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派教育 > 大家论道 > 正文

有一种“最美”叫伤心

作者:董旭午 发布时间:2015-10-1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有一类教师被媒体誉为“最美乡村教师”,当然是很应该的。请先看一则“最美乡村教师”的故事:

徐德光,男,1957年生,贵州省遵义市金鼎山镇金庄村人,遵义市红花岗区金鼎山镇扇子林小学校长。扇子林小学地处贵州大板水次生带原始森林的大山深处,海拔在1500米以上。学校覆盖区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居住着苗、汉两个民族的40多户人家200多口人,学校目前除校长外还有2名代课教师,22名学生。徐校长把学校看作是孩子们走出大山的起跑线,作为一校之长他自然成为了这些孩子走出大山的引路人,他用自己艰辛的劳动托起了大山里孩子们的希望。 1975年8月,刚刚高中毕业年仅17岁的徐德光便自告奋勇到扇子林小学任教,从此他的人生便与深山中的孩子们连在了一起。多年来,随着山民逐渐往山下搬迁,学校规模不断缩小,山上的老师也陆续下了山,但徐德光坚持了下来,从来没有离开过扇子林小学,校长一当就是20年。31年来,从这里走出去的毕业生有200多人,其中4人考上了大学,20多人考上中专,100多人读完了高中。为此,徐校长也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当地群众都称他为“马背上的校长”。

“最美乡村教师”何以最美?就是因为他们为我们的孩子,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付出的太多了,就在于他们用高贵的生命演绎了世间一曲曲最朴实但又最动人的教育之歌。我们可以断言,类似徐德光的“最美”一定还有很多很多,读到这类故事,大家也一定会感动得落泪,并获得灵魂的提升。说实话,读着“马背上的校长” 徐德光的事迹我真的落泪了。但是,落泪之余更多的则是纠结,是挥之不去的伤心!

第一伤心的是,“最美乡村教师”这份美誉太沉重,也来得太迟了。请想想,在贵州大板水次生带原始森林的大山深处,在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海拔1500米以上山区,在一个仅有苗、汉两个民族40多户人家、200多口人的小山村,徐德光,这位“马背上的校长”,一守就是31年,一干就是大半辈子!这里面到底饱含了他多少苦辣酸咸累,又到底能有几成甜美,恐怕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这份美誉真的太沉重,也确实来得太迟了!那么多“最美乡村教师”的故事,徐德光校长的事迹也不过就是个普普通通的缩影,想来心里更是死沉死沉的啊!

第二伤心的是,时至今日,一方面那么多师范大学毕业生不好找工作,一方面偏远落后地区又那么缺教师。请看,“马背上的校长” 徐德光的学校目前除校长外还有2名代课教师。谁都清楚,“代课教师”在我国已经属于过去时态的名词了,而在这里却依然处于正在进行时态。我们不是看不到边缘落后地区代课教师的艰辛和付出,也不是铁石心肠非要打碎他们的饭碗,我只是想强调这种局面什么时候才能变得更好一些,让这些地方的孩子在平等的阳光雨露下读书。

第三伤心的是,我们总在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要让边远落后地区的孩子上起学、上好学,学习好,可却还有那么多“被阳光遗漏的角落”。凭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凭每年有那么富余的大学毕业生,我们怎么可能解决不好这样的问题呢?我们完全可以用好的政策来吸引人才。比如,选拔有志于教育事业的大学毕业生轮流去到边远落后地区去任教,给他们较优厚的经济和政治待遇,为轮岗到期的人安排更好一些的工作条件和环境,等等。可是,我们的各级政府部门却一直没有这样做,只晓得让大学生志愿者去无私奉献。一些领导者真的太喜欢让别人无私奉献了,不然怎么会造就出那么多“最美”来呢。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自己。假如不是当年有那么多知识分子和知青到家乡的乡村中学任教,我还能考上高中进而又考上大学吗?还有今天的董旭午老师吗?

一首歌唱道:“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多少年之后,我们是否依旧歌唱“有一种‘最美’还是那种‘最美’”呢?

(见《校长》2014年第5期)

(作者单位:泰州实验中学)

编辑:李月昭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