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省、日读、日记、日新
这八个字,其实就藏在咱过日子的烟火里,谁的日子都绕不开,一步一步走下来,就成了自己的路。
“日省”就是每天收工回头看看——农夫摸黑进了院,心里还记着田里的苗,哪株苗明天要记得松松土;外卖小哥把车停在巷口,摸出手机查看路线,哦,原来刚才绕了个弯,下次就能快两分钟;咱带孩子的,晚上坐在床边歇歇脚,脑子里过一遍:今儿那个不爱说话的娃,是不是偷偷笑了?上午那首儿歌,是不是唱快了些?就这么回头瞅一眼,哪儿不对劲,心里亮堂了,再做起来就顺了。这回头看的不是愁绪,是慢慢攒起来的底气。
“日读”也不用非得捧着书本啃。蹲在墙根听大爷们说从前的事,电视里看段讲种地的法子,甚至跟街坊唠唠家常,那些话里都有养分。就像往自家菜篮里存菜,今儿添个萝卜,明儿放棵白菜,存得多了,冬天就不愁没吃的,心里也踏实。
“日记”就是把心里那些零零碎碎的念想,记下来理理顺。好比收了一地的豆子,一颗颗捡起来,归成一捧,装进口袋,说不定哪天就磨成了浆。那些白天没琢磨透的事,写着写着就清楚了,像雨后的路,慢慢显出了辙。
“日新”就是这么一天天过出来的。回头看看,日子就像院里的花,昨天还打着苞,今天就悄悄开了。心里的想法慢慢变宽了,做事的法子慢慢变活了,这就是新了。
其实啊,这八个字哪是什么大道理,就是咱普通人过日子的本分——认真过好一天,回头想想,攒点明白,再带着这点明白,好好过明天。
“不喜欢”的重量
孩子入园几天,哪些孩子喜欢吃什么,哪些孩子不喜欢吃什么,我们都了如指掌。从营养均衡的角度出发,不挑食确实对身体好,但我们成人都有不喜欢吃的东西,为什么孩子就不可以呢?仿佛“不喜欢”便是挑食的标签。
这种双重标准,藏着教育的隐忧。正如《吃掉你的豌豆》里,黛西妈妈逼着孩子吃豌豆时,从未想过自己也有不喜欢吃的圆白菜——原来,我们总在教孩子“包容”,却忘了先坦诚“我也不完美”。
“适合”比“应该”更重要
营养均衡的真谛,从不是消灭“不喜欢”,而是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寻求平衡;教育的本质,也不是将所有生命雕琢成同一种模样,而是看见每个“不喜欢”背后的独特性。
“日省”的终极意义,或许就在这里:不只复盘事件的对错,更要自我反省;不只追求“让孩子听话”,更要学会“与差异共处”。就像允许自己不爱吃羊肉,也允许孩子不爱吃西兰花——这份包容里,藏着教育最动人的温度。
日子一天天过,回头看看,才懂最好的教育不是让所有孩子都一样,而是看见每个“不一样”里的光。就像那八个字教我的,省一分,读一分,记一分,日子就暖一分。这暖里,藏着咱跟孩子都需要的,那点实在的疼惜。
所谓包容,从来不是要求对方改掉缺点,而是接受“我们本就不同”。
作者:海安市雅周镇中心幼儿园 秦爱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