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执教感悟

与STEM教育携手走过的一年

作者:蒋俊倩 发布时间:2021-08-25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浙江省东阳市横店小学教育集团横店校区  蒋俊倩

  朱永新教授致新教育同仁的一段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善于成长的人,能够为自己的生命寻找原型、选择榜样,能够把生命的故事变成一部伟大的传奇。”

  2020年,我开始了解和接触STEM教育。从相遇、相识,再到相知,过程中虽然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困难与挑战,但也让我足登成长的阶梯,对新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次相遇,“牵手”STEM教育

  2020年6月,东阳市要举办首届STEM课堂教学评比。临近学期末,我本想放弃,最后还是鼓足了勇气报名参赛。正是因为这一决定,让我得以与STEM教育“牵手”。

  STEM教育是一门将科学、数学、艺术、工程和技术等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教育,对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在准备参赛课程《汉服的设计与手作》时,手缝技术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为保证学生手缝过程顺利,前期材料准备是一项大工程。首先是针号的大小。市面上的针号种类就分十几种,不同的布料对应不同的针号,需要一一尝试。其次是布料的选择。由于对面料材质缺乏了解,采购的第一批缎面花色虽美,布料摸上去却很扎手。最后是串缝的困难。串缝毛线物品时,止针结怎么也固定不住。看着兴冲冲采购的一堆精致材料最后都成了摆设,顿时觉得垂头丧气。

  可我深知自己是个固执的人,渴望成长的心也一直在鞭策着我要坚持下去!带着这份坚持,我买齐了所有类型的针,并根据不同针号匹配不同厚度的布料,一一做好备注,最终敲定了最为实用的针号。在布料的选择上,我向裁缝店师傅索要了几种不同的面料,一番攀谈后,我对布料选择也略懂了几分。剩下的就是串缝物件了,我在家中独自尝试,一一记录和采购兼具美感和实用性的串缝物件。

  解决了材料准备上的难题,这堂课就成功一半了。凭借充足的准备和课堂上的精彩展示,最后我的课程荣获全市一等奖。

  回忆起参赛的经历,正是这份坚持,让我在面对期末繁重的工作时,依然能有条不紊地积极应对。《汉服的设计与手作》这堂课是一块敲门砖,它让我走进STEM,初步了解STEM这一学科,同时也激发了我继续学习钻研的兴趣。通过这堂课,孩子们对汉服文化有了一定了解,多了一份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追寻,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时多了一种思路、多了一份信心。

  一场相识,融合创新发展

  转眼到了2020年下半年,我报名参加了全市的劳技优质课。在整理了三四年级教材的所有内容后,最终确定《编织小挂件》这一课程。

  执教多年来,我发现每一堂课都有它的“难处”。比如《编织小挂件》这一课,熟能生巧之后的手作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困扰我的是后期的展示环节,该怎样呈现,才能为这堂课画龙点睛呢?用传统投影仪展示的录像课缺乏新意,挂KT板展示体量太小,难以看清局部设计。小挂件要怎样才能表达出它深层次的含义呢?

  思虑再三,脑海中突然有了一个想法,若将挂件与画合二为一,或将挂件和生活中的废弃物品放在一起创作,或是配以几句诗文,那么就可以给作品增加更多的文化气息,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创作空间,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一番“折腾”后,一条毫不起眼的挂件绽放了属于它的迷人光彩。《编织小挂件》这堂课也获得市级一等奖的成绩。

  在市教研员的介绍下,我还参加了“科教下乡行”活动。这一活动让STEM教育落地到东阳市的每所农村学校中,开拓孩子们的眼界和思维,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与STEM教育“相遇”的基础,我又获得了一次与它“相识”的机会,并为项目取了《“织”无不言》这个有趣的名字。

  在一次授课过程中,一个男孩将挂件变成了一棵“柳树”,并在旁边创作了一首诗《树下乘凉》:“柳树之下我乘凉,手捧西瓜吃得香”。同样地,一个女孩也想到了将它变成树,旁边附上的是岑参的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顿时,古典的气息扑面而来。

  看了孩子们的作品后,我也会心一笑,看得出,学生们很享受这样创作的过程。以一节课作为一个活动的载体,以多种形式进行创作与表达,赋予作品新内涵,孩子们参与的兴趣被充分调动,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也得到了发展,我看到了新教育幸福美好的样子。

  一种相知,编织能力之网

  为了让活动继续下去,我还在学校开辟了一间“STEM+‘织’无不言”活动室,主要以社团的形式开展课程。课程中渗透了多学科融合的思想,并与营造书香校园、培养卓越口才、开发影视课程等行动相结合,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助力STEM教育更好地发展。

  书写随笔是营造书香校园行动中的一项活动内容,将绘画与挂件结合到一起后,是不是可以给它添一段有意义的文字呢?小泽同学把之前做好的小挂件改成了画中宫女发饰的一部分,她在草稿纸上反复修改着文字,并在旁边附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孩子们埋头创作的样子,让我看到了新教育生长的方向:因美而生,向美而生。以作品的美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培养卓越口才是新教育行动的重要部分,旨在培养学生会说、敢说、愿说的能力。在挂件诗文创作的基础上,我向孩子们发出了“即兴编剧”的挑战,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思考与整理语言,编织出一个故事。“你们瞧,小泽为这幅作品编了一个小故事,你也能试着编一个吗?”起初,很多孩子并不能适应这种形式,开口说出一两句,故事就已结束。有的孩子思路清晰,但在表达时出现句子说不连贯、口齿不清晰、不够自信等问题。这时,我会鼓励孩子们大胆表达,并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沟通习惯,通过阅读增加语言的运用能力,在沟通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影视课程是我校的一张金名片,“‘织’无不言”就是立足“影视+STEM”课程,以编织技术为表现形式的特色化学习项目。在课程后期,我用一个驱动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你想将我们的作品创作成一部动画吗?孩子们纷纷当起了小编导,大胆想象,自发地在纸上剪剪画画,再利用定格动画软件设备制作动画,最后给动画配音,制作成一个简单的小短片。这一学习过程渗透影视、文学、动画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养。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我对STEM教育理念的理解逐渐加深,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鉴赏能力也在一次次授课中得到提升,课程与各项活动的融合,更是编织了孩子们的能力之网,促进师生在表达、写作、劳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朱永新教授认为:“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让人成为人,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把每个人的个性、潜能充分挖掘出来。”与孩子们一起经历新教育行动,一起感受成长的喜悦,一起聆听生命拔节的声音,每一个普通平凡的日子都变得有滋有味。

责任编辑:陈路

与STEM教育携手走过的一年
发布时间:2021-08-25   
来       源:江苏教育报  

  ■浙江省东阳市横店小学教育集团横店校区  蒋俊倩

  朱永新教授致新教育同仁的一段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善于成长的人,能够为自己的生命寻找原型、选择榜样,能够把生命的故事变成一部伟大的传奇。”

  2020年,我开始了解和接触STEM教育。从相遇、相识,再到相知,过程中虽然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困难与挑战,但也让我足登成长的阶梯,对新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次相遇,“牵手”STEM教育

  2020年6月,东阳市要举办首届STEM课堂教学评比。临近学期末,我本想放弃,最后还是鼓足了勇气报名参赛。正是因为这一决定,让我得以与STEM教育“牵手”。

  STEM教育是一门将科学、数学、艺术、工程和技术等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教育,对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在准备参赛课程《汉服的设计与手作》时,手缝技术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为保证学生手缝过程顺利,前期材料准备是一项大工程。首先是针号的大小。市面上的针号种类就分十几种,不同的布料对应不同的针号,需要一一尝试。其次是布料的选择。由于对面料材质缺乏了解,采购的第一批缎面花色虽美,布料摸上去却很扎手。最后是串缝的困难。串缝毛线物品时,止针结怎么也固定不住。看着兴冲冲采购的一堆精致材料最后都成了摆设,顿时觉得垂头丧气。

  可我深知自己是个固执的人,渴望成长的心也一直在鞭策着我要坚持下去!带着这份坚持,我买齐了所有类型的针,并根据不同针号匹配不同厚度的布料,一一做好备注,最终敲定了最为实用的针号。在布料的选择上,我向裁缝店师傅索要了几种不同的面料,一番攀谈后,我对布料选择也略懂了几分。剩下的就是串缝物件了,我在家中独自尝试,一一记录和采购兼具美感和实用性的串缝物件。

  解决了材料准备上的难题,这堂课就成功一半了。凭借充足的准备和课堂上的精彩展示,最后我的课程荣获全市一等奖。

  回忆起参赛的经历,正是这份坚持,让我在面对期末繁重的工作时,依然能有条不紊地积极应对。《汉服的设计与手作》这堂课是一块敲门砖,它让我走进STEM,初步了解STEM这一学科,同时也激发了我继续学习钻研的兴趣。通过这堂课,孩子们对汉服文化有了一定了解,多了一份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追寻,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时多了一种思路、多了一份信心。

  一场相识,融合创新发展

  转眼到了2020年下半年,我报名参加了全市的劳技优质课。在整理了三四年级教材的所有内容后,最终确定《编织小挂件》这一课程。

  执教多年来,我发现每一堂课都有它的“难处”。比如《编织小挂件》这一课,熟能生巧之后的手作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困扰我的是后期的展示环节,该怎样呈现,才能为这堂课画龙点睛呢?用传统投影仪展示的录像课缺乏新意,挂KT板展示体量太小,难以看清局部设计。小挂件要怎样才能表达出它深层次的含义呢?

  思虑再三,脑海中突然有了一个想法,若将挂件与画合二为一,或将挂件和生活中的废弃物品放在一起创作,或是配以几句诗文,那么就可以给作品增加更多的文化气息,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创作空间,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一番“折腾”后,一条毫不起眼的挂件绽放了属于它的迷人光彩。《编织小挂件》这堂课也获得市级一等奖的成绩。

  在市教研员的介绍下,我还参加了“科教下乡行”活动。这一活动让STEM教育落地到东阳市的每所农村学校中,开拓孩子们的眼界和思维,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与STEM教育“相遇”的基础,我又获得了一次与它“相识”的机会,并为项目取了《“织”无不言》这个有趣的名字。

  在一次授课过程中,一个男孩将挂件变成了一棵“柳树”,并在旁边创作了一首诗《树下乘凉》:“柳树之下我乘凉,手捧西瓜吃得香”。同样地,一个女孩也想到了将它变成树,旁边附上的是岑参的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顿时,古典的气息扑面而来。

  看了孩子们的作品后,我也会心一笑,看得出,学生们很享受这样创作的过程。以一节课作为一个活动的载体,以多种形式进行创作与表达,赋予作品新内涵,孩子们参与的兴趣被充分调动,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也得到了发展,我看到了新教育幸福美好的样子。

  一种相知,编织能力之网

  为了让活动继续下去,我还在学校开辟了一间“STEM+‘织’无不言”活动室,主要以社团的形式开展课程。课程中渗透了多学科融合的思想,并与营造书香校园、培养卓越口才、开发影视课程等行动相结合,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助力STEM教育更好地发展。

  书写随笔是营造书香校园行动中的一项活动内容,将绘画与挂件结合到一起后,是不是可以给它添一段有意义的文字呢?小泽同学把之前做好的小挂件改成了画中宫女发饰的一部分,她在草稿纸上反复修改着文字,并在旁边附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孩子们埋头创作的样子,让我看到了新教育生长的方向:因美而生,向美而生。以作品的美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培养卓越口才是新教育行动的重要部分,旨在培养学生会说、敢说、愿说的能力。在挂件诗文创作的基础上,我向孩子们发出了“即兴编剧”的挑战,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思考与整理语言,编织出一个故事。“你们瞧,小泽为这幅作品编了一个小故事,你也能试着编一个吗?”起初,很多孩子并不能适应这种形式,开口说出一两句,故事就已结束。有的孩子思路清晰,但在表达时出现句子说不连贯、口齿不清晰、不够自信等问题。这时,我会鼓励孩子们大胆表达,并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沟通习惯,通过阅读增加语言的运用能力,在沟通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影视课程是我校的一张金名片,“‘织’无不言”就是立足“影视+STEM”课程,以编织技术为表现形式的特色化学习项目。在课程后期,我用一个驱动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你想将我们的作品创作成一部动画吗?孩子们纷纷当起了小编导,大胆想象,自发地在纸上剪剪画画,再利用定格动画软件设备制作动画,最后给动画配音,制作成一个简单的小短片。这一学习过程渗透影视、文学、动画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养。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我对STEM教育理念的理解逐渐加深,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鉴赏能力也在一次次授课中得到提升,课程与各项活动的融合,更是编织了孩子们的能力之网,促进师生在表达、写作、劳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朱永新教授认为:“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让人成为人,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把每个人的个性、潜能充分挖掘出来。”与孩子们一起经历新教育行动,一起感受成长的喜悦,一起聆听生命拔节的声音,每一个普通平凡的日子都变得有滋有味。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