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小学“品格教育”面临着挑战。一方面,城市文化主导的价值体系对乡土文化形成冲击;另一方面,一些乡村少年缺乏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导致其产生身份认同问题。徐州市铜山区棠张镇实验小学琅溪校区迎难而上,立足琅溪河这一地域文化根脉,以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上善’少年行阅琅溪计划”为载体,探索出一条“政策在地化—乡土经验深度化”的育人之路。该项目以“善”为价值导向,通过“行阅”这一独特路径,将琅溪河畔的自然生态、历史文脉、民俗风情转化为滋养学生品格的鲜活教材,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的深度融合。
理论基础与内涵建构
教育政策的在地化实施。学校以国家关于研学旅行、传统文化教育及劳动实践的政策导向为根本遵循,将宏观政策要求转化为本土化实践框架。例如,将“建立区域性研学资源图谱”的政策精神具化为“三阶圈层研学体系”,从校园周边的琅溪河畔延伸至棠张镇域内的文化地标,聚焦于乡土文化的深度体验;将“利用乡土资源开发特色实验项目”的规定落实为“蚕桑文化实验室”“水质监测站”等校本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探索自然与科学的奥秘。这种政策响应机制,确保了项目实施的方向性与合规性,同时赋予其鲜明的地域特色。
“琅溪”文化的育人资源。“琅溪”不仅是地理概念上的河流,而且是承载乡土记忆的文化符号。学校通过系统梳理,提炼出四大类育人资源:自然资源(水系生态、田园物产)、历史资源(解忧公主和亲典故、古道商埠遗存)、文化资源(缫丝技艺、方言谚语)、精神资源(吃苦耐劳、包容担当的乡土性格)。这些资源经过教育转化,成为培育“上善”品格的核心素材。例如,我们以解忧公主的历史故事为切入点,开发“跨时空对话”主题课程,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与故事创编中体悟“责任”与“坚毅”的内涵。
“上善”品格的现代诠释。学校以道家“上善若水”为哲学原点,结合乡村儿童发展需求,将“上善”品格具化为“担责意识、坚毅品质、创造思维、包容胸怀”四大维度。我们通过“班级责任岗”“小河长”等实践岗位培育学生担责意识;通过户外研学与劳动实践锤炼学生坚毅品格;通过“蚕桑文创设计”“乡土工艺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通过“方言保护计划”“跨代际文化课堂”等让学生具有包容胸怀。这种品格维度的设定,既根植传统文化,又回应了新时代对少年儿童的成长要求。
构建“行阅融合”的育人体系
创设“三阶圈层”研学实践体系。我们创新设计“纵向三阶圈层+横向三环联动”的研学架构。纵向层面聚焦琅溪地域内资源深度开发,形成“校园周边—琅溪河畔—棠张镇域”的递进式研学路径。校园周边微研学以校园为中心,开发“蚕桑文化角”“乐耕播种所”等实践场所,让学生通过养蚕、种植等活动体悟劳动价值,如将淘汰的桑枝制作成立体书架,摆放学生自制的《蚕的一生》连环画。琅溪河畔生态考察围绕琅溪河沿岸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开展“水质监测”“湿地生态观察”“古桥遗存探访”等活动,学生以“小河长”身份参与河道清理,在实践中增强责任意识。棠张镇域文化探访深入镇内的历史文化地标(解忧公主纪念馆、喻继高艺术馆)和乡土产业基地(徐州蚕桑文化博物馆、徐州市铜山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学生通过“缫丝技艺体验”“方言故事采集”等活动,感受地域文化的厚重底蕴。横向层面遵循“行前研备—行中实施—行后反思”的闭环设计,让学生通过“研学单”预习乡土知识,在实践中用日志、影像、标本等方式记录,最终形成“实践—认知—再实践”的成长轨迹。
建构“三维融合”课程生态。在课程建构中,我们形成了“国家课程融合+跨学科融合+校本课程开发”三个维度的融合生态。学校在国家课程中融入“品格教育”元素,如语文课以《黄河颂》《乡土中国》研读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数学课以“桑蚕养殖统计”“水利工程测算”提升学生应用能力,体育课以团队竞技培养学生协作与担当意识;实施“1+1+X”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如语文学科与音乐学科合作创作《琅溪谣》校本歌曲,科学学科与美术学科联合设计“桑枝立体书架”;开发以乡土文化为载体的校本课程群,如“滴水穿石”“大禹治水”等主题校本课程群,其中“蚕桑文化课程”通过实地探访、技艺体验、创意制作等环节,让学生在劳动中理解“坚毅”与“创造”的内涵。
打造“双场联动”实境育人空间。我们构建了“校内文化场+校外实践场”双场联动的实境育人空间,校内打造文化地标,校外建立实践基地,形成校内外协同育人的立体格局。我们在校园内以善水广场作为“品格教育”主阵地,定期举办“上善故事会”和“品格之星”颁奖等活动;在蚕桑文化角陈列学生手绘的《蚕的一生》连环画和蚕茧手工作品;让学生在“乐耕播种所”里种植果蔬,体悟劳动的价值。我们在校外建立16个实践基地,与琅溪水利站合作开展水质监测,联合农业产业园开发“智慧农业”研学课程,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形成“多元共生”评价机制。我们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评价体系。学生层面建立“品格成长档案”,记录责任履职、研学反思等过程性材料;教师层面设立“德育创新奖”,激励开发特色活动;家长层面实施“亲子任务清单”,引导家庭参与品格培育。我们通过“品格积分制”让学生兑换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激发学生自主发展动力,形成持续向上的成长氛围。
从品格养成到生态重塑
学生品格显著提升。“‘上善’少年行阅琅溪计划”项目实施后,学生在“担责意识、坚毅品质、创造思维、包容胸怀”等维度均表现出积极变化。例如,有的学生自发成立“河小青”志愿队,定期开展河道清理与环保宣传,主动承担社区责任;有的学生在户外研学与劳动实践中,逐步养成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有的学生发挥创造力,制作出“蚕沙驱蚊香囊”“桑皮纸文创作品”等物件;有的学生在“方言保护计划”中主动向祖辈学习方言谚语,形成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
教师专业迭代发展。教师教育理念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向“品格导向”,教案中“情感目标”设计比例显著提升,多数教师掌握项目式学习、情境教学等“品格教育”方法。跨学科合作常态化,语文、科学、美术教研组联合开发的“水文化主题课程”获评区级优秀案例,教师团队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共识。
学校文化深度转型。显性文化方面,校园空间利用率大幅提升,走廊文化区、品格主题墙等成为学生展示与互动的平台;隐性文化方面,“微善行动”“无欺凌周”等活动营造了向善向美的氛围。学校管理从“成绩导向”转向“全人教育”,被徐州市铜山区教育局评为乡镇“最美校园”,成为区域“品格教育”示范校。
社会影响持续扩大。项目形成“跨校联动+城乡资源共享”模式,学校帮扶周边乡镇小学开发乡土课程,输出研学方案与实践经验;乡镇政府将“行知琅溪”路线纳入旅游导览,社会资源联动从最初的零星参与发展为多方协同,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
创新启示与未来展望
“‘上善’少年行阅琅溪计划”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实现了乡土资源的教育转化,将地域文化劣势转化为育人优势;突破传统德育模式,构建了“行—阅—思”一体化品格养成路径;形成“国家政策—乡土实践—儿童发展”的良性循环,为乡村小学“品格教育”提供可复制的范式。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深化“数字琅溪”建设,开发AR研学地图;加强师资培训,培育本土文化教育专家;扩大社会参与,推动“琅溪文化”纳入区域文旅发展规划,让“上善”品格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在乡村教育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上善’少年行阅琅溪计划”项目以地域文化为根、以实践体验为脉、以品格养成为魂,探索出一条具有乡土特色的育人之路。这不仅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实践,而且是对“教育即生长”理念的深刻诠释——当琅溪河畔的涓涓细流浸润童心,当乡土文化的基因融入血脉,乡村少年终将成长为兼具家国情怀与乡土情结的“上善”栋梁。
(作者系徐州市铜山区棠张镇实验小学校长)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