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虹桥幼儿园 徐伟
恐龙是我班孩子喜欢谈论的内容,它的灭绝留给我们太多的遐想。基于孩子们的热情和好奇,我指导孩子们开启了“恐龙之旅”游戏活动。
孩子们在一起商量后,在楼梯旁的大厅开设了一个微型恐龙博物馆,里面有各种恐龙的图片和介绍。我们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微缩版的恐龙模型搬进了博物馆。孩子们和恐龙来了个近距离的接触,通过摸一摸、找不同来感知不同名称的恐龙。
渐渐地,孩子们感觉博物馆的展品不够丰富,他们就用各种材料制作不同类型的恐龙模型来充实博物馆。制作的过程中,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遇到问题没有第一时间去请求老师的帮助,而是自己想办法解决。孩子们还设计了门票,并将门票送给小中班的弟弟妹妹,邀请他们来我们大班的恐龙博物馆参观。孩子们如数家珍地向来参观的客人介绍博物馆里的展品,因为是他们亲手收集、制作的,所以他们的讲解倾注了满腔热情。
在恐龙博物馆的创建过程中,能力强的孩子展示了他们在活动中的才干,能力弱的孩子,也愿意听从他人的吩咐,开心地参与。他们的绘画能力、想象力、建构能力、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孩子们的创建过程,也是教师观察的过程。教师要既参与又不参与。当孩子们发现问题无法解决、想要放弃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指导,帮孩子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孩子们操作得心应手时,教师就做个静静的旁观者,观察孩子们的需求,发现他们的关注点、兴奋点。
教师经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包办了游戏环境的布置。其实,孩子们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我班恐龙博物馆中所有的环境创设都来自孩子。孩子自己的创作,更让他们自豪,他们会向身边的人“显摆”自己有多能干。家长们看到自己孩子的作品也会发自内心地高兴。
只要新的活动区域的生成,来自幼儿自身的兴趣和需要,孩子们就能实现自主学习,体验快乐情绪。这要求教师要细心地观察,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理念,让自己从实践性教师慢慢转变成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的教师。
幼儿对自己或同伴的评价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意识和片面性。教师应该为幼儿的发展提供 “脚手架”。对大班孩子而言,“脚手架”太高,孩子们会放弃,“脚手架”低了,孩子们会觉得没有挑战性。因此“脚手架”的高度要贴近幼儿的发展区,让孩子们跳一跳就能够得着。
一日生活皆课程,平时的游戏活动包含了太多的课程。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细心的观察者、默默的支持者,孩子们就能生成新的课程,给我们新的惊喜,我们只要静待花开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