实现认知冲突与协作对话,构筑起共同体和深度学习之间的通路。二是实现师生相伴的纵向支持。教师从“知识权威”转变为“学习协作者”,通过提问、反馈、资源提供等“支架式”支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是实现人机协同的智慧赋能。AI技术作为“隐性伙伴”,通过学情诊断、资源推荐等功能,实现个性化学习支持。

  在“历”的体验生成中建构意义。“历”强调学习本质上是“身体参与、情感投入、思维激活”的具身化过程,其核心是通过真实情境中的实践、反思与迁移,实现知识向素养的转化,具体特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情境化的实践参与。学习任务嵌入真实或拟真情境,促使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二是反思性的经验内化。通过“行动—观察—反思—重构”的循环,促进知识深度加工。三是迁移性的问题解决。强调跨情境、跨学科的知识应用能力。

  “伴历”的目标要求 

  课堂中要实现“伴历”,需要重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生态。

  师生相伴,以生为本,进退适宜。“伴历”的特质决定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权威者,而是学生的协作者与引导者。以生为本的课堂,要求教师掌握“进”与“退”的艺术平衡,既要“勇敢地退”,又要“适时地进”。“勇敢地退”,意味着教师主动让渡传统意义上的“教的行为”的主导地位,避免“一言堂”的垄断,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适时地进”,则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新角色,即敏锐的观察者、倾听者和富有智慧的引导者。教师应当密切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基于学生的生成适时地介入,通过启发和引导,将学习过程中的挑战转化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素养提升的宝贵资源。

  生生相伴,伙伴互导,深度对话。“伴历”的特质要求学生之间形成平等、互助的学习伙伴关系,最显性的行为便是构建多样化的伙伴学习组织,实现互助学习效益最大化。伙伴之间通过聆听、回应、质疑、挑战、整合,经历相互启发、相互支持的过程,降低认知负荷,引发深度对话,激发思维碰撞,提高学习效率与品质。同时,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培养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当然,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

  破单向灌输,打造交互性学习情态。学习是学生个体同学习客体(教材)、同他者、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是一种合作性、交往性、反思性和社会性活动。“伴历”强调为学生构建双向互动、多维交流的学习情境,增强课堂参与感。师生、生生之间通过多主体对话与交互,构建开放、包容的对话场域。

  破浅层化参与,创设深度参与好生态。浅层参与表现为机械回答封闭性问题、重复练习低阶任务,学生缺乏情感投入与思维挑战。“伴历”提出,教师在创设学习情境与任务设计时要注重真实性与情境性,通过解决真实的问题驱动学生的高阶思维与深度学习。

  破形式化探究,形成合作探究新样态。传统小组探究常流于形式,表现为分工不明、思维趋同、成果拼凑,缺乏实质性协作与创新。“伴历”则在约翰逊兄弟提出的合作学习的五因素理论(积极的互相依赖、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个体责任、社交技能和小组自评)基础上,将这些要素系统地组合在小组学习的情境中,有助于保证合作学习的效果,并能使合作学习的有序实施取得长期的成功。

  “伴历”的实现路径 

  “伴历”在课堂中通过“高投入—真探究—深对话—用技术”四阶流程,构建“动机激发—知识建构—能力迁移”的闭环学习路径,推动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高投入,师生共构学习愿景。高投入是深度学习的起点,需唤醒学生的内在动机与学习愿景。教师可通过目标共建与情感联结策略,将学习任务与学生兴趣、生活经验关联。

  真探究,师生同研知识建模。真探究强调在真实或拟真情境中嵌入复杂问题,驱动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教师化身“思维脚手架搭建者”,学生成为“知识工程师”,形成认知协作链。

  深对话,师生互导思维进化。深对话旨在通过多主体互动,促进认知冲突与意义协商。教师转为“对话织网者”,学生担任“思维辩手”,构建多向度意义协商场。

  用技术,师生共创迁移路径。技术应用聚焦于虚实融合与数据赋能,助力知识向真实场景迁移。教师担任“技术策展人”,学生成为“数字创客”,实现虚实共生式学习。

  “伴历”不仅带来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其核心在于将学习从“知识传递”转向“素养生成”,为培养未来社会的创新人才提供了可行路径。

  (作者系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能达小学副校长,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伴行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