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派教育 > 大家论道 > 正文

网络时代更应深阅读

作者:刘峰 发布时间:2015-09-1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媒体深入人们的生活。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各种大事小情,网络上的各种搜索引擎几乎让所有信息都变得透明而且唾手可得,“百度”一下,什么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就是网络图书,通常也以鲜明的色彩,生动的配图和动听的音乐搭配起来,给读者以愉悦的享受。网络阅读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与阅读习惯。以前只需要双手双眼再加上一支笔即可完成的阅读活动,现在必须配上噼噼啪啪的键盘、嘀嘀嗒嗒的鼠标和大屏幕及高辐射的显示屏。那种在书店或者图书馆泡上一天寻书搬书翻书的乐趣,也变异为单调的“搜索”、“粘贴”和手指与鼠标滚轴的摩擦。据统计,中国的出版物70%是教材,且阅读量低,人均不到1本。所有这些,构成了我们这些“与时俱进”的读书人在网络时代的读“书”新生活。

网络阅读有它的优越性,但网络阅读不能取代图书阅读。网络阅读像电视图像一样,比较直接,叙述评论更新、更快。但网上的很多东西都是碎片,稍纵即逝,只适合于快速阅读,无法给读者提供理性的判断,理性思考的机会,也无法带来传统阅读所给予我们庄重而又愉快的心理体验。而读书则更利于人们的抽象思维,文字带给人的是有纵深感的东西,可调动人的想像,可反复体会思考,可以帮助人去做一些比较深刻的事情。再说,网络上的参考资料既不是很规范,提供的知识也不是很可靠。网络文化由于更新换代的速度太快,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注定了它不可能产生经典。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高尔基也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我们不再读书,我们将怎样传承传统文化呢?因此,指望用浏览电子读书,代替纸质图书是很不现实的。

那如今的我们应该怎样读书?读什么样的书呢?

读书首先需要心静。静心读书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一种读书功夫,更是一种宁静胸怀和生活的品质。当你感到心烦气躁的时候,当你感到寂寞,郁闷的时候,当你觉得无所事事的时候,读书可以引导你进入心灵的宁静状态,到达心安神定的境界。在阅读中获得知识的力量,从而理性地面对并克服一切困难。如果能在静谧的环境中看书当然是理想的状态,但只要养成了心静的习惯,即使在嘈杂的环境中,同样可以达到静坐读书的效果。静心读书需要静体,包括静目、静耳、静声,即在看书学习时,要做到全神贯注。

其次要养成“读与思”的好习惯。《礼记中庸》中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可见博学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静心读书更需静思,在读中领悟,在颂中体会,在思中升华。努力追求人在书中,书在脑中,人与书之间的和谐状态。这种和谐是性情的陶冶,是自我素养的提升,是当前良好公民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内容与方法。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自己的阅读对象,选择适合自己阅读水平的书籍或文章,才能保持长久的阅读兴趣,又能循序渐进,有所提高。我们可以选择本行业,本专业的有关书籍精阅读,细揣摩,深专研,以利于本职工作;我们也可以在茶余饭后泛读报纸杂志,浏览标题与版面,以了解国内外形势;我们还可以有计划地安排阅读经典名著。人们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实际上如果真正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读书内容与方法,“苦作舟”完全可以称谓“乐作舟”。我们在不辞劳苦奋力攀登巍巍书山的时候,如痴如醉徜徉于知识海洋的时候,也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候。

开卷有益,益己、益人、益民族、益国家、益未来!在这个浅阅读时代,千万不要做随波逐流的人,要做一个耐得住寂寞,看得到深度的阅读者。

编辑:李月昭

责任编辑:顾伟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