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派教育 > 大家论道 > 正文

“微课程”,起步中

作者:方彬 发布时间:2015-10-1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下午听了一场报告,主题——微课程点亮大教育。做报告的是一位教育信息技术专家,对微课程的技术指导非常详实,对微课程的意义也略作阐述。我是第一次接触“微课程”,对于这片领域有着探究的欲望。听了一个半小时的报告,虽然没能解决我对“微课程”的种种疑惑,但也有一番自己的粗浅认识。

【精致表达】

微课程,是什么?

微课程,体现在“微”上,从“时间精短”,“内容聚焦”两个显性的角度,控制其“全面开花”,走“专一道路”,以此突显其独一的核心价值。因为时间有限,5-10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要说清楚、讲明白一个主题,对设计者的要求特别高,新颖创意、独特思维,是微课程的灵魂。

“微课程”,还体现在“课程”上。对此,个人有两层理解,第一,每一个“微课程”本体都是独立呈现的一个完整的课程,不是节选,也不是摘录,而是独立的、完整的。第二,从整体看,“微课程”的发展趋势将走向“课程化”道路,有科学的目标设定、有精致的内容设计、也会有深刻的反思讨论……

【学生立场】

微课程,面向谁?

起先我非常担心这是“傻瓜式”的视频学习,一个无需动脑就可以掌握知识内容的方法。就如同生活中的“数码相机”,不用教,任何人都可以掌握其拍照与摄像的方法;就好像家里的“智能锅”,说明书都不用看,家庭主妇就可以娴熟应用。如果微课程,也是“傻瓜”的格式,不用动脑,就可以掌握一个知识点,我真是担心“机器过于先进,知识过于智能”,是否引起“思考”的缺失,甚至会导致“思考能力”的丧失。

校园里的微课程面向学生,学生通过看“微课程”,了解一个知识点。这“看”,一定不是简单的视觉要求,更要激发学生的思考力。所以 听完报告,这些疑虑仍然存在,准确说,自己是更“糊涂”了。一个“微课程”的优劣,给予学生的“思考力”一定是不同的,所以对“微课程”的评价一定需要聚焦其对“学生思维成长”领域的作用。优质的“微课程”,是立足学生思考能力的发展,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给予。

【高效追求】

微课程,为什么?

“大数据时代”成为热门话题,国家发展进入“大数据时代”,教育发展也紧跟其后,步入“大数据”的行列。教育对“高效”的追求愈演愈烈,这个从企业文化里“舶来”的词汇,我很是抵触。但是今天的“微课程”的报告,似乎就是对教育“高效追求”的具体表达。

如果追问“为什么”?就要从学习与生活的关系追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多种渠道学习方式的拓宽,享受更多优质资源的权利……或许都是推广“微课程”的实际意义。

关于“微课程”的研究,很多教育发达的省市都走在前沿,但从今天报告的学习中了解,我认为“微课程”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家始终站在教育的立场,基于学生成长需要来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淮安市实验小学)

编辑:李月昭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