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要求,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能否稳定发展,关系到医疗卫生工作能否实现重心下移,影响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水平。面向基层培养“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的高技能医学人才是医学类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担当。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坚持面向基层的办学定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为破解基层医学人才培养中医教协同“融而不深”、岗课对接“宽而不准”、学生上岗“专而不适”等问题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为基层培养了大批新时代“赤脚医生”。
主体聚合,打造“医教协同”育人共同体。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创新校院合作机制,不断强化学校和基层医疗机构协同育人。一是加强“苏医—医教联合体”(“苏医”系江苏医药职业学院简称)建设。学院牵头成立全国康复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遴选紧密合作型基层医院,持续扩大“苏医—医教联合体”合作伙伴。二是成立医校思政育人联盟。学院牵头成立由学校和多家医院组成的医校思政育人联盟,推动形成医校思政合力,促进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三是建设示范性社区教学基地。学院遴选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示范性社区教学基地,围绕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开展合作共建。四是放大农村订单定向医生培养效应。学院作为省内承接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规模最大的院校,不断积累面向基层人才培养的经验。截至目前,学院累计培养专科医学人才7万多名,县级以下基层就业率达85%以上,面向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医学影像技术、中医学共4个专业累计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近3000名,履约率达98%以上,为解决基层医学人才“下不去”的问题,提供强有力支撑。
标准契合,制订“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标准。基层医疗机构与县市级以上医院的职能不同,服务对象也不一样,岗位工作任务有较大区别。江苏医药职业学院从标准制订工作入手,提升学生与基层岗位匹配度。一是围绕基层岗位需求开展调研。学院针对基层岗位“新需求、新技术、新模式”,组织开展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基层岗位需求调研,形成调研报告指导教学改革。二是修(制)订契合基层的人才培养标准。学院参照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生育指导“六位一体”职业能力需求和岗位工作任务,对接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行业准入标准、职业技能大赛赛项标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组织各专业教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岗位能力需求优化课程内容,完善课程标准、实习大纲,将专业课程与岗位任务、行业准入标准、技能大赛要求有机融合,实现“课程教学—行业考证—技能竞赛”的互融互通,不断提升医学人才培养的基层岗位适应性。
过程耦合,实施“岗课交替”教学模式改革。为提升学生基层岗位胜任能力,江苏医药职业学院聚合政府、学校、社会多方资源,改革育人模式,重构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一是形成“基础在校、专业在院”的“一体双元”培养格局。学院学生一年级时学习公共基础、专业基础课程;二年级时整班建制进入临床学院,学习专业核心课程;三年级时开展医院、社区跟岗实习。二是实施“课岗交替、情境实景”教学改革。学院学生半天在教室集中授课,半天进行临床实践。集中授课时,教师利用在线课程、仿真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仿真体验。临床实践时,教师基于实景案例,指导学生完成询问病史、阅读病历、技能实操等任务。2023年,学院“基层卫生人才‘一体双元、三融四接、五控六同’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为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提供了苏医经验。学院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专业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合格率连续多年位列全国同类院校前列,人才培养的质量品牌效应在行业内不断显现。
德智融合,构建校院协同浸润式育人生态。为传承和弘扬救死扶伤、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脚医生”精神品质,进一步筑牢学生服务基层、扎根基层的理想信念,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将“赤脚医生”精神有效融入新时代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一是扎实推进课程思政示范建设工程。学院组织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集体备课、教学比赛,遴选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示范课程、教学案例,聘请临床兼职“思政育人导师”。二是开展各类扎根基层医德教育活动。学院通过开学第一课、“赤脚医生”精神宣讲、优秀基层校友典型选树、名师专家专题讲座、社区义诊活动、健康咨询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实践、主题党日活动、思政育人户外实践教育等,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职业使命感。在实践中,毕业生们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赤脚医生”的使命,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
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起点上,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将始终牢记培养高技能基层卫生健康人才的光荣使命,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提升内涵建设水平,面向基层一线,培养更多新时代“赤脚医生”,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苏医力量。
(作者系江苏医药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