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平陵高级中学 林萍
何为共情?共情又称同理心,在心理学中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教师以情动人,在进行家校沟通时与家长共情,能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增强家校共育的效果。笔者根据自己当班主任的经验,总结出一些运用共情方式进行家校沟通的技巧。
情在理先,有调查才有发言权。班主任在和家长沟通前,最好先不要急于讲道理,要注重情在理先,先做好详细周到的调查,再决定如何交流沟通。
例如,班里的张同学最近上课总是打瞌睡,老师多次提醒效果都不好。我尝试跟他父母交流,感觉他们对孩子的情况也不是太了解。在和他妈妈的电话交流中,我得知,张同学的父母均为外来务工人员,经济水平一般。我又找张同学了解情况,他说自己觉得父母太辛苦,自己帮不上什么忙,内心很焦虑,晚上经常失眠,导致白天上课打瞌睡。
了解了这一情况后,我把家长约到学校跟孩子一起交流,鼓励孩子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同时孩子的父母也告诉孩子,最近家里的经济状况在明显好转,让他不要过分担心。
解开了张同学心里的疙瘩后,他明显开心、开朗了很多,学习状态也逐渐恢复。后来得知,他的父母也不再像以往一样对他的学习和生活不管不问,下班回来后经常跟他聊生活和学习,家庭氛围也越来越融洽。
以情共鸣,强调互相理解。李同学有一天找到我,说想回家,问她原因,说是感觉太累了,想回家调整一下,再多问,就不肯讲什么了。我于是约她妈妈见面交流。一见面,她妈妈就很急躁,情绪也不好。我没有用班主任的身份向家长施压,而是耐心倾听,从谈话中找到切入点和突破口,以理服人。
在她妈妈的抱怨中,我捕捉到了一些信息:她妈妈开了一家店,但最近店里的生意不好,同时家里有长辈患病,需要她妈妈去照顾。由于家长这段时间没有顾及李同学的学习和生活,所以导致孩子的情绪出现波动。
了解到这些情况,我就从自己以前在培训机构工作的经历入手,给她妈妈讲我当年的艰辛岁月。当时我怀着孕,挺着大肚子还要在风雨里发传单、拉业务。在坦诚的交流中,我和家长间不知不觉就产生了情感共鸣,家长一下子就减轻了抵触情绪,再谈到李同学最近的问题,就心平气和多了。她妈妈也意识到最近对孩子关心太少了。
话题讲开后,家校沟通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后面的日子里,我发现李同学的情绪慢慢稳定了,学习劲头越来越足。
适可而止,不过度“煽情”。有天早晨,王同学的妈妈突然打电话过来,开口就说:“林老师,有件事麻烦你!”然后她越说越激动,最后竟有点哽咽了。原来在吃早饭的时候,因王同学的考试成绩不理想,他妈妈多唠叨了几句,母子两个吵嘴了,谁也不让步。
我知道王同学的脾气比较倔,就在下午放学前,把他妈妈也约到了学校,让他们母子俩见面。两人见面后,谁也不理谁。
我问王同学:“你觉得妈妈会向你道歉吗?”王同学说:“根本不可能,她的脾气我还不了解!”说完他看了妈妈一眼。
我不理会他的回答,接着往下说:“再过一年,你就考上大学了,如果离家远一点的话,你可能要半年才能回一次家,那个时候,如果你往家里打电话或者是你妈妈打电话给你,你估计妈妈还会这么唠叨吗?”
王同学想了想说:“不会!”我接着问:“那你猜她会问你些什么?”
不等他回答,他妈妈就抢着说:“我肯定会问你吃得好吗?睡得好吗?和同学交往有矛盾吗?最后一定想问但是不会问的是想妈妈了吗?”说到这里,他妈妈的眼眶就红了,再看看王同学,眼眶也红了。这个时候,我明白,共情的效果已经产生,要适可而止,不能继续“煽情”了。
于是我对王同学说:“好了,老师相信你什么都明白了。那今天晚上还是回去吃饭吧。”王同学点点头。从此以后,母子俩感情更好了。
主导话题,营造沟通氛围。一次,胡同学的家长给孩子请假,当我问原因时,家长非常生硬地说:“还不是你们老师闹的,害得我女儿一直在哭。”我感觉这里面肯定有什么误会,于是赶紧表示要当面聊一下。
见面时,胡同学妈妈的情绪比较激动,一直讲她为孩子付出的种种辛苦,整整半个小时,我一直站在旁边耐心地倾听。原来,孩子昨天的数学没考好,情绪崩溃,不愿再参加剩下的考试了。我先耐心询问家长:“孩子以前出现过这种考试前情绪紧张的情况吗?”胡同学的爸爸说中考的时候孩子就是这样的。我明白了,这位妈妈和女儿一样都存在考前焦虑情绪。
我没有讲大道理,而是先告诉家长,胡同学在学校里很认真,以前的薄弱学科比如历史,成绩都有所提升,只要继续努力,会越来越好。接着,我讲了自己的故事:读高中时,我选择了自己并不擅长的理科,每次考试物理成绩都在班里倒数。但是,我没有灰心,每天晚上都会额外花50分钟学习物理。最后,高考时我的物理成绩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听完我的故事,胡同学和家长的情绪好多了。胡同学也正常参加了第二天的考试,成绩还挺好。
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之前,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以免影响谈话效果。同时,在和家长谈话沟通之前,班主任先要对谈话的主题有一个把握,避免在谈话的时候受家长影响,偏离谈话主题。要尽量从简单、熟悉、轻松的话题切入,让家长感到没有压力,愿意继续沟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