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以联动视角和儿童一起读整本书

作者:丁庆军 发布时间:2025-08-20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开展读书活动”是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的一件大事,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这一年,盐城市盐渎实验学校被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全民阅读办确立为“江苏省书香校园建设示范点”,并成功申报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和儿童一起读整本书:阅读联动体系建构与实践”。

  深问儿童,破解阅读难题 

  阅读历来备受重视,但往往又被认为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硬骨头”。经过深入调研,项目组发现在教师“放任自读”“过度领读”“主观误读”“机械测读”等教学偏差和家长伴读“时间少”“方法少”等问题表象背后,是儿童在阅读内容、阅读体验、阅读后劲等方面的缺失。

  增强阅读完整性。引领儿童走出“快餐式”“碎片化”阅读误区,让他们不再热衷于阅读怪异漫画、搞笑图文或捕捉荒谬情节,不再今天读这本、明天看那本,也不再就书读书。

  强化阅读真体验。充分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让阅读不再有过多教师主导下的虚假任务;真正关注儿童的阅读需求,避免阅读过程中的功利化倾向;有效提升儿童的阅读品质,让阅读不再是缺少有效组织的消极回应。

  促进阅读自生长。引领儿童学会阅读规划,拥有自己的阅读爱好、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帮助儿童增强阅读后劲,遇到阅读障碍和困惑时能积极应对,生发强烈的阅读自觉。

  深掘内涵,规划阅读路径 

  从问题出发,项目组逐渐明晰“和儿童一起读整本书”的教改方向,通过阅读主体、阅读对象、阅读活动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发挥共同体的伴读作用,借助生活化任务驱动,实现整本书的育人功能,从而培养具有积极状态、完整视角、丰富体验的阅读成长者。

  阅读主体——和儿童一起。阅读行为的主体是儿童,教师、朋伴、家长协同参与。据此可以组建形成各有侧重的阅读共同体,如重在支持引领的师生研读共同体,重在交互协作的朋伴同读共同体,重在陪伴参与的亲子伴读共同体。

  阅读对象——整本书。从意义价值看,书籍是一种媒介,连接起儿童个体与现实社会,选择书籍的首要因素就是观照其与儿童、现实社会的相通之处;从参照要素看,整本书是作品,涉及作者自身(背景、经历等)与辅助资源(书评、影视等),需要寻找不同资源的相融之处,这是阅读书籍的重要参考;从内容体系看,整本书关联到其中单篇和其他多本,需要发现不同篇章的相近之处,这是拓展阅读的基本原则。

  阅读活动——读。这是将阅读主体和阅读对象连接,与文本、作者直接对话,寻找精神伙伴的过程。处于主要地位且贯穿始终的是儿童的自主阅读,其他活动可以融合推进,如作业实践重在任务驱动,课时学习重在分享习得,评价反思重在回应矫正。

  深耕课堂,撬动阅读生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整本书阅读纳入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且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以“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形式出现,整本书阅读从课外阅读的地位回归到课堂教学。项目组扎实抓好整本书阅读的课时学习,全校实行“三统一”:统一时间设置,每周三下午第三节课设置为阅读课;统一方案设计,由每本书的研读共同体牵头实施;统一现场开放,利用每周二下午的语文学科半日教研,分年级开放阅读现场,开展书籍内容推介、学习现场观摩、方案意图介绍、现场随机互动等活动。

  读中有伴:“三位一体”组建共同体。“师生研读、朋伴同读、亲子伴读”三位一体,突出各共同体的特质与功能,强化共同体的协作性和支持性。师生研读共同体主要是由教师、学生参与,邀请作家、文艺评论家、科技工作者等相关人员加入,帮助教师设置阅读主题情境、设计阅读作业、指导阅读困惑。朋伴同读共同体通常由同一个班级的6—8名儿童为单位组成,遵循自愿原则,围绕同一本书、同一个主题、同一类作业进行共读。亲子伴读共同体一般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组建,也可以在同一班级、同一年级,由部分有共同愿景、共同兴趣、共同话语的家庭组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交流伴读困惑,分享伴读经验。

  读中有数:“三维九点”观照整本书。第一维度是书籍与个体、社会。整本书阅读读的不仅仅是书,还需要观照读的人。第二维度是作品与作者、资源。整本书阅读既要读书本身,也需要读写的人。第三维度是整本与单篇、多本。整本书阅读,既要读“这一本”,又要观照“另一本”。比如,教师引导三年级学生读《中国寓言故事》时,首先从故事视角出发,帮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其次,从寓言视角出发,启发学生思考其中道理;再次,从中国视角出发,比较《中国寓言故事》与《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的异同;最后,从儿童视角出发,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道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读中有策:“三线合一”设计阅读课。一是优化课时结构。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基本特征和内在逻辑,逐步探索出“情境导读—任务引读—活动助读—评价促读”的整本书阅读四阶学习模式。二是优化作业实践。基于长线视角、长策驱动、长久赋能、长远空间原则,将整本书阅读长作业细化为梳理设计、感悟表达、情景体验、实践应用等四大类型十种方式。三是优化评价反馈。设计“阅读评价单”,遵循多维度、易操作、可量化原则,及时评价反馈,教师提供针对性指导。

  (作者系盐城市盐渎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本文系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和儿童一起读整本书:阅读联动体系建构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朱璐

以联动视角和儿童一起读整本书
发布时间:2025-08-20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丁庆军

  “开展读书活动”是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的一件大事,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这一年,盐城市盐渎实验学校被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全民阅读办确立为“江苏省书香校园建设示范点”,并成功申报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和儿童一起读整本书:阅读联动体系建构与实践”。

  深问儿童,破解阅读难题 

  阅读历来备受重视,但往往又被认为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硬骨头”。经过深入调研,项目组发现在教师“放任自读”“过度领读”“主观误读”“机械测读”等教学偏差和家长伴读“时间少”“方法少”等问题表象背后,是儿童在阅读内容、阅读体验、阅读后劲等方面的缺失。

  增强阅读完整性。引领儿童走出“快餐式”“碎片化”阅读误区,让他们不再热衷于阅读怪异漫画、搞笑图文或捕捉荒谬情节,不再今天读这本、明天看那本,也不再就书读书。

  强化阅读真体验。充分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让阅读不再有过多教师主导下的虚假任务;真正关注儿童的阅读需求,避免阅读过程中的功利化倾向;有效提升儿童的阅读品质,让阅读不再是缺少有效组织的消极回应。

  促进阅读自生长。引领儿童学会阅读规划,拥有自己的阅读爱好、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帮助儿童增强阅读后劲,遇到阅读障碍和困惑时能积极应对,生发强烈的阅读自觉。

  深掘内涵,规划阅读路径 

  从问题出发,项目组逐渐明晰“和儿童一起读整本书”的教改方向,通过阅读主体、阅读对象、阅读活动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发挥共同体的伴读作用,借助生活化任务驱动,实现整本书的育人功能,从而培养具有积极状态、完整视角、丰富体验的阅读成长者。

  阅读主体——和儿童一起。阅读行为的主体是儿童,教师、朋伴、家长协同参与。据此可以组建形成各有侧重的阅读共同体,如重在支持引领的师生研读共同体,重在交互协作的朋伴同读共同体,重在陪伴参与的亲子伴读共同体。

  阅读对象——整本书。从意义价值看,书籍是一种媒介,连接起儿童个体与现实社会,选择书籍的首要因素就是观照其与儿童、现实社会的相通之处;从参照要素看,整本书是作品,涉及作者自身(背景、经历等)与辅助资源(书评、影视等),需要寻找不同资源的相融之处,这是阅读书籍的重要参考;从内容体系看,整本书关联到其中单篇和其他多本,需要发现不同篇章的相近之处,这是拓展阅读的基本原则。

  阅读活动——读。这是将阅读主体和阅读对象连接,与文本、作者直接对话,寻找精神伙伴的过程。处于主要地位且贯穿始终的是儿童的自主阅读,其他活动可以融合推进,如作业实践重在任务驱动,课时学习重在分享习得,评价反思重在回应矫正。

  深耕课堂,撬动阅读生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整本书阅读纳入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且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以“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形式出现,整本书阅读从课外阅读的地位回归到课堂教学。项目组扎实抓好整本书阅读的课时学习,全校实行“三统一”:统一时间设置,每周三下午第三节课设置为阅读课;统一方案设计,由每本书的研读共同体牵头实施;统一现场开放,利用每周二下午的语文学科半日教研,分年级开放阅读现场,开展书籍内容推介、学习现场观摩、方案意图介绍、现场随机互动等活动。

  读中有伴:“三位一体”组建共同体。“师生研读、朋伴同读、亲子伴读”三位一体,突出各共同体的特质与功能,强化共同体的协作性和支持性。师生研读共同体主要是由教师、学生参与,邀请作家、文艺评论家、科技工作者等相关人员加入,帮助教师设置阅读主题情境、设计阅读作业、指导阅读困惑。朋伴同读共同体通常由同一个班级的6—8名儿童为单位组成,遵循自愿原则,围绕同一本书、同一个主题、同一类作业进行共读。亲子伴读共同体一般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组建,也可以在同一班级、同一年级,由部分有共同愿景、共同兴趣、共同话语的家庭组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交流伴读困惑,分享伴读经验。

  读中有数:“三维九点”观照整本书。第一维度是书籍与个体、社会。整本书阅读读的不仅仅是书,还需要观照读的人。第二维度是作品与作者、资源。整本书阅读既要读书本身,也需要读写的人。第三维度是整本与单篇、多本。整本书阅读,既要读“这一本”,又要观照“另一本”。比如,教师引导三年级学生读《中国寓言故事》时,首先从故事视角出发,帮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其次,从寓言视角出发,启发学生思考其中道理;再次,从中国视角出发,比较《中国寓言故事》与《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的异同;最后,从儿童视角出发,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道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读中有策:“三线合一”设计阅读课。一是优化课时结构。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基本特征和内在逻辑,逐步探索出“情境导读—任务引读—活动助读—评价促读”的整本书阅读四阶学习模式。二是优化作业实践。基于长线视角、长策驱动、长久赋能、长远空间原则,将整本书阅读长作业细化为梳理设计、感悟表达、情景体验、实践应用等四大类型十种方式。三是优化评价反馈。设计“阅读评价单”,遵循多维度、易操作、可量化原则,及时评价反馈,教师提供针对性指导。

  (作者系盐城市盐渎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本文系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和儿童一起读整本书:阅读联动体系建构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