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精教优学”助力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

作者:董裕华 发布时间:2025-08-20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多年来,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下文简称“海安中学”)数学学科组聚焦“学生心理负担重,学习兴趣低;认知负担重,运用能力低;作业负担重,综合素养低;教师教学负担重,幸福指数低”的问题,持续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着力探寻数学学科行之有效的减负增效路径与方法,探索形成“精教优学”课堂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三个维度的创新实践:一是推动全学科运用,实现教学方式系统性变革;二是推进全空间升级,促进育人方式整体性转型;三是实施全领域推广,带动区域兄弟学校协同发展。

  从数学教改到全科运用 

  “精教优学”是“精教”和“优学”的辩证统一。“精教”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求精。运用大数据精准分析往届学生学习情况,研制预习学案,让学生自主先学。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先学的情况二次备课,聚焦学生学后不真懂、不会用等问题,科学取舍教学内容。二是教学方法求精。坚持以学为中心,让学生自悟、自主、自究,并通过“多向互动”实现知识“动态生成”。以大主题、大单元、大项目为主要形式,整体设计指向真实问题解决的学习任务群、任务链和个性化学习包,把教的重心落在引导思维进阶上,指导学生建立以学科核心概念为中心的知识结构,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思维方法。“优学”就是优化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情境中“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与行动”,在运用学科核心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素养。“精教优学”的本质就是以教学方式变革撬动学生学习方式变革,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近年来,学校将发端于数学学科的“精教优学”课堂教学模式推广到全学科运用。各学科结合本学科特点,实践中突出把握好“多与少”“强与弱”“眼前与长远”的教学辩证法,进一步优化完善,以教师的“四精”(精打细算、精挑细选、精耕细作、精益求精)撬动学生的“两主”(积极主动性、自主选择性),用教学的“三减”(减少讲授时间、减少作业总量、减少现成资料)、“三增”(增加教师集体备课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增加综合素养考核内容)、“三把握”(把握学生心态、把控教学难度、把准教学方向)撬动学生学习的“两活两实”(学习方法活,思维创新活;学业基础实,素养提升实),总结形成全学科、多课型普遍适用的“三突出”(突出目标、重点、方法)“四强化”(强化自主、合作、探究、实践)“五环节”(导入、探究、巩固、拓展、评价)“精教优学”课堂教学操作要义。

  从“精优课堂”到“精优教育” 

  “精教优学”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为学生课外拓展性学习、自主性发展赢得时间,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充分可能。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学校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运用系统思维,以更加丰富开阔的视野,开展以优质教学为目标的系统政策设计,从组织机制、实施机制、保障机制等多层面协同推进学校文化价值重塑、教学方式升级、教育生态优化,推动“精优课堂”向“精优教育”的升级,努力让每个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追求至善,实现个性化成长。

  学校以培养“品德优良、身心健康、素养全面、学业优异的新时代劳动者”为育人目标,根据国家课程方案,运用联结和融通的思维,按照“纵向分层、横向分类”的方式,以系列课程基地群和“四大中心”(学科创新中心、水木科创中心、图文信息中心、艺术中心)为依托,建构了校本化学校课程体系,通过拓展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社团活动等载体,努力以课程的丰富性、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增加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性。同时,支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在“优学”中打通学科之间、学科与生活知识之间的边界,跨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鸿沟,建立学科知识方法之间的新联结,实现认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新整合,达到思维能力和水平的新提升,以学生个性的主动充分发展激发创造性,整体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学校自主研发学生成长记录平台,利用平台的便捷性、公开性、共享性,协同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等评价主体,多维度、全过程地记录学生成长中的关键事件,驱动学生通过持续性组织或参与各类活动主动寻找锻炼提高的机会,发展特长,弥补不足,提升综合素质。

  如今,学校呈现高品质发展的新气象。学校《“从五到一”全方位提升普通高中多样化育人质量》入选教育部2023中国基础教育实践创新典型案例;《人民教育》《中小学校长》《中国教育报》等国家主流媒体多次推介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实践。

  从一校实践到盟校推广 

  在深入探索“精教优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海安中学聚焦培养“面向未来”的时代新人,从课堂变革到全局性改革,用实实在在的办学成果,较好、较实地回应了国家和社会对实施“双减”、提升质量和振兴县中的关切。

  海安中学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县中建设的决策部署,秉持“天下教育是一家”的理念,2022年在全国率先发起建立振兴县域高中联盟,首批8个省市区的28个县中参与其中。联盟成立以来,海安中学和联盟学校一起,在共生发展机制中丰富完善“精教优学”课堂教学模式,共同探索“精教优学”行动机制,整体性推进内部治理制度、教师集体研修等学校内部教学管理机制变革,不断提升普通高中课堂育人质量、转变普通高中育人方式,为推动各地县中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参照。

  如今,海安中学通过教师跟岗交流、学生跟班体验、教研深度融合、高校跟踪指导等多种形式,在示范带动省内多所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积极助力贵州独山、新疆伊犁、甘肃卓尼等地县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从2020年起,海安中学助力南京大学定点帮扶云南省双柏县教育工作,2024 年双柏县教育教学有了新起色,2025年又再上新台阶。县中振兴有了稳定的基础,海安中学“精教优学”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推广的效果也得到充分体现。

  (作者系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本文系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精教优学’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推广”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朱璐

“精教优学”助力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8-20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董裕华

  多年来,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下文简称“海安中学”)数学学科组聚焦“学生心理负担重,学习兴趣低;认知负担重,运用能力低;作业负担重,综合素养低;教师教学负担重,幸福指数低”的问题,持续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着力探寻数学学科行之有效的减负增效路径与方法,探索形成“精教优学”课堂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三个维度的创新实践:一是推动全学科运用,实现教学方式系统性变革;二是推进全空间升级,促进育人方式整体性转型;三是实施全领域推广,带动区域兄弟学校协同发展。

  从数学教改到全科运用 

  “精教优学”是“精教”和“优学”的辩证统一。“精教”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求精。运用大数据精准分析往届学生学习情况,研制预习学案,让学生自主先学。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先学的情况二次备课,聚焦学生学后不真懂、不会用等问题,科学取舍教学内容。二是教学方法求精。坚持以学为中心,让学生自悟、自主、自究,并通过“多向互动”实现知识“动态生成”。以大主题、大单元、大项目为主要形式,整体设计指向真实问题解决的学习任务群、任务链和个性化学习包,把教的重心落在引导思维进阶上,指导学生建立以学科核心概念为中心的知识结构,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思维方法。“优学”就是优化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情境中“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与行动”,在运用学科核心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素养。“精教优学”的本质就是以教学方式变革撬动学生学习方式变革,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近年来,学校将发端于数学学科的“精教优学”课堂教学模式推广到全学科运用。各学科结合本学科特点,实践中突出把握好“多与少”“强与弱”“眼前与长远”的教学辩证法,进一步优化完善,以教师的“四精”(精打细算、精挑细选、精耕细作、精益求精)撬动学生的“两主”(积极主动性、自主选择性),用教学的“三减”(减少讲授时间、减少作业总量、减少现成资料)、“三增”(增加教师集体备课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增加综合素养考核内容)、“三把握”(把握学生心态、把控教学难度、把准教学方向)撬动学生学习的“两活两实”(学习方法活,思维创新活;学业基础实,素养提升实),总结形成全学科、多课型普遍适用的“三突出”(突出目标、重点、方法)“四强化”(强化自主、合作、探究、实践)“五环节”(导入、探究、巩固、拓展、评价)“精教优学”课堂教学操作要义。

  从“精优课堂”到“精优教育” 

  “精教优学”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为学生课外拓展性学习、自主性发展赢得时间,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充分可能。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学校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运用系统思维,以更加丰富开阔的视野,开展以优质教学为目标的系统政策设计,从组织机制、实施机制、保障机制等多层面协同推进学校文化价值重塑、教学方式升级、教育生态优化,推动“精优课堂”向“精优教育”的升级,努力让每个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追求至善,实现个性化成长。

  学校以培养“品德优良、身心健康、素养全面、学业优异的新时代劳动者”为育人目标,根据国家课程方案,运用联结和融通的思维,按照“纵向分层、横向分类”的方式,以系列课程基地群和“四大中心”(学科创新中心、水木科创中心、图文信息中心、艺术中心)为依托,建构了校本化学校课程体系,通过拓展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社团活动等载体,努力以课程的丰富性、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增加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性。同时,支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在“优学”中打通学科之间、学科与生活知识之间的边界,跨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鸿沟,建立学科知识方法之间的新联结,实现认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新整合,达到思维能力和水平的新提升,以学生个性的主动充分发展激发创造性,整体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学校自主研发学生成长记录平台,利用平台的便捷性、公开性、共享性,协同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等评价主体,多维度、全过程地记录学生成长中的关键事件,驱动学生通过持续性组织或参与各类活动主动寻找锻炼提高的机会,发展特长,弥补不足,提升综合素质。

  如今,学校呈现高品质发展的新气象。学校《“从五到一”全方位提升普通高中多样化育人质量》入选教育部2023中国基础教育实践创新典型案例;《人民教育》《中小学校长》《中国教育报》等国家主流媒体多次推介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实践。

  从一校实践到盟校推广 

  在深入探索“精教优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海安中学聚焦培养“面向未来”的时代新人,从课堂变革到全局性改革,用实实在在的办学成果,较好、较实地回应了国家和社会对实施“双减”、提升质量和振兴县中的关切。

  海安中学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县中建设的决策部署,秉持“天下教育是一家”的理念,2022年在全国率先发起建立振兴县域高中联盟,首批8个省市区的28个县中参与其中。联盟成立以来,海安中学和联盟学校一起,在共生发展机制中丰富完善“精教优学”课堂教学模式,共同探索“精教优学”行动机制,整体性推进内部治理制度、教师集体研修等学校内部教学管理机制变革,不断提升普通高中课堂育人质量、转变普通高中育人方式,为推动各地县中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参照。

  如今,海安中学通过教师跟岗交流、学生跟班体验、教研深度融合、高校跟踪指导等多种形式,在示范带动省内多所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积极助力贵州独山、新疆伊犁、甘肃卓尼等地县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从2020年起,海安中学助力南京大学定点帮扶云南省双柏县教育工作,2024 年双柏县教育教学有了新起色,2025年又再上新台阶。县中振兴有了稳定的基础,海安中学“精教优学”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推广的效果也得到充分体现。

  (作者系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本文系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精教优学’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推广”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