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力课堂建设为推进的课程改革在我市带来了许多可喜的现象:课堂展示活动,学术报告活动,外出取经活动,学校自成一体的教学方式的推介推进活动明显增多,课堂更增添了生机与活力。教学思想的活跃与转变还催生了一批基于活力课堂研究的专著相继出版。由教研向科研的转变,由教学型的教师向研究型的教师转变,这是一个显著的转变。
不但有传统的教法,也有现代的想法,更好的想法带来更好的教法,增强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教科水平,扩大教育的学术含量和学术影响,活力课堂建设加快了教研工作向科研工作的转向,这是一个良好的进程,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当教育由普及型向精品型发展,由传统型向创新型发展,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发展的时候,教育科研能力必然要成为教育的一种重要的主导和引导力量。教师要在课程改革之中要找到自己适合的空间,教科研能力是重要的一臂之力。试想,如果对课程改革的理论缺乏应有的认识,没有足够的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驾驭新教材,面对新课改,尤其是面对带有鲜明的新课改理念走进课堂的听课者的审视的目光时,我们还有没有那一种自信,那一种坦然,那一种潇洒。
朱永新先生曾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教师不仅仅是园丁,教师本身也应该是美丽的鲜花;教师不仅仅是教育学生,教师也要不断的教育自己。时代的需要,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无一不要求教师不断地改变自己,充实自己。我们稍微留心一下当前有影响的教师,从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的启发与借鉴,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概念和好教师的标准已经悄然发生改变:有自己思想的教师是合格的教师,有独特建树的教师是高明的教师,有自己积累的教师是幸福的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很有必要明确以下几层关系:教育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关系,明确教育能力来自科研能力;教师地位与教师品位的关系,明确教师地位来自教师品位;教师传导与教师创导的关系,明确教师创导来自教育科研。核心关系:教育科研,大势所趋,不得不为,要有作为。
教科研的价值何在,用不着广泛的阐述,只需把范围缩小一点,简述一下教师撰写科研论文的价值即得。论文的撰写是把粗浅的思维深化,把零星的思维集中,去伪存真,去芜存精。这是一个加工的过程,这是一个提炼的过程,这也是一个提升的过程。在撰写的过程中教师必定要经历一次次的学习,了解这一方面原有的研究动态成就,学习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撰写的过程中教师必定要经历一次次的否定修正,否定自己错误的思想,放弃自己平庸的思想;在撰写的过程中教师必定要经历一次次的字斟句酌,千思万滤,前思后想,左改右改。如此三番五次,理清了头绪,摸清了门道,迷雾散尽,茅塞顿开。一篇文章代表教师对一个问题的关注、研究、省悟,那么,一组文章,一本专著就代表教师对一个方面的整体关注,系统研究,全面收获。如果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地养成观察的意识、思考的习惯、研究的兴趣,形成研究的能力,产生研究的成果,达到研究的层次,那他就不仅是教师,而是每个方面的专家。如何这样的教师在学校里不是一个而是多个,如果他们都能够在自身研究的同时,向身边的教师辐射,形成氛围,产生团队,那将是这个学校重要的教育力量和发展力量,也是这个学校对外重要的影响力量。目前我市五中等一些学校一贯注重教育科研对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的促进作用,校长带头抓科研、搞科研,学校的科研特色明显,成效显著。
教科研就是教师自身不断学习的过程,教科研就是教师自身不断提升的过程,教科研就是教师思想不断结晶的过程。教科研,尤其是以教师自身在教学的同时,潜心钻研,磨练自己科研的意志与品德,修炼自己科研的习惯与品位,应该视为最好操作,最为行之有效,成本最低的继续教育。
由教到研,教师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由研促教,教师提高的一条必由之路。
想课改、议课改、抓课改是当今学校和教师面临的一项中心工作。如何使课改的意识深入人心,课改的措施切实可行,课改的工作扎实有效是课改必须突破的制约瓶颈。课改不是打雷,雷声巨大,雨点细小,空发号召;课改不是刮风,劲风阵阵,一刮而过,风消声息。课改应该是在和风细雨的环境下播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那些渗透着课程理念的种子在和风细雨的滋润下,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寻求课改的有效载体,使课改的理论和要求在教师身上附着,这是课改深入推进的基础条件。惟有教师的理论修养提高了,新课程的意识增进了,新教育的观点更新了,学校的课改工作才能有所推进。为使教师走进新课程,接受新课程思想的辐射,形式多样的师训、师培层出不穷。在这众多的办法与途径中,教师运用教育随读、随想和教育随笔的“三随”手段进行教育反思、教育积累、教育提升的办法值得倡导。
随读可以使一个教师广泛地涉猎知识。养成手不释卷,爱不释手的习惯,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了解现状,展望未来,胸有成竹,与时俱进,不被老化与边缘化。
随想可以使一个教师逐步地用心投入。吾尝终日而读,不如须臾所思。勤读还得善思,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想一想,为什么?怎么办?原因是什么?答案在哪里?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随笔可以使一个教师逐步地丰厚深沉。喜欢动笔。遇到好文章摘录一点,遇到好场景描述一下,遇到好感觉记录一下,遇到好思想拓展一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绝非一日之功,必须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循序渐进。随读、随想和随笔是从最细小、最基本、最简单的研究做起。它是一个切口,是一个起点。由此切入,可以解决教师望而却步,无从下手的现实问题。从这里起步,从点滴做起,可以消除对教科研的神秘感、畏惧感。
随心所欲,率性而为。随读、随想和随笔不拘一格,可以随时随地的读书,随时随地的捕捉记录,自由灵活。无八股之限,形式灵活多样,不必循规蹈矩;无三段之分,篇幅短小精悍,不必鸿篇巨制。有话则长,长篇大论无妨;无话则短,三言两语亦可。
不要小看这很不经意的“三随”,这是教研加科研的三块基石,有了这三块基石的支撑,在教坛上你或许可以站得很高很高。
(作者单位:丹阳教育局)
编辑:李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