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大家论道

名校?名师?名生

作者:周竹生 发布时间:2015-10-1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经济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的观念的越发深入人心,在培养人才的学校,有一种观念也在不断深入人心:办学的竞争就是教师的竞争,呼唤名师就是呼唤学校的明天。

相对于过去代课教师、民办教师无学历、低学历却担任教学重任,学校教育资源短缺年代,如今教育对教师的学历要求有了很大的提升。学历补偿教育之后实现学历专科、本科的达标,之后对学历的要求逐年升级。必须要一定比例的研究生,博士生也要培养。职称从高级教师到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头衔从名教师到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在不久的将来,江苏提出中小学主要学科至少要有1名以上特级教师。在这样的培养任务面前,有时间要求,要名额分配,若干参数设定之后,时间一到,自然会有分门别类的带着各种头衔的名教师应运而生。

名教师可以通过评选产生,名校也可以。相比较而言,名教师的评选大多是主管部门主导,有相当的官方背景。而各种名校的评比活动大多由学会、协会、联盟等民间机构组织,但也忙得不也乐乎,搞得煞有其事。有幸上榜的学校也是如获至宝,自鸣得意,免不了来一个自我陶醉一番。

聚焦名师,打造名校,提升学校教育品位和学校办学档次是教育发展的形势所趋和人民群众呼唤高质量教育的客观要求。培养出一个好的教师,那就有可能教出一批好的学生,带出几代好的学生。建设成一所好的学校,那就如同建成了一座烧制精品瓷器,冶炼优质钢铁的炉窑。争当名师、争创名校是学校迎接市场经济挑战和赢得自身发展的需要,拥有名师,享有盛名,学校就会拥有响亮有力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拥有强大的生源吸引力和办学竞争力。

名校需要一些知名教师来作支撑,正是这些知名教师的作用和影响,使学校的名望提升,信誉增强。所以培养乃至引进名师在有些学校就成了战略性的工作。这些学校把思想素养好,学识修养高,有才干、有能力,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教师列入学校重点培养对象。在思想上给予悉心的培养与呵护,在发展方向上给予科学的引导与定位。为了让他们的资质名望得到大力的发掘与提升,为他们铺就成功之路,往往是学校搭台,名师唱戏。学校舍得投入,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锻炼机会,给名师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和学术交流气氛,报销各种进修、参加大型竞赛和学术活动的费用。在住房、待遇、子女入学方面都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努力为名师排忧解难。

名师有学校栽培、有人宠爱、受人尊敬、令人羡慕。开设名师工作室,为他们搭建专业成长的舞台,建立特殊人才后备库,带着他们到高等学府进入名师培训班学习,为他们丰厚理论的素养,应该说如今名师成长的环境氛围更为良好,在必须有,必须出,限时有,限时出的千呼万唤下名师如约而至,不得不出。

校以师而名,师因校而名,这层关系谁都可以说得清道得明。然而我以为仅仅认识与实践到这一层面,而忽视名师究竟应该怎样炼成这一根本问题,造就名师与名校就难以名正言顺,眼下的一些偏向已证明了这一点。

名师是磨炼出来的还是评选出来的?是实践出来的还是培养出来的?是你要他出还是他自个出?是你说他行,他不行也行?是你说他不行,他行也不行?从现行的名师的认定的过程来看,我们不难认为过于简单,过于一厢情愿。一块牌子,一纸证书就把名加上去了,因此含金量值得质疑。如此批量指定出来的名师,没有真正拷问同行服不服,社会认不认的关键问题,缺乏充分的民意,厚实的基础,所以就难以产生以如雷贯耳如沐春风的名家效应,人们耳闻之,目睹之,没有多少肃然起敬的尊崇,反而有点不以为然的看轻。原因何在?名师的含金量下降。原因何在?不是大浪淘沙,不是沙里淘金,不是千锤百炼的真金白银。

在我看来,师前加名,至少要有过得了这么几关。一是单位民意关,得到本地本校和外校同事的认定;二是社会名声关,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三是外地影响关,与外地同行有业务上的交流与切磋,其教书育人的方法和业绩在外地有一定程度的辐射影响;四是专家首肯关,业务上得到相关的专家指导,教学与科研的实践探讨引起专家的兴趣与关注。闯过了这四道关,自下而上,逐级攀升,被主管部门认定就应该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实至名归,货真价实的了,否则不是滥竽充数徒有虚名就是名不副实差强人意。

这是名师如何进炉烧制中存在的问题。那么名师出炉之后呢,问题依旧有。

学校注重对名师的包装,轻视对名师的实用,重视用名师来点缀门面,将名师如花瓶般布置在学校的荣誉册上展览室里,轻视名师的示范带动与实际教学作用的发挥。教师为了向名师发展,不是俯下身子在课堂上勤奋踏实的耕耘,而是钻进象牙之塔搞个人的研究,出了名之后是在镁光灯下搞展示。让“名”高高在上,让“声”远远在外。远离课堂,远离学生。有的名教师也需要课堂,也需要学生,但是这种需要仅仅是名师发展的需要,不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充其量是名演员要无名小辈为自己的伴舞,这些恰恰是一种本末倒置。这也及时提醒我们在培养名师、打造名校的认识与实践还需要再往前迈出一大步:师因生而扬名,师为生服务,生因师而成才。

要把学校办成名师成长的摇篮,发挥名师的效应,引来名校的声誉,更要把学校办成名学生成长的摇篮,学校要象培养名师一样,舍得在学生中花钞票;名师要象学校培养自己一样,舍得在学生身上下工夫,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拔尖的人才。惟有名生辈出,名师、名校才能名副其实,才能声名远播。

(作者单位:丹阳市教育局)

编辑:李月昭

责任编辑:刘北洋

名校?名师?名生
发布时间:2015-10-19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周竹生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经济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的观念的越发深入人心,在培养人才的学校,有一种观念也在不断深入人心:办学的竞争就是教师的竞争,呼唤名师就是呼唤学校的明天。

相对于过去代课教师、民办教师无学历、低学历却担任教学重任,学校教育资源短缺年代,如今教育对教师的学历要求有了很大的提升。学历补偿教育之后实现学历专科、本科的达标,之后对学历的要求逐年升级。必须要一定比例的研究生,博士生也要培养。职称从高级教师到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头衔从名教师到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在不久的将来,江苏提出中小学主要学科至少要有1名以上特级教师。在这样的培养任务面前,有时间要求,要名额分配,若干参数设定之后,时间一到,自然会有分门别类的带着各种头衔的名教师应运而生。

名教师可以通过评选产生,名校也可以。相比较而言,名教师的评选大多是主管部门主导,有相当的官方背景。而各种名校的评比活动大多由学会、协会、联盟等民间机构组织,但也忙得不也乐乎,搞得煞有其事。有幸上榜的学校也是如获至宝,自鸣得意,免不了来一个自我陶醉一番。

聚焦名师,打造名校,提升学校教育品位和学校办学档次是教育发展的形势所趋和人民群众呼唤高质量教育的客观要求。培养出一个好的教师,那就有可能教出一批好的学生,带出几代好的学生。建设成一所好的学校,那就如同建成了一座烧制精品瓷器,冶炼优质钢铁的炉窑。争当名师、争创名校是学校迎接市场经济挑战和赢得自身发展的需要,拥有名师,享有盛名,学校就会拥有响亮有力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拥有强大的生源吸引力和办学竞争力。

名校需要一些知名教师来作支撑,正是这些知名教师的作用和影响,使学校的名望提升,信誉增强。所以培养乃至引进名师在有些学校就成了战略性的工作。这些学校把思想素养好,学识修养高,有才干、有能力,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教师列入学校重点培养对象。在思想上给予悉心的培养与呵护,在发展方向上给予科学的引导与定位。为了让他们的资质名望得到大力的发掘与提升,为他们铺就成功之路,往往是学校搭台,名师唱戏。学校舍得投入,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锻炼机会,给名师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和学术交流气氛,报销各种进修、参加大型竞赛和学术活动的费用。在住房、待遇、子女入学方面都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努力为名师排忧解难。

名师有学校栽培、有人宠爱、受人尊敬、令人羡慕。开设名师工作室,为他们搭建专业成长的舞台,建立特殊人才后备库,带着他们到高等学府进入名师培训班学习,为他们丰厚理论的素养,应该说如今名师成长的环境氛围更为良好,在必须有,必须出,限时有,限时出的千呼万唤下名师如约而至,不得不出。

校以师而名,师因校而名,这层关系谁都可以说得清道得明。然而我以为仅仅认识与实践到这一层面,而忽视名师究竟应该怎样炼成这一根本问题,造就名师与名校就难以名正言顺,眼下的一些偏向已证明了这一点。

名师是磨炼出来的还是评选出来的?是实践出来的还是培养出来的?是你要他出还是他自个出?是你说他行,他不行也行?是你说他不行,他行也不行?从现行的名师的认定的过程来看,我们不难认为过于简单,过于一厢情愿。一块牌子,一纸证书就把名加上去了,因此含金量值得质疑。如此批量指定出来的名师,没有真正拷问同行服不服,社会认不认的关键问题,缺乏充分的民意,厚实的基础,所以就难以产生以如雷贯耳如沐春风的名家效应,人们耳闻之,目睹之,没有多少肃然起敬的尊崇,反而有点不以为然的看轻。原因何在?名师的含金量下降。原因何在?不是大浪淘沙,不是沙里淘金,不是千锤百炼的真金白银。

在我看来,师前加名,至少要有过得了这么几关。一是单位民意关,得到本地本校和外校同事的认定;二是社会名声关,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三是外地影响关,与外地同行有业务上的交流与切磋,其教书育人的方法和业绩在外地有一定程度的辐射影响;四是专家首肯关,业务上得到相关的专家指导,教学与科研的实践探讨引起专家的兴趣与关注。闯过了这四道关,自下而上,逐级攀升,被主管部门认定就应该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实至名归,货真价实的了,否则不是滥竽充数徒有虚名就是名不副实差强人意。

这是名师如何进炉烧制中存在的问题。那么名师出炉之后呢,问题依旧有。

学校注重对名师的包装,轻视对名师的实用,重视用名师来点缀门面,将名师如花瓶般布置在学校的荣誉册上展览室里,轻视名师的示范带动与实际教学作用的发挥。教师为了向名师发展,不是俯下身子在课堂上勤奋踏实的耕耘,而是钻进象牙之塔搞个人的研究,出了名之后是在镁光灯下搞展示。让“名”高高在上,让“声”远远在外。远离课堂,远离学生。有的名教师也需要课堂,也需要学生,但是这种需要仅仅是名师发展的需要,不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充其量是名演员要无名小辈为自己的伴舞,这些恰恰是一种本末倒置。这也及时提醒我们在培养名师、打造名校的认识与实践还需要再往前迈出一大步:师因生而扬名,师为生服务,生因师而成才。

要把学校办成名师成长的摇篮,发挥名师的效应,引来名校的声誉,更要把学校办成名学生成长的摇篮,学校要象培养名师一样,舍得在学生中花钞票;名师要象学校培养自己一样,舍得在学生身上下工夫,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拔尖的人才。惟有名生辈出,名师、名校才能名副其实,才能声名远播。

(作者单位:丹阳市教育局)

编辑:李月昭

责任编辑:刘北洋