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派教育 > 执教感悟 > 正文

什么才是有价值的?

作者:陈玲玲 发布时间:2015-10-20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前些天,我们前往一年级组听了一节语文研讨课《草原的早晨》,授课教师的一句话让我思绪难平。

课堂实录(节选):

……

(大部分学生还没有读通课文,下课时间要到了。)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大家一起到草原上看了看,你觉得草原怎么样?

生:(有点疑惑地)大。

师:对,还有呢?

生:都是草,还有许多马和羊。

师:你说得真好。那么你们还想知道哪些与草原有关的知识呢?

(学生沉默一会儿。)

生:我想知道牧羊人吃什么?

(师没有说话。)

生:我想知道草原到底有多大?

生:我想知道草原上的人们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师:(有些着急地)要提有价值的问题,知道吗?没有用的问题就别问了。

刚上一年级没多久的学生们面面相觑,也不知道该问什么,不该问什么了。

课就到这儿草草结束了,教师布置好作业便下课了。

……

课一下,任课教师就在抱怨:唉,到底是一年级的,不会提问,真是的,连个有价值的问题都提不出来……

听着她的抱怨,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当中。

……

反思:

课结束了,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呢?是 “石破天惊”的问题,亦或是问出他心中所想即有价值?

作为新课改的教师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都比较注重让学生在生活情景、问题情景中学习。但实施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愿。反思我们的教学,我发现在创设一个情景后,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确是个难题。

“提有价值的问题”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本例中教师让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来拓展对草原的认识,想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在课后再进行一些研究性学习。他把提问的特权交给了学生,这是非常可喜的。但是她忽视了孩子的心智发展水平,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往往更多关注的是表层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提问的学习还刚刚开始,教师要多鼓励,不能拔高要求,有时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手势、一个鼓励的眼神能给学生极大的自信心,毕竟他们还很幼小,所提问题难免缺乏深度。从实录中可看出,他们能提出那样的问题已经是值得赞赏的了,我们不应该再苛求什么“有价值的问题”。

其实,仔细想想,要想获得“有价值的”东西,要想获得学生“有价值的回应”,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教会学生提问,激发提问激情。

“学贵有疑”是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亚里斯多德也曾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所以,应当使学生学会提问。在语文课上,只有当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后,他才会产生与之有关的一起“问题”,从课上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们连最基本的——读通课文还没有解决。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怎么会有自己的感性认识或理性发现呢?“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推动创造的原动力,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有质量的问题是建立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探讨出来的,它与学习发生的情境相连,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相关。在学生阅读课文时,教师要指点、引导学生学习提问,并把学生的典型问题出示出来,从而让学生享受发现问题的快乐,学会提问。

懂得鼓励发现,挖掘研究价值。

我觉得作为一个一年级的小孩子能问出诸如:牧羊人们吃什么?草原上的人与我们有什么不同?等问题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了,因为从我们生活积累出发,我们这儿远离草原,不了解草原的风土人情,不知道他们的生活习性,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他们能捕捉到这个信息说明这是他们是在充分思考分析的基础上才提出的,这是从理性思考的角度出发的。试想,草原的马奶酒与手扒羊肉的饮食习惯没有研究的价值吗?草原人的生活习惯难道不值得探讨吗?这些就是他们最有价值的发现,作为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可以深入地思考到习惯的方面了,作为他们的老师应当用发现的眼光看待这一个个幼稚但生动的“问题”。思考是美丽的。孩子的思考是值得尊重的,除了鼓励之外,我们应该为此而高兴,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已经会思考的一年级的学生了,我们还奢求什么呢?他们的勇气是多么可贵呀,他们探索的欲望是多么强烈呀!教师应当抓住瞬间产生的火花点燃研究的烈火。

另外,放手、放心、放胆地给学生创造机会也是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关键,也是非常重要的。放手——教师应改变在课堂教学中一切包办代替的做法,凡是有关“学”的内容和环节,特别是可以由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敢撒手,尽量让学生自己尝试;放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因为学生年纪小,考虑问题不全面,担心他们提不出问题,也不要担心因为学生的质疑而耽误了教学进程,而是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提供各种诱发学生质疑的机会,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提出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放胆——教师在上课时,要敢于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质疑空间,对学生的疑问不但要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胆略,更要有“生高一尺,师高一丈”的师者风范和气魄。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请记住:敢提问是会提问的前提,如再配以合适的引导,长此以往,孩子必将会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他们发现价值问题的眼光会越来越敏锐,智慧的光芒也才会如火花四溅。

编辑:李月昭

责任编辑:刘北洋

上一篇:语文课的“尴尬”

下一篇:教师五行说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