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大家论道

好学校不妨这样炼成

作者:吴锡龙 发布时间:2015-10-1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这一年读了一些管理方面的书籍,印象和影响最大的是我省常州市湖塘桥中心小学奚亚英校长编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面向末来的基础学校丛书《一所好学校是这样炼成的》,反复捧读,收益匪浅:原来,一所好学校就是这样炼成的。要想使自己的学校变成好学校,不妨也像奚校长那样,带领自己的团队去炼就。

奚亚英认为,学校应该以人文精神为指导,尊重教职工发展的利益、价值和愿望,努力促进学校价值和教职工价值的共同实现。她特别强调从三个方面塑造自身形象:一要时时刻刻把别人的需要放在心上,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真情回报;二是做教师的精神教练,不当管人之“官”,要举着旗子走在前面,不拿鞭子跟在后面;三要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引导师生共同营造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校新文化。奚校长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初来乍到,她敞开心扉,倾听教师的悄悄话;她接纳群体智慧,让教师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她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做报告,让教师与之对话交流,产生心灵震憾。用奚校长的话说,“我们找到了巨人的翅膀”。她说,要做好教师的精神教练,就要在教中学,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和教师一样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教师打成一片……一方校园天空下校长们,不妨回眸你的办学之路,是举着旗子走在前面,还是拿着鞭子跟在后面?前阶段,媒体上关于校长兼课与否争论尚没有争出个明白,差不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奚校长的意念中,校长坚持教学第一线,能更多地听到教师的建议和呼声,及时解决问题,也有利于密切干群关系,是无声的精神教练。

奚亚英体会到,管理是一种文化引领。一所好的学校必然是一个好的“文化场”,它能通过“场”的引力凝聚智慧,通过“场”的势能约束行为,通过“场”的辐射激励师生,通过“场”的影响促进师生发展。管理是一种需要的服务和精神的激励。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外在约束是基础,内在激励是升华,因为激励才会使人发挥出更多的潜力,才能将严格的规章制度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才能实现自我超越。钦佩奚亚英校长这样行之有效的文化管理观、服务需要观和精神激励观。兴许我们也接受了文化管理的信息,但在具体运用上,往往刚性多余,柔性不足。将文化写进计划,墙上挂挂者有之;将文化作为标语口号,显目处张贴者有之;将文化当作口中金牙,装饰门面者有之……考量教师和学生的幸福指数,也许打折扣;检验文化的牵引力,也许事倍功半。

人以什么样状态工作和生活,将决定他工作和生命的质量。湖塘桥中心小学提倡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谈到研究,一些管理者或教师认为,只要把书教好,研究不研究无所谓,甚至认为那是作作秀而已,真正做研究是科研员、教研员、专家们的事,因而在不少中小学凭传统办教育,靠经验搞教学的现象比比皆是,殊不知,磨刀不误砍柴功,通过研究,促进教师反思教育问题和教学预设,不重复同样的偏差或低效的劳作。湖塘桥中心小学还进一步提倡:在生活中研究,让教师的研究活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自由中研究,让教师的研究活动成为一种休闲方式。参加主题沙龙、参加论坛研讨、参加月研究会活动、参加班主任组场答问会……我特别欣赏奚校长“闲暇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的观念,她认为,闲暇是个性发展的场所。闲暇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时间概念,更是一个心理概念。在闲暇中,可以让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新的证明,人的本质得到新的充实。恰恰相反,在一些中小学,大力提倡的却是拼时间、拼作业、拼考试的拼命三郎精神,教师难得有闲暇,满脑子就是上课、补课、改试卷,用这种机械甚至麻木的敬业去面对本应充满生机的教育生活,委实让“教育”苍白。状态决定质量。研究的状态派生出的是用心投入下的质量;机械状态派生出的是用力投入下的质量。在“用心”和“用力”之间,“用心”比“用力”更重要,我们的管理者还是用心引领教师做点研究,与教师一道在思想中快乐行走。

编辑:李月昭

责任编辑:刘北洋

好学校不妨这样炼成
发布时间:2015-10-19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吴锡龙

这一年读了一些管理方面的书籍,印象和影响最大的是我省常州市湖塘桥中心小学奚亚英校长编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面向末来的基础学校丛书《一所好学校是这样炼成的》,反复捧读,收益匪浅:原来,一所好学校就是这样炼成的。要想使自己的学校变成好学校,不妨也像奚校长那样,带领自己的团队去炼就。

奚亚英认为,学校应该以人文精神为指导,尊重教职工发展的利益、价值和愿望,努力促进学校价值和教职工价值的共同实现。她特别强调从三个方面塑造自身形象:一要时时刻刻把别人的需要放在心上,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真情回报;二是做教师的精神教练,不当管人之“官”,要举着旗子走在前面,不拿鞭子跟在后面;三要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引导师生共同营造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校新文化。奚校长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初来乍到,她敞开心扉,倾听教师的悄悄话;她接纳群体智慧,让教师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她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做报告,让教师与之对话交流,产生心灵震憾。用奚校长的话说,“我们找到了巨人的翅膀”。她说,要做好教师的精神教练,就要在教中学,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和教师一样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教师打成一片……一方校园天空下校长们,不妨回眸你的办学之路,是举着旗子走在前面,还是拿着鞭子跟在后面?前阶段,媒体上关于校长兼课与否争论尚没有争出个明白,差不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奚校长的意念中,校长坚持教学第一线,能更多地听到教师的建议和呼声,及时解决问题,也有利于密切干群关系,是无声的精神教练。

奚亚英体会到,管理是一种文化引领。一所好的学校必然是一个好的“文化场”,它能通过“场”的引力凝聚智慧,通过“场”的势能约束行为,通过“场”的辐射激励师生,通过“场”的影响促进师生发展。管理是一种需要的服务和精神的激励。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外在约束是基础,内在激励是升华,因为激励才会使人发挥出更多的潜力,才能将严格的规章制度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才能实现自我超越。钦佩奚亚英校长这样行之有效的文化管理观、服务需要观和精神激励观。兴许我们也接受了文化管理的信息,但在具体运用上,往往刚性多余,柔性不足。将文化写进计划,墙上挂挂者有之;将文化作为标语口号,显目处张贴者有之;将文化当作口中金牙,装饰门面者有之……考量教师和学生的幸福指数,也许打折扣;检验文化的牵引力,也许事倍功半。

人以什么样状态工作和生活,将决定他工作和生命的质量。湖塘桥中心小学提倡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谈到研究,一些管理者或教师认为,只要把书教好,研究不研究无所谓,甚至认为那是作作秀而已,真正做研究是科研员、教研员、专家们的事,因而在不少中小学凭传统办教育,靠经验搞教学的现象比比皆是,殊不知,磨刀不误砍柴功,通过研究,促进教师反思教育问题和教学预设,不重复同样的偏差或低效的劳作。湖塘桥中心小学还进一步提倡:在生活中研究,让教师的研究活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自由中研究,让教师的研究活动成为一种休闲方式。参加主题沙龙、参加论坛研讨、参加月研究会活动、参加班主任组场答问会……我特别欣赏奚校长“闲暇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的观念,她认为,闲暇是个性发展的场所。闲暇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时间概念,更是一个心理概念。在闲暇中,可以让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新的证明,人的本质得到新的充实。恰恰相反,在一些中小学,大力提倡的却是拼时间、拼作业、拼考试的拼命三郎精神,教师难得有闲暇,满脑子就是上课、补课、改试卷,用这种机械甚至麻木的敬业去面对本应充满生机的教育生活,委实让“教育”苍白。状态决定质量。研究的状态派生出的是用心投入下的质量;机械状态派生出的是用力投入下的质量。在“用心”和“用力”之间,“用心”比“用力”更重要,我们的管理者还是用心引领教师做点研究,与教师一道在思想中快乐行走。

编辑:李月昭

责任编辑:刘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