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顾宁燕:专业成长中那些珍贵的镜头

作者:顾宁燕 发布时间:2025-08-21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我是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一名教师。1999年,我从海门师范学校美术班毕业后,按常理本应成为一名美术教师,但命运却和我开了一个玩笑:我成了一名专职的数学教师,如今竟逐步成长为市级数学学科带头人。回首来路,四个镜头让我觉得在通州这片教育沃土上,教师的专业成长充满了无限可能。

  镜头一:搬一张凳子,听一年的课 

  刚毕业那会儿,我被分配到当时的通州市十总小学。那是一所镇中心小学。第一次参加校务会时,校长宣布由我任教五(3)班数学。我当场愣住了,完全没料到会有这样的安排,一时不知该如何应对。

  第一堂课,我只用了20分钟就讲完了。下课后,看着我手足无措的模样,十总小学的老教师们纷纷围过来,耐心教我怎么备好数学课。可上好数学课哪有那么容易?隔壁班的陆灵俊老师是时任教导处主任,我硬着头皮找他:“陆老师,我能先听您的课,再回教室上课吗?”他爽快应下了。于是我搬着小马扎去听课,一听就是整整一年。每天听完课再回教室上课,自己的数学课倒也渐渐有了模样。直到今天,我依然深深感激那段时光,陆老师的数学课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总能用结构化的思维串联起知识点,为我打开了专业成长的第一扇门。

  在十总小学的6年里,学校先后安排我参加区级赛课、各级展示课,在同事们的帮助下,我甚至站上了国家级活动的数学课堂。

  镜头二:通州实小,磨课时的众生相 

  2005年我调入通州区实验小学,开学不久,学校“青蓝工程”便安排王俊老师做我的师父。王俊老师才华横溢,后来很快获评了江苏省特级教师。他没有一点架子,我常揣着一摞作业本在上课铃响时冲进他的课堂,坐在后排边批改边听课,遇到孩子们争论的难题,我甚至会举手上台试着解答。

  在通州实小的20年里,王俊师父始终陪伴左右。我参加的每一场赛课,他都全程细致指导。记得有次备战南通市赛课,晚间磨课到很晚,有个环节我们反复打磨了几十遍,师父仍觉不够。我闹起脾气不想练了,他便让我坐在台下,自己上台示范。没过多久,我们又为一个细节争执起来,连楼上楼下加班的王校长、蒋校长都闻声赶来。

  通州实小的语文特级教师朱国忠被大家称为“移动图书柜”,每年备新课,他都逐字逐句帮我打磨。今年我的新课“大国工匠教我们学数学”里,“有需要,就创造”这一“课眼”,便是他的点睛之笔。美术老师巫毅华痴迷书法,字迹自带金石韵味,我请他为课程设计板书,我逐字临摹练习,最终板书得到了华应龙师父和师兄师姐们的一致称赞。除此以外,我身边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比如搭班的杨玉林老师是省赛课一等奖得主,总为我逐字推敲板书对联。

  在这个团队里,年长的老师勤恳低调、始终保持学习热忱;年轻的老师聪慧阳光、朝气蓬勃;行政同仁们更是终日忙碌,只为服务教师成长,我们常在思维碰撞间相视而笑。

  镜头三:那些努力托举,后辈的前辈们 

  今年,在通州区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优秀培养对象专业成长展示活动中,我举办了个人专场展示。郭志明团长早在我展示前就逐字逐句帮我打磨个人主张,点评时又给出针对性建议。王笑梅书记见证着我的成长,像看自家孩子突然长大、小有成就般欣慰,她的点评既感性又深刻。我想整理她的发言作为课评,她却对自己即时的点评不够满意,特意重新写了一篇《匠心筑梦,毫厘见乾坤》。而许卫兵校长在我于今年5月执教此课后,随即给出专业点评——《“国数课”:用数学讲好中国故事》。两篇课评相互映照,尽显前辈对后辈的扶持。

  王笑梅书记是语文特级教师,她引荐我结识了数学特级教师符永平。符老师深入剖析我的课堂,写下《给顾宁燕老师的一节数学课30个“炮弹”——在争辩中共同提高》,直陈30个问题。在我逐一回应后,他仍兴致浓厚,特意多次从南通市区往返通州听课磨课。在他的点拨下,我对儿童“真学习”的理解愈发深刻。

  任卫兵老师是通州实小走出的数学特级教师、南通市中青年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自其工作室成立起,我便担任核心成员。每年,任老师都会策划多样的活动,推动成员专业成长与学生智慧学习。他发现成员理论素养有待提升,便组织共读《简明学习理论》,以“共读、转化、生长”为主题开展深度研习。这些年来,在一次次的锻炼中,我的专业水平稳步提升;在持续的思维碰撞里,工作室同伴们的智慧与专业,更常如明灯般点亮我的思考。在任老师工作室的这几年,我先后获评南通市通州区骨干教师、南通市骨干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等称号。

  镜头四:铿锵三人行,我成了导师 

  曾经,我是连数学教育门道都摸不着的美术老师;曾经,我是因家里俩娃、学校双班而婉拒名师团队邀请的普通教师;曾经,我是人到中年有些懈怠,却被导师们“拽着跑”的区“1311”名师团队旁听生。可在前辈们的扶持下、在团队力量的推动下、在伙伴智慧的碰撞中,我竟又有了踏上新征程的意气风发:2024年南通市“1115工程”赛课拿了一等奖;连续发表5篇省级论文;原创多节自认为满意的课例,站上名师荟萃的舞台;市级课题“新时代数学故事”顺利结题,新课题“'做中学,玩中创'——小学数学创享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又成功申报;连顾宁燕工作坊的年轻教师们都跟着成长起来了……

  如今,学校正在举办“铿锵三人行”教研活动,模式是“一位导师带俩徒弟”,三人共磨一课,抽签决定谁上课、谁说课。昨晚6点半,教学楼准时熄灯,可我们还在研讨,于是三部手机齐刷刷打开手电筒,照亮摊开的资料。旁边的朱老师笑着说:“这画面多珍贵啊!”只是这次,我成了三人里的导师。

    教师简介:

    顾宁燕,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教师,南通市数学学科带头人,南通市数学中心组成员,南通市中青年名师任卫兵工作室核心成员,华应龙工作室核心成员,南通市优秀班主任。

责任编辑:朱璐

顾宁燕:专业成长中那些珍贵的镜头
发布时间:2025-08-21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顾宁燕

  我是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一名教师。1999年,我从海门师范学校美术班毕业后,按常理本应成为一名美术教师,但命运却和我开了一个玩笑:我成了一名专职的数学教师,如今竟逐步成长为市级数学学科带头人。回首来路,四个镜头让我觉得在通州这片教育沃土上,教师的专业成长充满了无限可能。

  镜头一:搬一张凳子,听一年的课 

  刚毕业那会儿,我被分配到当时的通州市十总小学。那是一所镇中心小学。第一次参加校务会时,校长宣布由我任教五(3)班数学。我当场愣住了,完全没料到会有这样的安排,一时不知该如何应对。

  第一堂课,我只用了20分钟就讲完了。下课后,看着我手足无措的模样,十总小学的老教师们纷纷围过来,耐心教我怎么备好数学课。可上好数学课哪有那么容易?隔壁班的陆灵俊老师是时任教导处主任,我硬着头皮找他:“陆老师,我能先听您的课,再回教室上课吗?”他爽快应下了。于是我搬着小马扎去听课,一听就是整整一年。每天听完课再回教室上课,自己的数学课倒也渐渐有了模样。直到今天,我依然深深感激那段时光,陆老师的数学课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总能用结构化的思维串联起知识点,为我打开了专业成长的第一扇门。

  在十总小学的6年里,学校先后安排我参加区级赛课、各级展示课,在同事们的帮助下,我甚至站上了国家级活动的数学课堂。

  镜头二:通州实小,磨课时的众生相 

  2005年我调入通州区实验小学,开学不久,学校“青蓝工程”便安排王俊老师做我的师父。王俊老师才华横溢,后来很快获评了江苏省特级教师。他没有一点架子,我常揣着一摞作业本在上课铃响时冲进他的课堂,坐在后排边批改边听课,遇到孩子们争论的难题,我甚至会举手上台试着解答。

  在通州实小的20年里,王俊师父始终陪伴左右。我参加的每一场赛课,他都全程细致指导。记得有次备战南通市赛课,晚间磨课到很晚,有个环节我们反复打磨了几十遍,师父仍觉不够。我闹起脾气不想练了,他便让我坐在台下,自己上台示范。没过多久,我们又为一个细节争执起来,连楼上楼下加班的王校长、蒋校长都闻声赶来。

  通州实小的语文特级教师朱国忠被大家称为“移动图书柜”,每年备新课,他都逐字逐句帮我打磨。今年我的新课“大国工匠教我们学数学”里,“有需要,就创造”这一“课眼”,便是他的点睛之笔。美术老师巫毅华痴迷书法,字迹自带金石韵味,我请他为课程设计板书,我逐字临摹练习,最终板书得到了华应龙师父和师兄师姐们的一致称赞。除此以外,我身边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比如搭班的杨玉林老师是省赛课一等奖得主,总为我逐字推敲板书对联。

  在这个团队里,年长的老师勤恳低调、始终保持学习热忱;年轻的老师聪慧阳光、朝气蓬勃;行政同仁们更是终日忙碌,只为服务教师成长,我们常在思维碰撞间相视而笑。

  镜头三:那些努力托举,后辈的前辈们 

  今年,在通州区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优秀培养对象专业成长展示活动中,我举办了个人专场展示。郭志明团长早在我展示前就逐字逐句帮我打磨个人主张,点评时又给出针对性建议。王笑梅书记见证着我的成长,像看自家孩子突然长大、小有成就般欣慰,她的点评既感性又深刻。我想整理她的发言作为课评,她却对自己即时的点评不够满意,特意重新写了一篇《匠心筑梦,毫厘见乾坤》。而许卫兵校长在我于今年5月执教此课后,随即给出专业点评——《“国数课”:用数学讲好中国故事》。两篇课评相互映照,尽显前辈对后辈的扶持。

  王笑梅书记是语文特级教师,她引荐我结识了数学特级教师符永平。符老师深入剖析我的课堂,写下《给顾宁燕老师的一节数学课30个“炮弹”——在争辩中共同提高》,直陈30个问题。在我逐一回应后,他仍兴致浓厚,特意多次从南通市区往返通州听课磨课。在他的点拨下,我对儿童“真学习”的理解愈发深刻。

  任卫兵老师是通州实小走出的数学特级教师、南通市中青年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自其工作室成立起,我便担任核心成员。每年,任老师都会策划多样的活动,推动成员专业成长与学生智慧学习。他发现成员理论素养有待提升,便组织共读《简明学习理论》,以“共读、转化、生长”为主题开展深度研习。这些年来,在一次次的锻炼中,我的专业水平稳步提升;在持续的思维碰撞里,工作室同伴们的智慧与专业,更常如明灯般点亮我的思考。在任老师工作室的这几年,我先后获评南通市通州区骨干教师、南通市骨干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等称号。

  镜头四:铿锵三人行,我成了导师 

  曾经,我是连数学教育门道都摸不着的美术老师;曾经,我是因家里俩娃、学校双班而婉拒名师团队邀请的普通教师;曾经,我是人到中年有些懈怠,却被导师们“拽着跑”的区“1311”名师团队旁听生。可在前辈们的扶持下、在团队力量的推动下、在伙伴智慧的碰撞中,我竟又有了踏上新征程的意气风发:2024年南通市“1115工程”赛课拿了一等奖;连续发表5篇省级论文;原创多节自认为满意的课例,站上名师荟萃的舞台;市级课题“新时代数学故事”顺利结题,新课题“'做中学,玩中创'——小学数学创享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又成功申报;连顾宁燕工作坊的年轻教师们都跟着成长起来了……

  如今,学校正在举办“铿锵三人行”教研活动,模式是“一位导师带俩徒弟”,三人共磨一课,抽签决定谁上课、谁说课。昨晚6点半,教学楼准时熄灯,可我们还在研讨,于是三部手机齐刷刷打开手电筒,照亮摊开的资料。旁边的朱老师笑着说:“这画面多珍贵啊!”只是这次,我成了三人里的导师。

    教师简介:

    顾宁燕,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教师,南通市数学学科带头人,南通市数学中心组成员,南通市中青年名师任卫兵工作室核心成员,华应龙工作室核心成员,南通市优秀班主任。

责任编辑: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