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县沂涛中心小学 刘正刚
笔者长期从事乡村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在工作中发现因家庭环境造成的学生发展指标差别非常明显。这一点在乡村社区内部存在差距,在城乡家庭之间的差距更大,家长的教育程度、文化资本的积淀和家庭教育的态度决定了孩子未来走向。家庭的早期教育对一个人来说太重要了,加强乡村家庭教育是助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的应有之义,鉴于乡村家庭教育现状的客观实情,更需要专业力量的支持。
专业赋能,提升乡村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家庭教育专业能力。留守儿童是乡村学校和家庭教育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负责照看,隔代教育因祖辈自身文化素质偏低、教育方法简单,使家庭教育有实施的愿望,却找不到正确的路径,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家庭监护缺失、亲情缺失,形成社会认知与行为习惯存在偏差,在学校的直接表现就是学习困难,各项发展指标不能达到应有水平。因此,要壮大关爱服务的社会力量,家长学校、社区教育、关工委、校外辅导站、志愿者组织等,要针对不同需求,开展亲情关爱、心理疏导、学业辅导、生活照料等多方面关爱服务。聚焦留守儿童的家长、监护人、乡村学校教师等关键环节,通过内培外引,借助专家、专业力量,把握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心理需求,提升乡村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帮助留守儿童在亲情缺失的环境中建立安全感、归属感以及自我效能。
打破家庭、学校、社会之间壁垒,构筑新型家长、教师、孩子之间的合作关系,构建高效的育人共同体。乡村家庭教育不但要注重“教”,更要在“育”上下功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下,着力习惯养成,指向孩子的成长。进入新时代,家庭教育得到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前所未有的重视。要多主体联动、全要素集成,实施全域教育、全人教育,要求乡村家庭的监护人切实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掌握一定家教知识和初步的家教技能。同时,乡村学校的教师在教育方式上要和家庭对接,在为孩子提供系统化、学科类专业教育的同时,掌握运用专业的家庭教育知识,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将成为教师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乡村,家庭教育存在父母角色弱化、家庭教育理念落后、缺乏教育环境等情况,显然对乡村留守儿童未来成长不利。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谁在教育儿童,什么在教育儿童”这个问题时,提到有“六大力量”对儿童成长起作用,第一种力量便是来自家庭。他认为,学校教育的效果取决于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地球的手。苏霍姆林斯基说:“无论您的工作或生产岗位多么重要、复杂或需要创造性,请您记住,家里还有一项更重要、更复杂、更细致的工作在等着您去做,这就是育人。您的工作可以找人替代,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从畜牧场的看门人到部长,而真正的父亲是无可替代的!”
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体、社会教育为浸润,协调有益的教育要素,打造高效的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同教同育的育人共同体,让家庭教育有力地助推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