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吴宝莹,男,1970.6.7出生,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中国奥数优秀教练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发现》杂志社副理事长、高级编审,《中学数学》特约编委,江苏省高考命题专家成员,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新课程改革实验先进个人,江苏省校本教研指导教师,无锡市领军人才,享受政府专项津贴,无锡市首批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导师,在《数学教育学报》、《数学通报》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全国科技核心、全国中文核心、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十余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高中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级、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三项,入选江苏教育新闻网首批18名驻站名师。
高三数学教学的现状
高三数学教学全是复习课,一般采取一轮知识总复习——二轮模块内容及数学思想方法的专题复习——三轮模拟训练的三轮复习模式,一个学校一般会选一种复习资料为蓝本,而这种材料有学生版与教师版两种,教师版中每一道题都有详细的解析过程,教师备课时一般会把题目答案抄在教案上,以备上课及检查。
上课时,教师在上面一边抄教案,一边念教案,就题论题;学生在下面一边听答案,一边记笔记,人云亦云;下课后,学生模仿上课例题完成作业交给老师了事,教师则先照着答案拿来就批,甚至只看结果。
周末练习或模拟试卷都有详细的解答过程,教师先把答案抄在试卷上,然后就按答案批改学生的试卷.如果时间紧了,干脆把参考答案剪贴在相应的题目后面,甚至把“勤快”的老师抄好答案的试卷复印一下,据为己有!
产生后果
一方面,对于教师,抄了答案后,教师自然就会被答案牵着鼻子走,消化答案的解题思路,为什么答案中的解题步骤这么写,怎么想到这样处理,为什么用这个公式,这个公式是从那几个条件确立的,它的出现时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等等,牵强附会,自圆其说.久而久之,教师就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把不会说话的答案发出声音而已,教师也就变成一台“答案发声器”,显然这种做法对于教师的发展不利,充其量可以提高教师的解题模仿能力。
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自然会顺着教师的讲解去理解答案的解题思路的“合理性”,这样只能培养出缺乏创新个性的乖巧听话的“好学生”,毫无发展潜力可言.如果这种做法不利于教师的发展是小事,那么束缚活生生的学生的思路就是大事,这是与教育的根本相违背的!是反教育的!
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
压力大
在现行的我国各省市的高考模式下,数学举足轻重,甚至可以说“成也数学,败也数学”,如果今后英语以等级的形式实行社会化考试,数学占高考的分量会更重.数学教学的压力可想而知,而这种压力直接地落在高三数学教师的身上。
任务重
高中数学的高考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包括必修1、2、3、4、5,文科选修包括选修1-1,1-2,理科选修包括选修2-1,2-2,2-3,以及在4-1,4-2,4-4,4-5中选择的两本,可见内容多、任务重,尤其是理科.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加强过程管理与考核,往往要在高三一年的复习时间里进行三次调研(模拟)考试,第一次调研(模拟)考试基本上在高三上学期期末的时间.学校和教师为了追求过程效益(如招生或奖金等)常常急于结束一轮复习,课时很紧,任务很重.教师要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出试卷等,从某种角度上客观的讲这些教学环节要比其他学科任务更重一些。
题目难
高中数学在中国教育的大环境中,在高考竞争的大背景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难,当然,形式化、抽象性等数学学科本身的基本特征也是数学题目难的原因。
人手紧
由于现在的学校一般班级多、班额大,还要兼顾到高一高二基础年级的教学,再考虑到班主任工作,高三数学教师人手比较紧,有些地方有些学校一个教师代两个班的数学教学的大有人在,每周要上16-18节课!数学教学这一原本富有创造性脑力活变成了体力活,上完课后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哪还有力气去研究问题?!
2.主观分析
以上高三数学教师抄答案现象的原因分析都是客观的,最主要的还在于高三教师的主观上即教学观出了问题.教师(包括学校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总有这种观念:时间我已经抓得够紧的了,学生题目已经做的够多的了,给学生讲的题目类型与解题模式方法已经够多的了,我已经尽力了,我能做的只能这样了,如果学生还考不好,我也没办法!就是没有人大胆尝试改革,减负增效,没有谁敢于承担风险,因为万一考砸了,别人会怪你瞎搞出了问题,到时候只能“吃不了兜着走”。
3.对策与建议
高三数学教学以及教师师抄答案的现状摆在我们面前,其负面影响是现而易见的,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清楚了,那么对此有什么对策与建议呢?
还写教案的本来面目:“脑力活”
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学校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检查教案也灵活一些,不必要求教师写详案,把题目和答案原封不动地从复习资料上“搬到”教案上没有任何意义!关键是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写清楚教学的设计思路、题目的入手分析、难点的突破、瓶颈的逾越、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与提炼等,甚至这些内容也不一定都正儿八经地写在教案上,或多或少以评注的形式写在讲义或试卷上也未尝不可,关键是要有对教学之“悟”.这样很大程度上就会节省教师的时间,减轻教师的压力,把写教案从“体力活”转到其本来面目“脑力活。
编辑:李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